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何光沪:宗教应该是非政府和非营利的组织

2013年01月21日 13:40
来源:凤凰卫视

何光沪:传统的宗教是有的,也曾经很强大,就是说它是一种占有统治地位的宗教,但它是不是有一种很发达的神学体系,那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可能儒家学说给它提供了一些论证,但是它没有构成一个很完整的神学,真正意义上的神学。它可以说这种形上学。

王鲁湘:形上学。

何光沪:但是不一定有一种很深的,或者是纯粹意义的神学,这种东西是有的。更重要的是这个宗教它有另外一种特点,导致它不能发展为您说的参天大树,传之久远的一个很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以后还要大家再继续讨论,比较复杂的问题。

解说: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大体可分为,中国传统宗法性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什么是中国传统宗法性宗教,佛教、道教怎样在中国兴起与发展,基督教四入中国,如何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伊斯兰教何时融入中国社会。

何光沪:北京留有中国传统宗法性宗教的遗迹

何光沪:我这个演讲还是讲两个大问题,一个是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大致的历史,还有一个是按照我们的主题要求,中国这些宗教的特征,它们的关系,以及它们对社会的影响。

第一个大问题,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中国宗教很复杂,刚才我也提到,那么有很多种,不是一个单数名词,宗教在中国社会起什么作用,等等的都是把它看成单数,中国宗教一直是复数,只能说复数,只能从多数,具体的形形色色的宗教来说起。

那么第一个要说到的,就是我们给它取一个名字叫,中国传统宗法性宗教,听起来很啰嗦,是学者命的名,因为这个宗教没有自己的名字,很奇怪。

中央民族大学的牟钟鉴教授把它称为中国传统宗法性宗教,我就采用这个名字。这个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的原来的儒教研究室一个研究员叫邹昌林,他把它叫做中国传统原生性宗教,也是个学者的命名,其实就是鲁湘老师提到的那个土生土长的,就是原生的。

但是这个刚才我们这个名词,还点出了这个宗教的特点叫宗法性宗教,是什么东西呢?简单说是比较原始状态的对上帝的信仰,由此而产生,在远古时代产生,远到什么时候?甲骨文里边就有记载,我们的甲骨文提到一个重要的字,或者一个词,就是上帝的帝,比如说有这三个字叫“帝命雨”,命令命,下雨的雨,还有一句话叫做“宾于帝”,宾客的宾,在于的于,于是的于,上帝的帝,什么意思呢?

帝命雨不是皇帝叫下雨,皇帝没这个本事,对不对,谁知道谁能说皇帝能够命令下雨,做不到,而且那时候没皇帝,甲骨文产生的时候是商周之际,商朝后期,没有皇帝,我们知道皇帝是秦始皇第一个这样自称,所以这个“帝命雨”就是上帝叫下雨的意思。

那“宾于帝”什么意思呢?宾就做客,我们说宾客的宾,意思说商王的祖先他们死了以后到哪儿去了呢?到上帝那里去做客了,做客在哪儿?宾于哪儿?宾于上帝的那个地方,所以这就说中国古代有了上帝的观念,中国古人是有对上帝有一种信仰,这个信仰很接近于后来基督教神学所描述的上帝的一些基本的性质。

不但如此,而且还有一套祭祀的制度,我们研究宗教学,我们说宗教不仅仅是一套观念,还要有一套制度,有一套行为,有一套活动,表现出来的不光是在脑袋里边的,不光是保存在你的心里边,谁也看不见的,它应该表现出来看得见这才叫宗教,依照《周礼》的记载,那个时候已经有了完整的宗教制度,这个制度称为庙制,庙就是寺庙的庙,那时候没有佛教,所以没有寺字,有庙字,就是关于祭祀宗教活动的制度叫庙制,这个庙制有一个规定,比如说天子有七个庙,诸侯有五个庙,叫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什么意思?天子有七个庙、这么多干嘛?中间一个祭上帝,两边的,左边的三个,右边三个分别祭那个远祖,以它的远祖,它的祖宗去配这个上帝。

