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内地银行存贷利率差 令外资银行望尘莫及

2013年09月30日 14:08
来源:凤凰卫视

 

 

解说:为什么央行要阻止商业银行的这个赚钱游戏?“影子银行”的资金去了哪里?中国又是如何从一个“内无欠款,外无外债”的国家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吸金中心,未来中国的资金流向又会有哪些变化?在经济高速发展了35年之后,“钱进中国”的趋势会有所改变吗?

1949年一个重生的中国刚刚享受到暌违多年的和平,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政策”夺取的政权的中国最高领导却忧心忡忡,对管理大城市的经验缺乏使得他们在被内战消耗得支离破碎的国内经济形势面前一筹莫展。

邢厚媛(商业部研究院副院长):新中国成立以后,因为当时我们面临的西方国家,发达国家的封锁,帝国主义的封锁,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对外经济交往的主要对象是前苏联和中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一方面接受了来自前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的一些贷款,还有就是接受了他们的一些经济援助和技术援助。

解说:在1951年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向大会作《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要点》的报告,提出向苏联学习,在22个月的战后恢复期过后,从1953年开始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5年基本建设计划投资505亿元,计划请苏联援助中国工业建设项目91个。

武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所以在1950年2月的时候中苏之间就签订了第一次的苏联对中国的贷款协定,当时第一笔贷款是3亿美元,还是属于低息长期贷款,年息才1%,当时来说市场的资本价格就很低了,时间也比较长,10年还清。

邢厚媛:我们当时很多的重要100多个重点工程、工业项目的重大项目建设,有很多是使用了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给我们的这些优惠贷款。

画中音: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宣布开工。

解说:利用这些贷款,新中国迅速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体系,然而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回援华专家及援助资金,中止了对中国的经济援助,这对中国经济的打击极大,也由此使中国对“外援”的总体认识蒙上了阴影。

冯绍奎(中日关系史学会顾问):当时我们知识分子当中很多人我们第一外语是学俄语的,很多的技术员都是学俄语给苏联专家当翻译,好像觉得是很荣幸的一个工作,但是到了1960年前后,中苏关系就破裂了,那么苏联突然撤出专家,使中国造成了很大的被动。

解说:之后的中国采取了对外国的贷款、投资、援助不予接受,和“既无内债,也无外债”的政策,决定只手空拳凭借自己的力量来建设经济和国防。

不切实际的宏观经济政策却终于让中国经济尝到苦果,而随后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更将老百姓逼到意识形态的死角。

画中音: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冯绍奎:1978年三中全会刚开过,就在12月下旬,中央就决定要利用外资,中国经济要大发展,要把“文革”损失追回来,所以从1977年开始中国大干快上就是,要利用外国的技术来发展中国,当时签了很多的合同,签了很多的合同就要有资金。

冯绍奎:总共需要资金是66亿,还是很大的数字,因为我们当时整个的外汇储备是1.67亿美元,就是不到2亿美元,所以说那就需要引入外资了。

武力:1978年谷牧率领的代表团访问欧洲五国,邓小平率领到日本访问,这些国家都表示愿意对中国提供资金,帮助中国发展。

解说:对于已经习惯了自力更生的中国人来说,接受外国的贷款是一件新鲜事,而接受日本政府的贷款,就更不是件容易的事。

邢厚媛:当时真的有很多人反对说,我们当时中国政府拒绝了日本的战争赔偿,那么日本现在对我们示好,给我们日元贷款,低息贷款,到底有什么政治目的,还是有什么经济目的,是不是有经济侵略的成份,当时的确有很多人有些思想上想不开。

解说:1978年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日本和中国在经济发展及社会生活方面的巨大差距,加强了这位中国最高领导人打开国门的决心。

冯绍奎:那么我们中国的一个副省长去日本考察,到东京考察一个日本的超级市场,那么看见顾客很自由,随手就把成堆的商品搁到篮子里去了,那个副省长就问我的朋友,说日本什么时候进入共产主义了,为什么呢?马克思讲,共产主义就是人可以各取所需,他就看到顾客在超市里买东西各取所需,我需要什么就可以搁到篮子里,他没看到最后还得付款,交钱的,他这个没看到,所以就说明我们对外界的进步,发展确实很不了解。

关山健(日本明治大学教授):他(邓小平)对当时访问中国的日中友好议员联盟人员说,中国最希望能够得到日本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所以邓小平在来日本之前已经表示,中国希望同日本积极进行经济合作。

冯绍奎:等效品交换批准书,这是去访日的目的,但是他到日本之后他怎么说呢?他说我来的目的有两个,第一个目的是交换批准书,第二个目的就是寻求长生不老药,记者说,当时记者都笑了,马上邓小平解释一句,是为了寻求日本发展的经济而来,向你们学习。

解说:而此时,正在经济中蓬勃发展的日本,也希望能够发现和开拓新的市场。

关山健:当时日本经济界从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中吸取教训,寻求资源进口途径的多样化,同时,出口过度依赖于欧美市场,为确保不受欧美经济低迷的影响,日本经济界需要寻找信市场,而既满足资源输入国,又具备能弥补美经济风险的市场,正是中国,因此,20世纪按70年代日本经济界,希望以对华贷款为契机,发展对华贸易。

解说:但由于历史问题和地缘政治因素,日本对华贷款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

关山健:首先,对华日元贷款开始时,欧美各国、东南亚各国、苏联均表示忧虑,例如,由日元贷款所建造的道路、铁道、港口虽然可用于发展经济,然而战时也可被用于军事,在这一点上,苏联十分担心。

另一方面,东南亚各国认为,如果日本政府开始向中国提供日元贷款,自己所接受的日元贷款额度就会因此而减少。

冯绍奎:当时日本首相叫大平正芳,这个首相在我的印象当中是在战后日本历届首相当中是一个相当好的,相当优秀的一个政治家,那么他在1979年12月老中国访问的时候,就决定向中国提供贷款。

关山健:当时欧美国家,东南亚国家以及苏联都反对日本对华贷款,日本外务省需要照顾到各国立场,因此在展开对华贷款问题上不积极,在这种背景下,1979年12月当时的大平正芳首相力排众议,开始实施对华日元贷款。

解说:1979年1之月,日本开始对中国提供第一笔为数2.2亿美元的政府贷款,这是在时隔近30年之后,第一笔国际资金进入中国。

冯绍奎:第一批贷款是7个项目,是3309亿日元,是从1979年到1984年,它是多年度的一揽子这样一个方式,正好是对应我们的第六个五年计划。

邢厚媛:由我们的专门的制定的机构接手完之后,转移到项目上去建设我们的基础设施,市政工程,民生项目都是,主要用在这些领域里面。

解说:第一笔贷款顺利到位之后,日本又向中国陆续提供了十几批次的贷款,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中日双方交换了最后一笔贷款文书,结束了长达30年的日本对华贷款。

关山健:中国当时需要日本的资金和技术,日本需要中国的资源和市场,两国在互利的情况下,开始实施了对华日元贷款,之后,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对华日元贷款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从数字上来看,从1980年到1995年的15年里,中国建成的交通基础设施有51%使用了日元贷款,而电力开发中11%的项目使用过日元贷款。

冯绍奎:我们所熟知的北京地铁一号线,13号线,还有北京首都机场的2号航站楼,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我们经常利用的交通工具,都有日元贷款。

[责任编辑:马丽] 标签:银行 缺钱 资金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