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邓小平谈知青运动:300亿买了三个不满意

2012年09月03日 11:32
来源:凤凰卫视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王鲁湘:这个应该是一个很大的一个变化,是吧。

秦晖:对。

王鲁湘:就是把城里头大量的中学毕业生,然后送到农村去,而且规模人数非常的大。

秦晖:是,但这个事情后来就一直有争议,到现在为止也还没有,也还是在争议之中,就是做这么一个决定,到底是基于一些意识形态的理由呢,还是基于当时的一些。

王鲁湘:就业压力。

秦晖:不光是就业压力。

王鲁湘:商品粮不够。

秦晖:我觉得其实主要还是出于政治稳定的因素,就是要把这个红卫兵和造反派赶快把他们遣散,而且是这个对建立文革后的新秩序不太有利,再加上当时这个文革,这几年什么也没搞建设,也没办法容纳他们就业,升学也没有可升的,那么这些人如果处在失业状态,留在城里也是个问题很大的,所以当时是要,这个我觉得和当时的形势是有很大的关系。

王鲁湘:有没有国际环境方面的因素?

秦晖:国际环境这也是在这个背景之下的,因为国际环境当然对于兵团知青来讲,可能更重要,因为当时所谓的屯垦戌边这个是,这个当然,这个就和当时的国际关系有关。

王鲁湘:就去边疆兵团屯垦的这一批。

秦晖:对,对,这一批。就尤其是黑龙江和新疆,这两个对苏的方向当时是,包括内蒙吧,内蒙当时也有兵团,当时是有这个考虑的,当时插队知青基本上我认为。

王鲁湘:就不是这样的,就没有什么国际背景。那么法国有一个学者叫做潘鸣啸,是吧。

秦晖:他也是我的朋友。

王鲁湘:是您的朋友。他写过一本书《失落的一代》,他就是专门研究中国知青运动的。

秦晖:对。

王鲁湘:他把整个这一代知青,它恐怕不止一代了,叫做“失落的一代”您同意他的说法吗?

秦晖:整体上我觉得是同意的,虽然任何一代人中间都是情况各种各样的,是吧,我本人可以算是知青中比较幸运的。

解说:半个多世纪以前开始的那一场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将整个民族的命运与千万个人的使命深深地缠绕在一起,它的发生有着怎样的时代背景与现实动机,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在现实的处境中又有着怎样的选择。

秦晖:很高兴有这么个机会跟大家聊聊知青,其实我看在座各位,可能也有不少原来就是知青,其实也不是我要给大家谈什么,而是我们进行一些交流。在座年轻的朋友本人没有做过知青,但是父母是知青的大概比重也不会小,总而言之,那个时代中国相当一大部分人就除了有某些背景的以外,大概都或多或少或长或短的都有这个经历,那么这个话题,所谓民族命运和个人使命,实际上是个命题作文,那么这个事情呢,实际上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这个知青运动,因为我们要讲民族命运,要讲个人的责任什么都涉及到一个,这个个人现实处境和意识形态的问题。

这个问题实际上包括文革在内,其实我觉得1949年以后,中国的很多事情都和这个有关,很多事情到底是,就像它讲的那个,我们公开宣布的理由都是意识形态理由,比如说集体化是为了防止两极分化,是为了消灭剥削,比如说那个上山下乡是为了与工农相结合,是吧,什么等等等等,包括我们以前搞革命的时候说,土地改革是为了解决这个土地集中租佃关系的这个问题。但是这些行为呀,它采取这样的方式,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一些非常特定的需要,人们接受它其实也是基于各种各样的具体动机,是吧。就像知青运动,我觉得对于发动者而言,当然是,不管是对于发动者还是接受者,这个意识形态的动机,或者是有一种信仰的力量,来影响我们的这个行为,这肯定是有的,发动这样一场运动,有人说并不是完全为了解决就业问题,有些人就提到说,当时一方面把城里人弄到农村去,另外一方面还是在农村招工的,如果仅仅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那实际上可以就把这些人直接在城里招工了就行了,所以把他们打发下乡,其实还是有意识形态动机,是吧。

关于这个问题,包括我们这些人也是一样,我们这些人能够在农村待那么长的时间,而且还一直保持着一种,用最通俗的说法叫做上进心吧,是吧。也不能说没有精神上的那种激励,这个我觉得都可以,特别是我应该说还是有资格讲这个话,因为我属于算是表现不错的知青,尽管不是大红大紫,但是反正就是什么小小的先进过一把吧。

实际上当时是这个知青运动,在各地发展,这个意识形态动机和这个现实的那个利益的动机,它占的比重可能不一样,但是都是这两者的结合,但是到各省情况就有些不一样,像有些省,1968年年底毛泽东的这个指示出来以后,1969年就是实行所谓的“一片红”的,就是所有的城市应届毕业生都必须下乡,包括招工都必须在你下乡一段时间以后,再招回来,就没有直接从城里头分配的,那么这个当然可能是有一些意识形态色彩,但是很多省不是这样,像我们广西壮族自治区就不是这样的。那个1969年那个时候我们这一届毕业生,其实那个分配的去向是像我们初中生嘛,当时是升高中的,进工厂的,下乡的,到兵团的都有,没有搞什么一片红,那么在这种多去向的这个这种分配中,你就可以看得出,到农村去是属于带有一定的惩罚色彩的,就是讲得简单点,就是最倒霉的去农村,是吧。

我们大概1968年年底就有一次,在我们这一些学生中招兵的,招了二十几个,清一色的都是当局支持的一派的人,那个时候招兵被认为是最好的前途,比招工招什么都好,但是清一色的都是他们那一派的,我们这一派的是一个都没有,这个是很明显的。然后到了第二年招工,然后到了正式大拨分配的时候,当时我们是有招工名额的,当时招工名额基本上也是他们那一派的,但是招工名额还是不够,所以他们那一派的也有下乡的,是吧。但是两派都有下乡的,但是那个比较好的分配基本上是,基本上都是他们的,就是有那个正式的比较好的指标,那基本上都轮不到这些处境比较差的这些人,这些人头上。然后当时就是即使是兵团,也是比到农村去(有)更好的前途。

[责任编辑:马超] 标签:知青 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 秦晖 世纪大讲堂 王鲁湘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