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朱小健:社会没有道德比没有粮食更可怕


来源:凤凰卫视

人参与 评论

核心提示:英国大历史学家汤因比曾预言说:未来的人类世界离不开儒家文化,作为中国儒学经典,《论语》是怎样的一本书?在当下社会,《论语》的人学内涵有何价值?《世纪大讲堂》系列节目,“儒学与当代中国”为您解

朱小健:社会没有道德信念比没有粮食更可怕

朱小健:我们现在说第二个人学,什么叫人学呢?简单的说就是关于人的学说。《论语》它基本上就是关于人的学说,我自己的体会,今天跟大家一起来共同交流的,我想有四个方面,第一个叫以人为本,第二个叫与与人为善,第三个叫修人以德,第四个叫学而成人。

以人为本其实呢,它是一个对人的本质的一个认识,那人在《论语》里面,其实它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人,本质就是具备人的道德,这就叫做人禽之辨,禽兽啊,人和禽兽的区别就在于,人是有道德的。以人为本把人放到这样的一个位置,在《论语》里面记载,《阳货》篇有“廄焚”,就是孔子家他这个马圈呐失火了,“子退朝”下班了,从退朝啊回来,问了一句话,曰“伤人乎”,有人受伤吗?失火了有可能关心的是什么呢?烧掉多少房啊,马,因为马廄啊,马有损伤吗?没有,首先问,伤没伤人呢?注意后面还有三个字叫,“不问马”,“不问马”这件事与孔子无关,是编《论语》的学生们给他写上的,写上“不问马”它的意思是什么呢?它是认可了孔子他所说的,“伤人乎”对于人的重视。

第二个呢,与人为善,与人为善实际上是《论语》告诉我们的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种智慧。好,我们说,人际的这个关系,从人这个概念来说,打哪儿开始的呢?打代際关系开始,就是一代人、两代人,就是长辈和晚辈,从这儿开始,为什么呢?因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你首先面对的是什么呢?母亲,如果父母在一块,父亲,首先面对的是一个代際关系,这个代際关系在《论语》里面,说的是通过由子的嘴说出来的,叫做君子务本,这个本是什么?孝悌也者,与其为仁之本也,孝是仁的根本。孝是什么呢?孝说文解字说,孝是善事父母。

我们看一看这个字形啊,说从老省,老这是小篆的“老”字,从老省,小篆是从甲骨文发展过来的,甲骨文这个形象是什么呢?这方面三个是长头发,我们现在都推头发,古人是不剃头的,谁的头发长谁的年纪大,然后这个人已经弯了腰了,跟我差不多岁数大了,所以这边手上拄着一个直杆,这是那个拐杖,这个拐杖发展到小篆里面变成它,这个东西拿掉了,叫做从老省,这个老省掉了一块,然后怎么呢,从子,这个儿子的“子”,孩子的“子”,把这个子替代了它,省掉了以后是这样,替代它以后,这是“孝”,所以孝,它是一个子和老,合起来的这样的一个字,这个字,它当然就有一个概念,这个许慎已经说了,子承老也,承受的“承”,同时这个承还有从老人那儿继承文化,传成这样的一个含义。

说文解字里边,还有另外一个字,通常是把它念成“教”,就是教学的“教”,这个字就是教的那一半,上面是两个叉,就是爻,底下也是一个子,后来它就是教育的教的这一半。但是我们今天教育的这一半就写成“孝”嘛,对不对?但是那个字,在宋朝有一个人,南宋,叫戴侗,他写过一个《六书故》。他在这个书里面就认为说“孝,是人子之达道”,作为一个后辈,晚辈的人,一定要孝,但是呢他“非但事老也”,不仅仅是侍奉老人,包含有更多的更广泛的这样的一个含义。