有六个,因为按照远近排列,那个诸侯的五庙,中间一个祭谁呢?不要以为是祭上帝,不许的,中间那个是祭远祖,左边两个,右边两个呢祭更近一点祖,更近一点的祖,依此类推,大夫三庙中间一个也不能祭上帝,也不能祭始祖,就是最起先的祖宗,只能祭近祖,士一庙那就更加近一点的祖宗,庶人祭于寝,最后一句话说什么呢?老百姓只能在家里边,寝就是寝室,睡觉的地方来做祭祀,而且不许追溯到远古的祖宗,我们老百姓,我们中国人说慎终追远,这种规定《周礼》的这套规定,庙制规定老百姓不能追远的,只能祭近祖,这是一套宗教制度。

周公对这套宗教制度的确立是起了最重要的作用,那么这套制度延续下来,所以呢就设立一个专门的部门叫礼部,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有六部,朝廷里边,政府里边有六个部,其中一个部,礼部专门管这个事情的,这是它的首要任务,管祭祀,管这个宗教活动,这个礼部尚书,当然他也是在皇帝之下,他也不是最高的宗教祭祀,他是官员,但不是祭祀,他不能去祭上帝的,除非皇帝懒惰、委托他,他才可以祭。

好了,你们已经看出,可能会联想到中国北京现在还保存着这种古老的宗教的遗迹,我们称为中国传统宗教性宗教的遗迹,这些遗迹是宗教建筑,它的作用是宗教仪式,但是它既不是佛教,也不是道教,更不是基督教,或者伊斯兰教,那就是大家熟悉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社稷坛、还有太庙,第二个应该提到当然是佛教了,佛教大家知道印度传进来,在西汉到东汉之际,有人说有整整两千年还多一点,有些人说两千年还差一点,大致如此吧,到了汉朝呢,它主要是依附于所谓黄老之学、神仙方术。

因为东汉上层的人士,包括一些皇帝、一些贵族、大臣,相信黄老之学,黄是指黄帝、老是指老子,相信神仙方术,汉武帝就想要找长生不老之药,这个风气一直延续到唐朝,有些皇帝吃药就吃死了,没有长生,反而短命,但当时因为传进来以后,中国人觉得这个东西浮屠之学,浮屠就是佛陀,同黄老之学,神仙方术差不多,就把它同样的供在家里,供在府第里,那么到了魏晋南北朝呢,它就开始依附于玄学,玄学是有道家的色彩,又吸收了儒家的东西,西晋、东晋的这些魏晋南北朝的一些玄学家,他们讲了一套道理在哲学上很有贡献。

但是呢有些人就把佛教也同这个附会起来,所以专家们说佛教到中国,先是依附黄老之学,然后依附魏晋玄学,逐渐地扎下了根子,到了东晋呢它又开始大量的传播,它吸收了儒家的一些东西,吸收中国的古代的那种风俗习惯,伦理的标准,比如说它也要求忠君了,也要求孝父了,要求忠孝了,那么接纳了儒家的伦理,所以它慢慢地站住脚跟,势力慢慢地扩大,但是呢它的势力扩大以后,也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矛盾,也同中国的士大夫发生矛盾,陈寅恪先生就指出,它同中国的固有的礼俗文化是有尖锐的矛盾的。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唐朝以后,它虽然成了中国的宗教,但是也还不免遭到迫害、遭到打击,但是在唐朝以后,随着宗教的出现,天台宗、这个华严宗,特别是禅宗的兴起,佛教越来越吸收中国的东西,改造自身,中国化,所以在中国变成了一个相当普及的中国化的,有人把它称之为中国的宗教,但是到了这个明清以后它逐渐的衰弱,民国时候也衰弱很厉害,民国时候所谓“庙产兴学”,就是很多当时的知识分子,包括民国政府认为中国的教育很落后,那么特别乡村地区需要办学校,他们就发动用寺庙的财产来办学校。

[责任编辑:李涛] 标签:宗教 何光沪 王鲁湘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