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如果大家不善忘,或者是长期收看我们这个节目的观众,你或许会记得,去年我们曾经介绍一本书,那本书叫做《如何谈论一本你未曾读过的书》。而当时我在介绍那本书的时候,是特别的,是事先没有读它就跑来介绍,这样才符合它的精神。
如今这本书台湾已经出了繁体中文版,大陆的简体中文版也很快出来了。但是我觉得很讨厌的是台湾繁体中文版把它的书名改了,叫做《不用读完一本书》,我觉得这个意思就有点儿误导了,或者过度狭隘了。
这本书我曾经说过,它是法国的作家、文学教授皮耶·巴亚德他写的一本书。这本书一出来就非常畅销,非常轰动。为什么呢?因为他明目张胆的指出一个道理,就是读书是不用读完的,不止不用读完,甚至你可以对着一些你从来没读过的书去高谈阔论。
为什么他会这么讲?我今天就拿着这本书,大家很快也能在大陆也能买到的书,就抽取里面的一些部分,跟大家真正进入这本书来介绍一下。首先我们要了解他的一个想法,就是所有的书你不能确定什么叫做你读过,或你没读过。什么意思呢?因为他就用蒙田当例子,蒙田那么了不起的人,他一辈子嗜书如狂。但是他常常会发现很多书他读过之后,他竟然全忘了,看了半天才发现,原来这本书我以前读过。
我相信这种经验很多人都有过,我也是。有时候我在书柜上找一本书出来,我以为我从来没看过它。看到一半才客然见到,上面居然有我以前写下来的笔记,或者画了线条。而蒙田严重的一个地方,是他连他自己写的东西,他都会忘记,坦白说,我也有这种情况。所以既然你读过的书,你会忘记它,你说这个书你算不算读过呢?
除此之外,他还提出另一点,就是有一些人,他把一本书读了三分之二,苦读到三分之二,后来觉得这书太难看了,他终于放弃。那他算是不算叫做读过那本书呢?这个读过与不读过这个界线看来是很不稳定的。既然如此,我们要严格的要求大家读完一本书,也就没什么道理了。
然后他又提出来有一种“内在书籍”这个观念,所谓“内在书籍”是什么呢?就是就算你把一本书看完了,读过了,可是你往往还是会没办法真正读到那本书的意思。或者准确的讲,没有一本书是任何人都能够把它完全摸透的。
为什么呢?因为这其实就已经参考了接受美学,或者诠释学的理论。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在看任何一本书之前,都已经有一些先存的判断,或者是偏见,会影响、妨碍,或者促成了我们对这本书的理解。而这些我们先前的偏见跟认识,你就可以叫做是一本“内在书籍”。
除此之外,巴亚德还提出一个概念叫“虚拟图书馆”。什么叫虚拟图书馆呢?就是我们这个社会里面,总有这么一些书,虽然我们不是每个都读过,但是我们每个好像都知道它大约是在讲什么,都对它做很多的评论。那么于是我们对它的这些评论,甚至盖过了这本书原来具有的地位,跟它实际的含义。那么这些围绕着它的所有的讨论,围绕这些书组成起来的巨大的文化遗产,就可以叫做是虚拟图书馆。
举一个非常现实的例子。我记得我第一次接触到大陆很多跟我同岁的朋友,跟他们谈起马克思的时候。我很惊讶的发现,他们似乎并没有真正认真读过马克思。为什么他们总是侃侃而谈的,谈到《马克思主义》很多的术语或概念呢?原来是因为在我们国家这个生长环境、教育体制底下,你是不需要认真读过马克思,你都能够说出几句《马克思主义》的东西的,这就叫做虚拟图书馆。
《开卷八分钟》往期精彩阅读:
编辑:王文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