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朱小健:社会没有道德比没有粮食更可怕


来源:凤凰卫视

人参与 评论

核心提示:英国大历史学家汤因比曾预言说:未来的人类世界离不开儒家文化,作为中国儒学经典,《论语》是怎样的一本书?在当下社会,《论语》的人学内涵有何价值?《世纪大讲堂》系列节目,“儒学与当代中国”为您解

核心提示:英国大历史学家汤因比曾预言说:未来的人类世界离不开儒家文化,作为中国儒学经典,《论语》是怎样的一本书?在当下社会,《论语》的人学内涵有何价值?《世纪大讲堂》系列节目,“儒学与当代中国”为您解读,《<论语>人学内涵的当下价值》。

凤凰卫视8月15日《世纪大讲堂》,以下为文字实录:

田桐(主持人):学术前沿,思想对话,欢迎收看《世纪大讲堂》系列节目,“儒学与当代中国”。1972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预言说,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所以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西方的历史学家为什么会如此看重东方的儒家思想,产生于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儒家思想,对于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真的有如此之巨大的作用吗?《论语》作为儒家的开山之作,儒学的元典,在被不断地阐释、注解、运用和发挥之后,它本来的面目究竟是什么?而这部中国文化经典对于转型当中的中国社会,对于中华文化的复兴能起到怎样的作用?有关这些问题,我们今天非常荣幸地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小健教授,他将和我们来解读《<论语>文学内涵的当下价值》。

解说:朱小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近年主要研究方向为训诂学理论、训诂学史、说文解字研究、国际汉语教学研究、经学研究等;在北京师范大学主讲古代汉语、训诂学、训诂学史,自然语言处理专题、汉语国际推广研究专题、古注选读等课程,在训诂学、中文信息处理、国际汉语教育三个方向,培养研究生。

朱小健:《论语》以人为中心 儒学即人学

田桐:那么朱教授,儒学它在中国的古老文化当中已经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了,那么随着它的不断的传承和发展到今天呢,您觉得我们怎么样去理解儒学?

朱小健(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儒学在我们看来就是人学,因为我的专业其实是训诂学,训诂学呢,是我们这个中国的传统学术中的一个独有的,其他的民族没有的这样的一门学科,它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对古代汉语,文献语言的意义来进行解释,其是它要工作对象是以古代文献的语意,而要做这样的一个工作呢,它就要有一些方法,这些方法就涉及到通过字形,通过汉字的声音,通过上下文等等这样的办法,来对这些意义进行解释。

刚刚主持人提到的这个《说文解字》这本书里面,就对这个“儒”字作了一个解释,说“儒,柔也”柔软的柔,儒是柔,其实这里面,如果从我们训诂学的角度去看,它就是一个从声音的角度来解释这个意义,柔和儒其实语音是很近的,而且分析这个字形,这个字形是这边一个人,这边一个需要的“需”,它说“人”是它的义符,“需”是它的声符,它要从人需声,其实我们的汉语汉字啊非常的奇妙,这个形声字的声符,当然是起到一个标音的作用,也就是“需”跟这个“儒”其实声音是,在古代是相近的。

但是它也表达意义,比如说我们说糯米的“糯”,也是这样的一个声符,三点水一个相濡以沫的“濡”,包括虫子边的这个蠕动,都有这样一个柔软的特征,那可见这个声旁,这个需呀跟它是有关系的,而这个需,我们在《说文》里边,许慎的解释呢,是用另外一个“xu”来解释它,就是上面有一个胡须的须,必须的须,底下一个立正的立,这个字是等待的意思,它说“xu”就是等待,需当等待讲,为什么当等待讲,它说是“遇雨不进止xu也”,出门遇到雨,所以这个需要的“需”上面是个雨啊,雨字头,它是也是形声字,底下是而,而的声音跟“需”的声音,又是古代是相近的,所以它是出门遇到雨,如果你说下雨我也出去,这个不是儒,不是这样的一个做法,它是下雨我就停下来,但是雨停了我还是要出去的,所以这个许慎他还引用《易经》的话说,“云上於天,需”,等着,雨过了我还走,这里边就有一个什么呢,就有一个柔中有刚,我们是暂时我们要躲避这么大的雨,但是我们最后我还要完成,要到达我的目的地,这个柔中有刚。

过去在中国的传统里边,讲天地人,三才,这个三才呀,就有三道,叫天道、地道、人道,天道是阴与阳,地道是柔与刚,人道是仁义的仁和义,仁义道德嘛,仁与义,其实这是一个变位,天地人呐,其实这个仁和义就是柔和刚,我们这么去看儒学,其实就是我们这个从训诂学的角度在这儿看,我们可能就对“儒”字,引进我们去看的这个儒学呢,可能在理解上,就会有更多的这样的一些认识。

田桐:您跟我说完之后,马上就觉得,和平时我看这个文字的感觉就不一样了。那您怎么样看待《论语》,就是说我们学习《论语》有没有对我们学习儒学有各种各样的帮助?

朱小健:《论语》这本书,我们当然说它就是儒学的一个最根基的一个著作,元典是吧?《论语》其实呢,它一直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在,大家不一定,每个人都读过《论语》,但是我们可能说,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个俗话,俗是什么?是百姓日常的习惯,是已经很自然的,来认同的这些理念,这个理念哪来的呢?《论语》,你可以不知道《论语》,但是你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我们说《论语》的这样一个书,它两千多年以来,一直就跟我们在一起,是这样的一个状况。

田桐:那么您觉得《论语》所呈现给大家这种人性的这种内涵和科学,它展现在哪些方面?

朱小健:就是在《论语》这样的一个包括孔子,他的这样的一个观念里边,人,其实它是一个社会的,一个各种关系的这样的一个集中的一个体现,《论语》它就是以人为中心,围绕着怎样成为人,来展开他的一些观念,展开他的论述。那么我们今天,我们为人,我们做人,我们处人,就跟人相交,我们是每个人,每天都要面临的问题,我们现在在这个生活中,有非常多的不近人意的地方,这些地方其实我们仔细想想,它就是背离了“仁”这样一个理念,那么我们《论语》当中的这些关于“仁”的相关论述,对我们今天,我们如果说个极端的话,假如我们偏离了“仁”的话,我们要回归到“仁”,当然就会有启示。

田桐:好的,那马上呢,就请您给我们带来的今天演讲,朱教授带来的演讲题目是“儒学与当代中国”《<论语>人学内涵的当下价值》有请。

《世纪大讲堂》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首播:星期六1615—1715
重播:星期日0825—0920 2330—0030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子源]

标签:朱小健 儒学 论语

人参与 评论
2014-08-15世纪大讲堂 儒家与当代中国(一)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4/08/15/a96aa949-f613-4d99-8c82-70417ecf86ed.jpg

网罗天下

凤凰新闻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