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香港发展局局长林郑月娥:香港发展承受很大压力

2012年07月02日 11:23
来源:凤凰卫视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陈智思:讲到私人物业,议题就复杂了很多。第一,它是私人物业嘛,业权在私人手上,他本身在基本法保障之下,这个物业如果需要改建,重建,他有这个权利,如果你说我们需要去禁止他重建,其实他绝对有这样的权利要求赔偿。

解说:不仅私人业权不容侵犯,景贤里更没有被列入香港政府的古迹保护名单,但这一次政府回应了香港社会的保育诉求,2007年9月15日,发展局局长林郑月娥以古物事务监督的身份宣布景贤里为暂定古迹,一切清拆工程须即刻停止。

林郑月娥:任何人不能对这个暂定古迹,进行建筑、拆卸、移走、污损,或者干扰等其它工程,简单来讲,一切可能破坏或者损毁景贤里这个暂定古迹的工程,包括大家看到的这两天进行的移走瓦砖的工程都不能够进行。

汤国华:在广州,一个建筑在破坏时,我们都无能为力了,只能看着它破坏,因为你没有法律来制止它,香港最好就是一个暂定古迹条例,发展局局长马上下令停止,你就要停止了,这是香港政策方面非常好的政策。第二个就是民众的关注很强,媒体和民众都很关注。

解说:2007年9月,汤国华接到中国国家文物局的通知,带队前来香港协助研究景贤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并对修复工程提出可行方案,多年来,他一直为拯救岭南建筑而四处奔走,但面对景贤里,他唯一的研究线索只有那满院的垃圾和肥料。

汤国华(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刚好,香港政府比较及时,宣布为暂定古迹,不能把里面的东西运走,很多历史信息都在废墟的里面找到了,所以找到以后,我一样一样数有多少工艺,一样一样数,比如说琉璃瓦大概有多少种,后来我们数了大概有45种构件,发现绝大部分都应该可以修好的,但是最困难的水磨石,我不敢下结论,所以我会广州找一些,曾经做过水磨石的老师傅。

解说:与此同时,政府也在推进与私人业主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政府将景贤里旁一块面积相同的闲置土地批给业主发展住宅楼,而业主则同意承担修复景贤里的全部费用,并将其交给政府管理与活化。

林郑月娥:基本上是双赢的,业主觉得他没有很大的损失,他也为社会做了一件事,那么我们也没有动用过政府的开支,一分一毛也没有动用过。

解说:2008年7月11日,在清拆危机发生十个月后,景贤里正式成为法定古迹,被永久保存,修复工程在两个月后展开,这栋红砖绿瓦,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虽然整体结构依然完好,但屋顶、外墙和内部装饰大部分已被损毁殆尽,尤其是额枋上精美的意大利水磨石几乎全被打烂,但就是这残砖片瓦也足以让汤国华大为惊叹。

汤国华:我们在地上捡到的,捡到发现如意头是立体的,水磨石,你看看这个,这三条,打横的这三条,我们称它如意头,它是凹起来的,在国内的水磨石没有凹起来,是平的,绿色线条、白色线条中间有条缝的。另外这块绿色要凸出来,所以它做的很精致,我们看到这个砌法是丁顺结合,有人成为法式砌法。这个是丁,这个是顺,这种做法在我们内地只有哪种建筑做,碉楼,就是那种当铺。碉楼、城墙、要很坚固是这样做,一般民居还不是这样做。

解说:位于中环半山的孙中山纪念馆建于1914年,原名甘棠第,本是香港富商何甘棠的家,整座大楼装饰精致而简约,英式的红砖外墙,粗壮的希腊石柱,还有色彩斑斓的玻璃窗,都透出英王爱德华时期的古典风格,甘棠第还是香港最早使用钢筋结构的建筑之一,也是最早铺由供电线路的私人住宅,堪称香港建筑史上的里程碑,1990年,它被香港政府评为二级历史建筑。

谭士伟:原材料是来自比利时,是从欧洲运过来的,请了当时最有名望的英国建筑师,这个建筑师在伦敦的建筑师,除了做这个建筑物之外,他还帮当时的殖民地政府做了高等法院和天文台。1900年初期,(华人)其实需要经过立法局的通过,才可以住到半山上。

解说:但是甘棠第能留存到今天并非必然,1950年,何甘棠去世后,甘棠第被出售给地产商,再又于1959年被美国摩门教会买下作为香港总部,一晃43年过去,教会在2002年计划重建总部大楼,向香港政府申请拆除这栋已有88年历史的建筑。

谭士伟(香港古物古迹总文物经理):因为他要拆,他就需要去通知屋宇署,他除了等待批准之外,他还同时找了承包商,将甘棠第围起街板,做了支架,准备动手拆了。所以,市民一看见就没反映,通过区议会的渠道要求政府干预,要求他最后别拆,有没有其它的选择。

龙炳颐:那个教会当时跟政府对着干,这是我的私人产业,你要跟我斗,我可以跟你斗,我把它拆掉,我不重建,我变成停车场,露天停车场,两败俱伤,我跑了美国领事馆发信到美国教会的总部,所以后来政府给他五千多万,买了过来,在湾仔帮助他重建这个教会。你要真真正正把那个的地皮买过来需要的钱多得很,所以政府后来给他五千万,只不过是一个象征性的。

解说:旺角太子道西179号,建于1937年,是一栋几乎被人遗忘的旧式唐楼,楼下店铺,楼上住宅的建筑格局是二次大战前香港的典型风貌,荒废闲置下,唐楼的内部已经破败,却还残留着一份古朴和典雅,但这一切在2007年险些灰飞烟灭。

梁绍鸿(太子道西179号业主):它的呎价便宜,我们看准这个地方,觉得它呎价便宜,我们于是买来,打算拆掉盖新楼,以为就是一座旧楼。后来发现这座大厦有很多特色,有一些保留的价值,它好像是一个唐楼,从外面看,但是里面有好多西方的元素,好像那些炉,窗帘盒、露台,所以后来,我们考究了历史之后就发觉,1937年中华巴士公司的创办人,当时在这里住的,所以是一个比较高级阶层的人士住的地方,这样,我们看看就觉得挺有趣,就开始和发展局谈,再和文物局做一些评级。

解说:这栋唐楼最终被政府评为三级历史建筑,梁绍鸿决定将临街的部分保留修复,后面则拆除兴建一座特色酒店,为了补偿因此产生的经济损失,政府同意放宽新建酒店大厦的地积比率。

梁绍鸿:他们最多就给我们3000多呎,这3000多呎是怎么来的,他们就说,因为你不拆前面了,不拆前面,只拆后面,这样前面都要计地积比,这样他们就放宽了3000多呎给我们,但我们会还给他们什么呢?我们会还他们一个展览厅。这个展览厅会展出一些这个区的文物。

解说:但是留前拆后的活化方案不仅使得建筑成本翻倍增长,空间闭塞狭小,也给施工带来巨大的困难。地基打桩,重型机器入场等问题都考验着建设者的智慧。

梁绍鸿:我们要拆散这些机器,拆散了运到里面,化整为零,在后面再装起来,这才可以拆到后面这角,放宽了3000呎地积比,是绝对不能够补偿,我们贵出来的工程的价钱。我希望,我能够带头鼓励一些发展商留意下这些,有保育价值的文物,能够保持下来给大家、社会,大家有个怀念的价值在里面。

[责任编辑:楼楚楚] 标签:林郑月 香港 局长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