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文化力是锻造强势传媒的利器
其二、文化就是融合。融合从本质上说,就是在平等基础上的妥协。人类文明史就是从冲突走向合作的历史,人类从无数次两败俱伤的教训中逐渐学会了谈判妥协,从融合中求利益,进而互相尊重,达到和谐。这个道理并不深奥,人们也容易接受。但是在现实中,融合却是一次打破传统和惯性的艰辛的长征。
“在我们的社会,没有我们的身影,也没有我们的声音,我们搭的是别人的车,也许我们在自由自在地生长,但我们是一片次生林,是一次克隆。”(《第四代人的精神》)这是被称为 “精神上的流浪儿”的第四代人的强烈生活感受。
的确,在眼前这个喧闹、多元、文化断裂的世界上,找不到自己的身影是人们的共同感受。在中国的传媒领域,人们对固化的理想模式与现实效果之间的断裂习以为常,视而不见,大量的节目产品几乎是千篇一律地“克隆”着。凤凰卫视恰巧诞生在需要文化重构和创新的年代,在努力寻找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的时候,我们喊出了“开拓新视野、创造新文化”的口号,亮出了自己的旗帜。我们通过三个“依靠”,达到三种“融合”,实现三个“改变”。即:依靠有选择的对西方和港台文化的汲取、借鉴、消化;依靠对前沿意识的把握和领悟;依靠群体智能优势和富有成效的运作机制,把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融合,把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相融合,把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相融合。使电视文化高高在上的尊严性变为平民化、低视角;使严肃刻板的教化功能变为宽容、理解、沟通;使自视高贵的精英文化变为直接的心理体验,从而找到了雅俗并存、中西融会的文化定位。
比如,鲁豫有约就是一个“雅俗一体”的节目,在对昔日英雄和末路英雄的寻访和问答之间,勾勒了中国半个多世纪里一些风云人物的兴衰荣辱,悲欢离合(如对庄则栋、章含之、吴法宪夫人陈绥圻的访问),再现了这一时期令人百感交集的历史画卷。与同类电视节目的通病--“浅”与“闹”相比,它是一种真实的倾诉,独具一种沧桑之感。鲁豫很会创造气氛来让嘉宾讲实话,讲他们内心深处的酸楚和难言之隐。鲁豫说过,她做一次节目,几乎要读近一米厚的资料,对人物的透彻了解,使这个节目有一种深入人心的力量。这个节目的生命力还表现在,它让很多“新生代”喜欢,他们通过这个节目懂得了历史,懂得了自己的父辈。一些青年来信告诉我:“节目让我们了解了许多我们从前不了解,也不会去深究的许多感人的故事,能从中感悟到很多东西,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有必要在前人的经验上汲取知识。而解读鲁豫有约不失为一个快捷方式。”“节目很感人又很真实,从中能让我们领悟很多人生的道理,更懂得了宽容与理解。”同时,鲁豫有约也有其“俗”的一面,如对璩美凤、宫雪花、杨玉莹的采访,就有不少人骂,我们看到的情况是,一方面批评不断,一方面收视率猛增,人人都想知道鲁豫问了啥,被采访的热门人物说了啥。也许,节目有一些骂声比一味赞扬能赢得更多的关注。
与鲁豫相比,娱乐串串SHOW的梁冬应该是一个更为平民化的主持人,大家可以从他的言谈之中听出他平时读了不少书,说话自有一种可爱和魅力。一位观众模仿梁冬的语言方式写来一封信,“我对梁冬主持时口沫横飞,手舞足蹈的样子着迷。 我爱听他鸭子般低沉的嗓音,爱看他腊肠般丰润的嘴唇。 特别是他送礼物时,侧着头时左脸所映像的那一晕光圈,真是一个万人迷!梁冬似乎是一个很会用气功的武林高手,能轻易地化俗为雅,化雅为俗。比如他把世界杯女子足球赛说成女子杯世界足球赛,把北京香山的枫叶都红了,读成北京香山的红叶都“疯”了,不仅没有让人生厌,反而令人忍俊不禁。他主持中华小姐的评选时,自己做主,为评选增加了“智美”的理念,使这个节目在众多的美女节目中显出了自己的亮点。
