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半个世纪的风沙,三代兵团人历尽艰辛,留下了无数荡气回肠的故事。沙漠变良田,戈壁建新城,瀚海通大道……这惊人的奇迹,至今仍在延续。 |
在那遥远的地方——奔赴新疆的知青们 出发
安康:火车一启动,整个车站都一片哭声。
王祖炯:离开上海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就像去进行一次秋游。
毛国胜:到那么远的地方,很刺激,天山,雄伟的天山,大草原,即使沙漠对他们来讲,也不是可怕的,因为没去过。
祝匡一:当时就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我觉得终于走向社会了,终于离开北京了。
韩培芬:人家下面的家长都哭天哭地的,都扑火车,我们在上面又跳又唱的,高兴得很。父母亲在下面哭,我们讲三年就回来了,开心得很。
主持人:经历三年大饥荒之后,国家决定把知青下乡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安置城市青年,要到那些地多,需要劳力的地方,给青年们搞个理想,治山治水,改换自然面貌。要一颗红心,两种准备。这是1963年周恩来发出的号召。时间上也恰恰和全国知青大军的先行者,10万上海青年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相吻合。
20世纪60年代,12万余名上海、江苏等省市的知识青年来到新疆,加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从60年代初到文革爆发前,大规模去新疆的支边知青,就是这些上海青年。当第一次踏上西去的列车,他们的命运就走上了完全不一样的轨道。而人生第一次的旅程,除了兴奋,憧憬,恐怕没有谁能够看得清未来。
解说:1963年9月27号,王祖炯和同一批上千名上海学生一起踏上西去的列车。
王祖炯:所以这个车在它一动以前,它不是有个牵引嘛,这个牵引要撞一下,这个撞一下的时候,站台上好象有人发令枪,一发令,所有人哇就哭起来,站台上哭声动天,那么我们那个小队呢,就在车厢里,大家就站起来,也不说话了,就唱。唱了一段歌:苏联歌曲,《再见吧,亲爱的妈妈》,我就是只有一股的兴奋,高兴,可以离开上海,这是唯一的滋味。根本不会意识到我们前程,前面等待我们的是什么,不知道。
解说:从上海西行万里,他们将到大漠的边缘,天山的南北,他们将会像种子一样播撒到兵团各个师,各个团场,各个连队。去往南疆的知青主要集中在位于阿克苏的农一师、库尔勒的农二师和后来喀什地区新建的农三师。去往北疆的集中在条件比较好的农八师石河子附近,还有少部分在农五师,农六师。上海青年的分布以条件艰苦的南疆各师为主,其中又以农一师人数最多,占到10万上海青年的近一半。
解说:当年激情满怀的王祖炯也许不会想到,他的目的地就在这里。这里是新疆兵团农二师34团,34团在塔里木河最下游,东临荒无人烟的罗布泊。程均友是34团的老连长。他1956年从河南农村支边到这个里。
程均友:原来叫生产一队,我在生产一队当队长,那一天通信员跑去了,那时候交通不方便,都是骑马。塔里木河离这儿有四十多公里吧,我就走路过来了,从天刚蒙蒙亮走路,一直走到中午,吃饭的时候才走到这儿。
记者:通知你什么事?
程均友:通知我叫我去上海接人啊。光听说有上海,上海啥样不知道。那时候光知道上海的东西好。
下一页:大队长快来呀,我大哥要把我拉下去,我到不了新疆去了
延伸阅读:
相关新闻
编辑:
马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