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毛泽东的号召决定千百万知识青年命运的,是1968年12月22日发表的毛泽东的指示。这一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按语转引了毛泽东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这是毛泽东的第二次号召。此后,全国知青上山下乡的高潮出现。 |
在那遥远的地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们 动员
主持人:40年前的这个冬天,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尽管我们离那个年代并不遥远,尽管中国曾有1800万人演绎过知青大迁徙的故事。但人们谈论那个年代那些人的时候,可能会忽视一个曾经不自觉地充当过先锋,而后又充当了后卫的特殊群体。他们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以上海青年为主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支边知识青年。40多年前,当他们第一次走出家门的时候,有谁曾想过,在之后的岁月里,那片广袤的大地几乎凝结了他们全部的汗水与泪水,爱与恨,幸福和忧伤。
解说:他们是上世纪中国,1800万上山下乡群体的先行者。年过六旬的老知青,当他们回望青春岁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解说:韩培芬和老伴如今居住在新疆巴盟和静县,新疆兵团农二师21团场。1964年她进疆时才16岁。
韩培芬(农2师21团退休职工,1964年进疆):我是看了那个电影,抬头有葡萄,下面哈密瓜,西瓜,多棒啊新疆,当兵三年,就可以回去,是想着这个来的,小娃娃,那时候思想多简单,哪像现在娃娃那么聪明,是吧。
赵国胜(原农1师副师长):1962年,王部长,王震部长,到了塔里木河,开万人动员大会。明年向上海动员十万知识青年,来新疆参加建设。
一对建设兵团的年轻夫妇在逗弄自己8个月大的孩子(1956年摄)
解说:这部当年影响巨大的纪录片《军垦战歌》,配合着现实世界大张旗鼓的动员,激荡着年轻人的心。朱静华就是1963年7月上海第一批进疆的学生。她还记得当年在上海文化广场听王震做报告的情景。
朱静华(原农1师14团知青,1963年进疆):我就是在7月1号在文化广场里面,我听了王震的报告,他怎么说呢,就是放着新疆的电影,新疆的葡萄,吐鲁番的葡萄,然后呢,他给我们讲的远景规划,还讲新疆的生活,他亲口跟我们讲的。他说新疆是个好地方,那边的牛奶吃不完,但是主要的就你们这些人去了以后,就是新疆建设兵团的骨干分子,靠你们把新疆建设兵团怎么建设好。
余加安(原农2师34团知青,1963年进疆)那是新疆的工作组,来了几个工作组,组织图片展览,实物展览,我们新疆好地方,整个看上去那确实,新疆确实好地方,辽阔的草原,骏马奔腾。
鱼姗玲(原农1师知青,1963年进疆):所有的,就像现在是抗震救灾,那个是全民在做宣传的。所有的街道,里弄,上海这个宣传工作是做得很不错的。就是黑板报,开会什么的,全部都在参与这个动员工作。
解说:家住上海虹口区的安康,1963年放弃了音乐学院附中的录取通知书,16岁报名进疆。
安康(原农1师5团知青,1963年进疆):我爸爸根本不同意,不同意就他不给我户口本,户口本锁起来以后,锁起来以后,后来我硬把我爸爸藏户口的一个抽屉,把它撬开了,把户口本拿了,把户口迁走了,就这样子迁走的,我爸爸气死了。像我这种小孩很多,不是我一个。
解说:姜步宏现在依然在农2师21团担任副政委。他已经在库尔勒的开都河畔生活了42年。
姜步宏(现任农2师21团副政委,1966年进疆):那时候呢,我们几个学生娃娃经过区政府,放学了经过我们闸北区区政府,搭起彩棚动员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他落款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当时的头衔是这样子的,那么我们几个同学就约好了,一起到新疆来吧。
下一页:父母坚决不同意她的决定,从香港接连发来十二封电报
延伸阅读:
相关新闻
编辑:
马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