在工作方式上,融合也使我们获益。比如说凤凰有很多来自大陆的创作人,工作方法说好听点,是浪漫主义方式,说不中听一点,就是游击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一点经常让香港的同事觉得晕头转向。香港人是西方理念培养出来的,他们做事要求在三个月之前就有计划、报程序,准备预算。有人形容西方人的生活规则是,一年用三分之二的时间制定计划,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实行计画。所以碰到大陆的同事以诗人般的挥洒感觉办电视的时候,这个要做直播,那个要直译,香港同事配合起来就不和谐。经过一段时间的交锋、磨合, 我发现,彼此合作使每一个人水平更高了。香港同事的应变能力强了,他们自我解嘲说,我们现在很能适应大陆方式,临时决定做一个紧急节目的时候,我们的应急能力比别人强很多。与此同时,大陆这边的电视人也越来越知道,许多事情要按照章程办,该填的表格要填,该写方案要写,这样效率才能更高。凤凰就是这样,接纳了别人,同时又没有失去自己。
其三、文化就是经历。高尔基几乎没有上过大学,却写出了名著《我的大学》,与其经历相同的还有美国的杰克·伦敦等一大批作家。按受教育的程度看,他们属于没有文化的一群,但是,文学地位来看,他们却是最有文化和品味的,他们的文化就是他们的经历。同样,在凤凰卫视,我们有一大批靠经历取胜的节目。
2003年,凤凰卫视推出了一档节目,名曰:有报天天读。这个节目的创意是我的,连名字都是我起的。“天天读”这个词汇来自于大陆文化大革命中的毛主席语录天天读,这个词汇是一个鲜明的符号,它的文化信息含量是有历史纵深感的。而走上前台这个读报的人也出人意料:他年过半百,身体发福,一身唐装,普通话和英文的发音不准。这就是我选中的读报人杨锦麟。在当今华人电视媒体充斥着年轻粉嫩面孔的趋势下,杨锦麟上节目会不会“砸锅”?他走上前台需要勇气,而敢不敢用他,更需要勇气。
锦麟兄后来说,我这种“变音国语”、臃肿身材、长相平凡、年过半百的对象,在内地任何一家电视台,不仅没有机会上岗,即使哭着喊着争取在电视台当个保安门卫,也未必有机会,更遑论被毫不犹豫地推到前台。
杨锦麟读报读得是什么?是新闻?是故事?是笑料?是忧国之心?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在我看来,锦麟兄读的是一种经历。他曾是一个15岁就下放农村的知青,16岁在山区小学代课的老师,23岁时在厦门的下水道里掏污泥的环卫工人,近40岁时到香港卖文为生的文人。有过多次失业经历。有这种丰富的人生阅历的人应该是最懂中国的人,他以一己之心推论天下,自然能与大多数国人同喜同悲,心灵相通。
这个节目在2003年中国一个权威的电视节目评选中独占鳌头,被评为中国电视新锐榜的“年度电视节目”。杨锦麟先生同时被评为中国十个最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之一。2004年,有报天天读这个节目拿到大把人民币的广告。相当于内地一个经济不太发达的省市的电视台的年收入。听到这个消息,锦麟兄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他每天做节目,清晨六点就要到公司。SARS期间,他每天都会碰到隔壁大楼里一个打扫厕所的老兄。那老兄把他这个戴眼镜、捂口罩的读报人当成了同行,问他,你一天扫几次?老杨说,1次。你呢?那人说。8次。老杨说,你们老板够狠的,他是谁?那人说,李嘉诚。你老板是谁?刘长乐。他没你们老板狠。
空旷的山野之中,桃花灿烂。但看到它的人因为悟性的不同,产生的感受也大不相同。当我们的智能没有到达时,凡尘历历,难以窥见真机。而一旦找到了智能的入口,虽然桃花依旧,我们却看到了它深层的美。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对于传媒人和企业家来说,桃花是我们的品牌,而文化内涵则是使它焕发出内在美的阳光、空气与水。凤凰这个品牌就是这样发出了它的光彩。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24081
1邓小平感叹:华国锋这人选对了 -
256198
2凤凰卫视记者常洛闻带您走进真实的朝鲜 -
67317
3江青与邓小平两败俱伤 毛最终选华国锋 -
47097
4凤凰卫视记者常洛闻带您走进真实的朝鲜 -
41031
5中纪委加强反腐 或选某“大老虎”作突 -
35447
6红墙摄影师:毛泽东的哪些照片曾经不能 -
33436
7阮次山:习近平讲话微妙 连战心中打鼓 -
31006
8评:日本拥核 美日拖垮中国最后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