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上海青年先锋军 拉开知青大迁徙帷幕
2008年12月22日 16:47凤凰网专稿 】 【打印

大量社会青年滞留在社会上要出问题的,当时考虑就是要把这些人弄到新疆去

解说:现居上海的王祖炯,退休前曾担任《兵团日报》副总编,他1963年初中没毕业就匆匆报名进疆了。

王祖炯(原农2师34团知青,1963年进疆):我的父母亲实际都是1938年的上海地下党员。我的父亲呢,在反右的时候,被打成了右派。后来接着一年不到就变成了反革命,就抓去劳改了。所以我在学校的时候,小孩子间总会有些打打闹闹的事,同学们就要说了,你爹右派,你爹反革命。

解说:2004年,毛国胜从新疆喀什地区的农三师退休回到上海,当年,由于他官僚大资本家的家庭出身,报名去新疆也许是最好的一种选择。

解说:毛国胜最初的选择是报考美术学院。

毛国胜:拿了准考证我没去考试,就是8月15号不是考试嘛,我都不考。当时考试是8月15号考试,我8月20号已经上火车到新疆去了。当我高中毕业的时候,我有个很信任的老师,他说如果你成绩不好,你考不上,你会心服口服。因为在年级里面,在班里面我都是拔尖,他说你成绩很好,但是他说根据现在的情况来看,像你这样家庭出生背景的人,是不会录取的。这大概是我到新疆去的最重要的原因。

赵国胜:当时确实为了鼓励上海青年进疆的情绪,他们按解放军待遇,每人发了一套黄军装。

王祖炯:但是我知道我反革命儿子我不可能参军,但是人家没这么说啊。因为穿上那个军装就跟参军的人是一模一样的,因此我很单纯,就是能穿上军装,我能离开,我能去参军,就证明了我这个反革命儿子,我这个右派儿子,我同样我也能抬起头来。

解说:一身军装,在那个年代是无上的荣光。出发前紧张而兴奋的日子里,很多人喜欢穿上军装拍照留念。可是他们当中有谁真的清楚未来的目的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解说:1954年10月7日,毛泽东发布主席令,驻新疆的部队官兵奉命集体就地转业,组建生产建设兵团,他们由王震统领的原一野一兵团第二、第六军及新疆三区民族军改编的第五军大部,和陶峙岳起义部队改编的第二十二兵团组成。执行屯垦戍边的使命。

何立云(农1师14团老职工子弟):一开始的话,去农场,不要说什么,都是大的原始森林,连个自行车都推不过去,就是人从部队的话,就是像前进一样,挖一棵树把路打开,前面人开荒打路,就是这样的树,走着挖着,走着挖着,一直挖到那头去,挖出一条路。

赵国胜:我们进垦区的时候,一没有水吃,二没有住房,三,没有劳动的土地对象。

程均友(农2师34团退休连长):开始是1956年支边来的,我们河南来的女的就在那儿哭,我说你们哭啥哭,她说谁跟你们男的一样,不管往哪儿都行,我们来到这儿我们看不惯,我们不哭吗,我说谁叫你来的,我在河南的时候,谁叫你们来的,报名来的,我说不叫你来,你偷偷摸摸挤着上火车,你咋不说,来到这儿哭了,你在那儿胡说八道。

解说:到60年代,兵团已初具规模,下辖200多个团场,人口140多万人,大体分布在全疆重要的边境线和交通线上。

解说:大跃进之后,大饥荒接踵袭来,国家开始着手精简城市人口,以减轻城市粮食危机和青年就业压力。四年间,全国动员了百万城市青年下乡。其中的主体是因种种原因未能升学,又没有就业门路的市民子女,又被称作社会青年。1963到1965年间,上海需安置的社会青年就将近30万人。

毛国胜:因为59年,61年,大饥荒以后,很多工厂下马,就业问题解决不了,大量社会青年滞留在社会上要出问题的,要造成社会问题。当时考虑就是要把这些人弄到新疆去。

王祖炯:那么还有呢,就是应届毕业生,没考上升学的也可以去,因为他即将又成为社会青年了。

何百成:那么等到我们这一批起来的人,他什么时候能就业,不知道,真的不知道。

下一页:当时我母亲看到车子一开,倒下了,在医院住半年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