那么,我们从字的声音上去看,这个教育的“教”啊,跟效仿的“效”,刚才说的那个“教”啊,上面两个叉底下一个子那个,再说文里面就是说是效仿的意思,模仿的意思。它们从声音上跟孝顺的孝啊,它是一个旁转的关系,旁转就是语音相近的一类,从韵来说。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觉悟的“觉”,学习的“学”,它跟这个孝顺的“孝”啊,是一个对转的关系,这个我们不去解释这个词,我们只是说,在语音上它们是有关联的。而这些词它都有模仿仿效这样的一个含义,其实这些词,都是同一个词族的词。

这个同一个词族的词,它的一个核心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仿效,它也就是一个个体的生物的人,成长为社会成员的人,社会成员的人,就是《论语》里面讲的这个“人”。这个过程里面的一个重要的理念,这个途径就是模仿前辈,敬重前辈的经验,学习前辈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把握外部的规律,为什么能把握呢?父辈已经把握了,所以它有传承这样的一个含义。所以我们这么去看,这个孝啊恐怕它的理念呢,就包含有仿效、尊重、理解、求善、传承这些在内,所以清代的王引之也说过“孝是善德之通称,所包者广”。

回到《论语》,《论语》怎么说呢?《论语》说,曾子说过这个话,我听老师说过“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为难也。”就是一个人要能够延续自己父亲做过的事,是不容易的。所以在学而里面也说“父在观其志”,父亲还在的时候要看一个人的志向;“父没观其行”,爸爸已经走了,这个时候你怎么做,显示着你的人格,而这个人格叫什么呢?“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章太炎也讲过这个话,他在刚才讲的那个“教”,一个爻底下一个子,那底下说,他说“古多世业”。从古(代)世代的“世”,就是古代的人呐,常常家里面做的事情是世代相传的。因此我们这些来看,华夏民族的这种从通过《论语》里面体现出来的这种孝,其实呢它是跟我们那个经历过上万年的农耕时代,生产之间的协作需求相关的。它跟这个捕猎不一样,捕猎的东西是自然生产过程中拿过来就行,种庄稼,你要共同种还要守护,它是这样。

《论语》里面的这个孝呢,体现出这个代际之间,这个代际,扩而大之就是人际,包括师生。比如说《先进篇》说“子畏于匡”,孔子在匡这个地方啊,遭遇了不好的这个遭遇,然后就走散了,颜渊很晚才出来,才再见到孔子。孔子说一句什么话呢?说“吾以女为死矣”,我以为你都死了,颜渊说了一句话,“子在,回何敢死”,老师您还活着呢,我敢死吗?这样一个师生对话呀,其实它里面,也是一个人跟人之间的关系。

我们说这个孝,它是这样的一种扩展,跟孝相关呢有一个慈,慈爱的“慈”。慈爱的“慈”呢,在这个《论语》里面只用了一次,但是《论语》里面有了好几次“爱”,慈和爱实际上意思是一样的。慈是什么呢?慈它是一个上面是一个“茲”,底下一个“心”。“茲”是增多的意思,这个增多是相对于刚才的“才”,刚才的“才”是草木刚刚长出来,一横是一个地平线,底下一个种子长一个芽出来。“茲”是增长,这个增长是什么呢?孟子说“人有四端”,叫做这个“恻隐之心,羞辱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是发端。后来一定会扩展,什么时候扩展?为人父母之后扩展,这就叫做慈。所以慈是在这个心的情态上这样一种增长。

这个慈当然它就有一个上对下,从地位上说,从辈分上是长对幼,从道德上说,是德高的人对道德有待完成的人的一种关注,一种善待。这个里面都体现着孔子的伦理自觉。

好,我们现在来讲第三个,修人以德。修人以德实际上体现的是人的价值的实现。人之所以为人,我们刚才讲了孔子的伦理自觉,它就反映了孔子对人的价值的认识,其实也是对人的生活方式的一种期许。人的价值的一个方面就是社会责任,人己相依,要用德来修身,以德处事,甚至造福社会,这样的一种德是需要努力地去养成的。

《论语》里面体现的就是礼仪,内涵是礼,形式是仪,通过这样的一种修养,来完善自己。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这个叫做什么呀?主观的努力,所以这个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我欲仁,斯仁至矣”。

