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郭沫若作历史剧替曹操翻案 被疑迎合毛泽东

2012年12月24日 17:23
来源:凤凰卫视

郭平英:无论是这个殷实人家,还是拉三轮车的,出苦力的,卖报的小孩子,都竭诚相助,把自己的或者是首饰,或者是一天挣来的辛苦血汗钱都拿来,捐给三厅设立的献金台。然后三厅呢也设立了非常详细的账目,人名字、献金多少,都记录在案,然后把这些钱聚集起来,去采买了药品,把这个药品后来经过辗转送到抗战前线,去采买了几辆卡车,起这个交通运输的作用。

王戎笙:他自己还到桂林,自己卖字,写字,他书法不是很好嘛,写字卖字,赚钱。他自己带头,自己不带头人家怎么,组织一些演戏了,就是说在他的旗帜下呢,一些抗日的一些宣传工作,基本上他亲自做,不是一个挂名的一个长官,亲自做革命讲演,亲自编写革命宣传材料。

解说:据《武汉抗战史》记载,在群众的要求下,原定3天的献金期延长到5天,最后总计献金达100万元。1940年,国民党政府强行改组政治部,要求三厅成员加入国民党,郭沫若辞去了三厅厅长的职务。国民党政府迫于舆论压力,被迫同意组成文化工作委员会,由郭沫若担任主任。同年10月,武汉失守,郭沫若经长沙、桂林撤至重庆。郭沫若与于立群的第二个孩子郭庶英就是这个时候出生的。而这张照片则是周恩来、邓颖超,在纪念郭沫若归国四周年时,与郭沫若、于立群及孩子们的合影。

郭庶英:他在重庆我们小的时候,经常跟总理,总理也到我们家里来,有的时候也托人带来延安的小米啊、红枣啊什么的。反正都特别地亲切,所以我们小的时候,我们家的小孩都叫这个周总理叫好爸爸,叫那个邓妈妈叫好妈妈。因为我哥哥生下来的时候,他们就叫我哥哥叫好儿子,所以我们就叫他们好爸爸好妈妈,所以这是我们家的一个特殊的称呼。

解说:1941年,在周恩来等人的策划下,庆祝郭沫若创作25周年及50岁寿辰纪念活动上演,在重庆,郭沫若的剧作《棠棣之花》公演;在延安,军民合唱《凤凰涅磐》;在香港,柳亚子高呼,郭沫若先生万寿,民族解放万寿。周恩来也发表了《我要说的话》,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如果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当然,郭沫若也没有辜负众人的厚望,他全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成了名副其实的“革命文化的班头”。

郭庶英: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次我们那个警报响了以后,我们都往那个防空洞里跑,回来好几次叫他,他几乎没怎么动,等警报都解除了,又往回跑他还坐在那写东西。

苏叔阳:据说重庆大后方的空气是非常之沉闷和压抑的,再加上重庆是个山城,气候又不好,那么人们的心一直是压抑的,也是我们党史上所说的反共高潮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周恩来先生给郭沫若先生说,哎呀,你能不能写个东西,开一个空,让山城人们吐一吐心中的闷气。他接受了这个任务。

解说:郭沫若“借古抒怀以鉴今”,用十天时间写出了历史剧《屈原》。风,你咆哮吧,你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王戎笙:屈原实际上从根本意义上就是骂蒋介石的。里面有一个台词非常明显,这个国民党也看出来了。里面有一些你这个昏君,你这个什么什么。台下人看心里明白你骂的是谁。

秦怡:中华剧艺社演《屈原》的时候,我天天去看,因为我在中华剧艺社嘛。舒绣文走上台,念那个独白,我就做个群众,跪在底下听,听听,听得我眼泪直流,她一大段独白,如姬夫人舒绣文演这个如姬夫人,演这个戏,这些戏我也都很喜欢。

苏叔阳:当时山城的人是排着队去看这个《屈原》,一到晚上这些看戏,特别是大学生,沿着山城寂寞的夜路,大声疾呼《雷电颂》,成为重庆的一景啊。

郭沫若作历史剧替曹操翻案 被疑迎合毛泽东

解说:抗战时期《虎符》、《南冠草》、《孔雀胆》等历史剧,相继问世。毛泽东曾书信郭沫若,你做了许多十分有益的革命的文化工作,我向你表示庆祝。这张照片摄于1950年六一国际儿童节,郭沫若正在为孩子们朗诵新作《“六一”颂》,露出灿烂笑容的郭沫若对新中国满是憧憬。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身兼数职,他的身影出现于各种政治活动。二十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郭沫若诗歌和历史剧的又一次高产期,而这次高产期中,郭沫若响应毛泽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指示,所创作的《百花齐放》,反响并不太好。而在此前后,他与毛泽东的几次诗歌唱和也常被人说成是为了迎合毛泽东。在历史剧《蔡文姬》中,郭沫若替曹操翻案,有人就此进行了解读,正是因为毛泽东肯定曹操,所以郭沫若才会创作肯定曹操的剧作,面对质疑声,在政治舞台上游走了十几年的郭沫若,变得更加谨小慎微。文化大革命的序幕拉开了,文化界中的许多名人都没有躲过这场劫难。郭沫若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的明令保护,到新干六所避祸。

王戎笙:怕红卫兵抄家,就把郭老转移到一个秘密的地方。只有王廷芳知道,我知道,司机知道,其他人都不知道。这样所有来的电话,都说郭老不在,不在北京,郭老出国了。

解说:1967年,进入到中央文革小组的江青,想以“样板戏”为突破口,在政坛施展拳脚,她找到了郭沫若。

郭庶英:江青做的诗词请他改,那这个东西,我觉得逐渐地要把我父亲烘托出来,包括在礼堂看节目,她搀着我父亲,从休息室出来,这都是一种动向。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说她请我父亲去住钓鱼台,说这是康生的楼,这是我的楼,郭老住在中间。

郭平英:郭老当时没有表态,事后他找到了一个很妥当的理由,他说立群同志的身体不好,我的最小的一个孩子当时1972年,还不到二十岁,如果也还需要,家里还是需要有人照顾,而且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我耳聋耳背,大家在一起商量事情开会我也听不到,所以就用这样的理由,就一个很无懈可击的理由,就把这件事情就回绝了。

[责任编辑:李涛] 标签:郭沫若 历史剧 曹操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