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邓小平谈知青运动:300亿买了三个不满意

2012年09月03日 11:32
来源:凤凰卫视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在那个时候,在这个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的早期,到兵团确实受到羡慕的,然而到了后来就不一样了,因为在插队知青中招工以后,这个兵团知青因为是没有招工的问题的,所以他们在农村,他们在兵团待的时间就往往是会比较长。那个时候就没有人羡慕到兵团去了,但是当初是到兵团去是很值得羡慕的。

那到农村就是完全是,而且是最不行的那些人就全部给,有的甚至就是押送去的,而且随人都带着档案,到了这个地方要接受贫下中农的管制的,在这种状态下我说,如果说这个事情是意识形态,这怎么可能呢?举个例子,就是完全出于信仰,跑到那些地方去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年的那些传教士,他们就是完全基于信仰,跑到山沟沟里头去,而且很多人就是一辈子待在那里,很多人还死在那里。那么对于他们来讲那当然是,就是意识形态,但是教会就不会有像我们这样的这种选择,就专门把他们不喜欢的,专门把一些异端分子送去传教,怎么可能有这种事儿呢,是吧,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说明这个是它本身也不是,把这个作为一种什么多大的光荣,而是把它,甚至在很大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把它作为一种惩罚的,我觉得这种现象其实也很多,甚至你包括苏联,包括很多国家都一样,它讲的很多就是经过意识形态包装,认为是很光荣的,认为是很值得去做的事儿,实际上都是让那些这个社会中比较受打击的那些阶层,作为一种惩罚来让他们去的,比如说那个什么被开垦的处女地呀,什么共青城,像这种地方,我这里指的是苏联,像这种地方往往是大批的劳改犯,在那里服苦役给建设起来的。

所以我觉得从这个角度讲,它实际上的那个动机和说的,其实有很大的距离,但是当然也不能说一点,这个意识形态的这个激励都没有,是吧。对于毛主席来讲,我觉得他很可能有一定程度的这种想法,就是这些知青确实是应该到农村去,去受一些教育,他也的确是有这种意识形态的。那么我们这些人,尽管说实在的,是别无选择的,但是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能够表现出一定的那个热情,这个当然也是和意识形态是有关的,是吧。

我曾经提到在那个时代,它有一种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受压的人,被损害的人,他往往产生的反应并不是一种抱怨或者一种消极,甚至是你越歧视我,我越要表现出来,就是你说我是反革命,我就要表现出我比你更革命,是吧。因此这种现象的确是有的,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那个大家可能最近这几年都听说了,很多云南知青又跑到缅甸去当缅共游击队,去打仗了,是吧,这些人好多都是在,都是受过迫害的,都是在国内受到排挤的,那么他们被排挤以后产生的那个想法,不是说去做反对派或者去做什么什么,就是说我们要革命给你看,什么地方最能表现革命,那就打仗,然后就去支援世界革命去了。

那么我们这些人当然没有这种条件,当时是有这种热情是吧,那么这种热情这里头,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分析,就是这种热情到底是冲着什么而来的,因为如果你说这种热情,其实背后还是有现实利益的动机,比如说我表现好了,能不能够就得到那个处境能够改善呢,能够被推荐上大学啦,能够被,就是改变我的处境啦,肯定这种想法我觉得也是有的。可是当时的一个情况,我觉得仅仅是这样一种动机,是很难撑得住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怎么还能顶得过来,我觉得就是,那当然他们说穿了,就是寻找一种人生的意义是吧,我们活着总是要有点意义的,意义是什么呢,这个意义老实说就得找,那么找出来的这个意义不管是真是假,哪怕就是,是吧,就是一种宗教,我们经常讲什么宗教,那个时候的说法叫做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是吧,其实说实在的,在某种情况下,人的确是需要一些“鸦片”的,否则你这么恶劣的环境里,顶不下来的,是吧。