好,最后一个,学而成人。学在《论语》里面是最重要的,因为《论语》的第一章就叫《学而》嘛,是吧?学而第一字就是学,学非常重要,《论语》的学是以人的内在的德性,德性就是仁,核心就是仁。作为依据,孔子的话叫做“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仪”,来养成自己。以人类的真理和智慧作为指挥,通过各类知识的传授和实践,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从而生成人的活动它是一个仁,学就是仁的一个标准,一个人要不学它不是人,那么也是孔子的追求,也是一个价值的依托,核心的理念。

解说:“以人为本,与人为善,修人以德,学而成人”,在《论语》里面基本体现了这四个方面的人学内涵。以人为本,体现了《论语》对仁的本质的认识;与人为善,是《论语》告诉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种智慧;修人以德,体现人的价值的实现;学而成人,体现“学”是一个人的标志,也是孔子的追求。

朱小健:我们现在说一下,这个第三个关键词,当下是个什么社会?我过去在有一个论坛上我说这个引子说,这个叫做“科技异变”。科技发达啊,变化得都怪了,经济动荡,一会儿次贷危机,一会儿金融风暴,能源匮乏。人不但要处理好人的关系,如果从人学上来说啊,其实还有一部分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不能索取无度啊。

道德缺失、生活紧张、心灵污染,这样的一种环境下,我们面临着非常多的问题,怎样跟别人相处?怎样跟不同的民族共融?怎样跟自然协调?这些问题都摆在我们面前。所以我们跟孔子所处的时代不同,我们今天都有聊天工具,孔子没有,但是我们遇到的问题可能类似。比如说简单说一句,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学习是为了自己,这个自己是什么呢?修人以德的提高;“今之学者为人”,现在的学,学习为了什么呀?每天送孩子,每天都是在为人。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这个好像面临的问题非常类似吧?

所以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那么仲尼他实际上遇到的那个社会,他并不认为它是一个完满的,所以他要去改变它。那么就我们刚才讲的这四点来说,以人为本,我们想今天,我们要尊重生命是吧?孟子说了“不立于檐墙之下”,曾子说了“启于足,启于手”都是讲的要什么呢?尊重他人,贵重自己,自重。与人为善方面更是这样,《论语》里面说了,“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见利思义,见危授命”等等,这些概念我们今天无疑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都有非常大的价值,是吧?

我们人不是动物,不是森林法则的那种竞争,纯粹的竞争,不是。我们有的时候,我们可以舍身取义,我们可以救孤善弱。修人以德方面呢,比如说这个《论语》里面讲过,孔子说啊,就子贡问孔子,说怎么样来从事治理国家呢?孔子说三个方面,第一个足食,第二个足兵,第三个民信之矣。要有足够的粮食,足够的武装力量,还要有足够的文化和信心,道德。然后子贡说,那去一个呢?把这个兵去掉,再去呢?把食去掉,理想、道德、信念是不能够去的。比如说你不吃都饿死还有吗?个体是这样的,人类,整个人类的社会,如果没有了信念,没有了道德,比那个没有粮食问题要大得多。

所以我们说,格物、诚信、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一个路径,我们都是要作为我们这个以道德来修养这样一个过程。总体来说,我们这个《论语》的这些,人学的这些内涵,我们今天就看,不是回到过去,我们还是要前行的。我们前行还要看,看清楚我们这个道路啊,看你一定要走到哪儿,你自己心里面想像,你要有一个目标。所以我们从《论语》的这样的一些这个人学的内涵里面,我觉得我们可以完全得到非常多的一些启示。如果我们真做到了以人为本、与人为善、修养自己、努力学习,我们成为这样的一个人,我想我们走出我们的自己的这样的一方土地,我们融入社会和世界的人群,会受到欢迎的,因为你是一个《论语》的人学理念上的人。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子源]

标签:朱小健 儒学 论语

人参与 评论
2014-08-15世纪大讲堂 儒家与当代中国(一)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4/08/15/a96aa949-f613-4d99-8c82-70417ecf86ed.jpg

网罗天下

凤凰新闻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