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罗振邦:回归后的香港城市发展要遵循“慢”哲学

2012年06月14日 14:34
来源:凤凰卫视 作者:罗振邦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马上上马与议而不决之间:

一个城市的发展,是否只追求快呢?

回归近十五年,担心被珠三角城市边缘化,香港近年积极发展广深港高铁以至研究兴建第三条机场跑道。在全国追求“高铁速度”的年代,香港亦不甘后人,全力追赶。然而这些大型基建工程,往往引发民众对环保、成本效益以至安全问题的关注。例如香港机场兴建第三条飞跑道的航道安全和效益;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的建造对附近海洋生态,包括对中华白海豚的影响等。这些在过去港英政府的年代是少有的。例如当年兴建新机场,外界关注的焦点,落于成本与经济效益的比较,以至中英两国角力的政治议题上。

近年香港经常被批评,“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其中一点是不少大型基建工程都被社会压力所推迟,为政者只要发出行者指令,工程就立即上马的年代已经一去不返。特首曾荫权今年在立法会答问大会上曾经批评,指一些香港政党或政客,不惜在大型基建工程上马前,借环保及保育为名,利用法律程序和其他手段阻挠,以期达到一己的政治目的,置香港长远经济利益于不顾。

香港政府和民间近年在一些大型工程争拗中,政府指摘对方另有政治目的,民间则批评政府缺乏环保和保育的视。是非纠缠,难以简单地下判断,指谁是谁非。然而回归一切城市发展的最基本目的——不但令城市能够持续发展,亦要令身处其中的民众感到幸福;同时不能因为眼前的经济效益等,牺牲子孙后代的福祉;所以为政者在规划任何大型基建都必须慎之又慎,需在效率和全民长远福祉之间取得平衡;当然任何工程被推迟,整个社会在经济上都要付出重大代价,然而问题在于双方有否在事件中汲取教训,还是流于内耗式的争拗,这是官民双方都需要反思的。

电车启示:慢的哲学

在讲求速度、讲求效率的年代,在香港刚刚满一百年历史的电车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对城市规划者亦是一个启示。

为什么一部古老的电车,可以在步伐急促的香港缓缓爬行一个世纪呢?

记得在求学时期,无论是作文课或者是辩论比赛的议题,总离不开“电车应否被淘汰”的题目。这个在香港岛占据三分一、甚至二分一路面的古老交通工具,就像它的路轨一样,牢牢地钉在马路上一百个年头。当快捷的地铁和全新的空调巴士不断超越它的时候,它的存在意义又什么地方呢?

一个越急速发展的城市,越需要“慢”

香港从来不缺“快”的事物——地铁、快餐店、便利店以至最新的上网手机型号等。“快”的好处不容置疑,但原来在这个讲求速度的年代,“快”不是城市规划的唯一答案。

香港缺的,就是“慢”的文化。慢,并不一定代表没有效率和失去竞争力。电车,香港最慢的陆上公共交通工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的成人票价只是两块三,是香港最便宜的交工具,一程车就可以从港岛东部坐到最西端。更重要的是,它成为调整城市紧张节奏的中和剂。

在秋冬时节,如果坐在电车上层,立刻成了喧嚣都市的旁观者,在这一刻不但紧张的心情得以放松,还可以在叮叮的电车声中,慢慢荡入思考和回忆中。电车的慢,不但缓和了城市快餐文化的粗糙,滋润每个干涸的心灵,它更能将人带入文学的境界。难怪四十年代旅居香港的名作家张爱玲曾说“我是非得听见电车响才睡得着的”,长长的电车轨亦经常曾勾起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电车的存在,并非偶然或者奇迹。它不但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成为香港独有一个文化符号。它盛载着不同年代居住在这个城市的集体回忆,并且构成一幅超越年代的心灵地图,所以尽管它不是最快捷的交通工具,在香港的城市规划中,它却成为了超越不同年代的最牛钉子户,将两条长长的路轨,钉在每个住在这个城市人们的心中。

[责任编辑:马玉宁] 标签:罗振邦 香港台 凤凰卫视香港台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