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高校毕业的孙冶方很快适应中大的学习气氛,除了军事训练以外,他还对俄文以及理论学习颇感兴趣。1927年夏天孙冶方毕业,他被分配到东方大学(中国班),担任苏联著名经济学家列昂节夫的讲堂翻译。
冒天启:军事训练班认为学俄文没什么用,回去要打仗,学理论没什么用来只是接受一下教育,但孙冶方把它当成一种事来对待,学习理论很扎实。
张卓元:因为我们中国留学生很多去那里,那么这个苏联专家讲课他当翻译,这个本身他就是一个,也是一个学习和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冒天启:当时底下听课的杨尚昆、邓小平,都在这个班里面,他当时讲课翻译,中国人就他和乌兰夫两个。
解说:此时的苏联处在斯大林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布哈林相对自由的市场化自由竞争经济体制的两相博弈过程中,最终,斯大林占据上风,苏联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选择对孙冶方的经济思想影响深远。五年后,孙冶方回到中国,在上海,孙冶方先在陈翰笙帮助下,参加了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开展的中国农村经济调查,这时中国国内关于农村社会性质的讨论日渐高涨。
张卓元:这里头呢主要的人物是钱俊瑞、薛暮桥,还有一个陈翰笙、孙冶方、骆耕漠这一批人,一种意见呢就是认为中国已经是资本主义社会了,一种意见认为中国还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解说:这一论战长达5年,两派观点不断交锋,并逐渐延伸到城市工业、经济等各方面,演变成一场关于中国整体社会性的大讨论,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孙冶方与志同道合的陈翰笙、徐雪寒、骆耕漠等专门创办《中国农村》杂志,撰文参与讨论针对反对者提出的“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不是土地问题,而是资本和生产技术问题”的观点,他们针锋相对地进行批驳,指出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只有把全部土地分给农村,消灭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才是解决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关键。
童心未泯的文化人
张卓元:30年代当时他们就已经是在理论战线上很活跃的,也就说,他早就已经是个文化人了。
解说:在此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孙冶方也辗转各地从事文化工作,出任江苏省文委主任,在新四军皖南军部党校做教学工作,与刘少奇一唱一和,讨论革命队伍中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并最终等来了新中国的解放,与南下部队一起回到南京,在这里他见到久违的朋友陈修良。
沙尚之(孙冶方好友陈修良之女):头一句话孙冶方就问我妈妈说,我要吃糖,他说,他就跟小孩一样,孙冶方这个人啊,人性很直,很坦率,就非常童真的,你别看他,很有思想,他这个人的性格是非常率真的,就说我要吃糖啊你给我吃糖,我妈想起来了他喜欢吃糖,他喜欢吃糖的。但是她说怎么办呢?南京刚解放,我们都是供给制,我兜里一个钱也没有,我怎么给你买糖呢?我欠你的下回我们一起到上海以后,上海解放以后我请你吃糖。
解说:吃糖的愿望很快实现了,1949年以后孙冶方在上海先后出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副部长,上海财经学院院长,并于1954年调任中央统计局,与堂兄薛暮桥一起共同主持新中国统计工作。
解说:1957年在调任经济研究所所长半年后,孙冶方决定组织所内年轻人编写社会主义经济论。
冒天启:当时不是毛主席在谈苏联,读那个《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当时刘少奇把孙冶方他们几个,薛暮桥,请他家去,也谈这个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希望中国编自己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所以从那以后孙冶方开始编《社会主义经济论》这本书。
解说:此时按照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的部署,国家计委副主任薛暮桥,中央宣传部科学处处长于光远,都分别搭班子编写这样一本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所不同的是,每个编写组的观点思路都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