你就得假设,你做的这个事情是有很大的意义的,你活着才有劲儿,否则的话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那当然你就只能尽量设想,这个事情还是非常有意义的,甚至和世界革命都,我们那个时候的说法就是要想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要想累不累,想想解放全人类,是吧。我们处在那种处境,还要去解放全人类。今天听听好像很可笑,但是当时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的真实的想法,不过我这里讲的真实,也仅仅是指的一定程度上,因为这种真实即使在最虔诚的条件下,它也带有一种那个,它也带有一定的虚假成分,比如说我当时就相当积极,我积极也不是想骗什么人,你要把它设想为一个比较崇高的这样一种事情,是吧,使你有那个能够找到人生的价值。

但是问题就在于假如一旦你有了选择了,你还坚持不坚持呢?我觉得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考验,那很多传教士他去那个最苦的地方,他并不是因为他别无选择,他就是因为基于信仰的力量,但是我们不是,是吧。或者至少是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讲,不是的,即使是也是有一些别的原因的,我可能算是我们当时的知青中,主动要求下乡的一个比较少的一些人,当时1969年分配的时候,本来是没有让我下乡的,因为那时候我很小,还不到十六岁,按照我们当时的说法是十六岁才分配,那么不到十六岁的人理论上讲,是应该继续留在学校,继续升学的,就是去那里读高中,但是我就不愿意读高中,当时就十五岁多一点就要求下乡了。再加上我父母当时也要下放了,我当时还有一种考虑,就是父母下放了,我兴许还得转学,跟着走,那么跟着走的话,我还不如现在跟他们一起下乡,还基本上是跟我的那些朋友在一起,不会到一个人地生疏的地方,所以我的确是自愿去的。

当然这种自愿说实在的,当然也有很多现实处境的背景下,不是真正的一种自由选择,一旦有了自由选择,你就会看到几乎所有的知青,都不再坚持他们原来的那些做法是吧,到了那个1979年前后知青运动退潮了,当局允许这些知青可以回城了,是吧。这里我要讲所谓的允许回城,并不是说你必须回城,但是一旦有了这种选择,大量的知青,包括很多在农村是很先进的,甚至有的已经当了基层干部的,那些知青都放弃了他们好不容易积累的那些资本和那些地位是吧,就都,几乎都回城了,而且那个走得之干净,那是在人类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运动中,结局是这个样子的还是很少见的,基本上都走了。

所以我觉得,我们一定要看到这个知青运动中,的确是有这个意识形态的这个驱动力,但是我们也不能把这个东西讲得太厉害,左翼同这个知青运动,从最早开始一直到后期,它一直有这样的背景,所以你才能够理解,到了后来知青运动的后期,它就越来越剥去了,它的那个意识形态色彩,越来越变成一种实用主义的考虑。

解说:知青群体可分为兵团知青与插队知青,二者有何不同,如何评价知青在农村中发挥的作用,在经历了这一场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后,知青们如何看待自己那一段最青春的岁月?

秦晖:第二,现在的知青运动,关于知青运动的解说,我觉得总体来讲,这个兵团知青的那个话语权比较大,原因也很简单,第一兵团知青的确是待的时间最长,他们我刚才已经讲了,他们应该说条件比插队知青要好,但是他们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当时认为他们已经是有了正式工作的,讲得简单点就是,他们基本上是国营农垦单位的职工,因此不再考虑招工,因此对于他们来讲离开兵团就很困难,那么我们这些插队的,虽然条件比他们更艰苦,但是这个招工机会要比他们多得多,因此我们插队的知青数量,要比他们远远超过大概百分之八九十都是插队知青,兵团知青占比重很少,但是插队知青在农村待的实际年限,通常要比兵团知青要短一些,因为到了农村以后,基本上就有不断地有招工的机会是吧,他们走的,像我这样在农村待了九年的。我是在从南宁下乡的那批知青中,我是年纪最小的,但是到我九年以后出来的时候,当时南京知青只剩我一个了,是吧,我们知青小组的知青,都是后来下来的那个县城里头的那些干部的孩子,他们都比我小得多,我已经变成是从最小的一个,变成最老的一个,像我这样的应该说很少。

[责任编辑:马超] 标签:知青 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 秦晖 世纪大讲堂 王鲁湘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