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不仅仅是生活水平,中国的经济此时也才刚刚开始腾飞,70%的电力来自火力发电,消耗的煤炭占到全球总量的40%,从天而降的气候问题,让已在高耗能道路上惯性滑翔的中国经济,有些无所适从。
欧·奥德加:使用煤会造成污染,如果你真的计算一下,中国为煤炭污染付出的代价,已经比使用可再生能源要高得多。
邹骥:从现在这种高碳的、低效的,转向这种低碳的、高效的。那么在六十多类技术里面,其中有四十二类技术,中国是不掌握核心技术的。言外之意就是中国有,是怎么个有,你可以去买。
解说:尽管中国没有承担法定的减排义务,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里承诺的资金与技术支持也久久不见踪影。但中国已经开始摸索自己的低碳之路,关闭大批小煤矿,研发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并大力开发新型能源。从1980年到2000年间,虽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仍在上升,但能源消耗强度,已在以年均5%的速度下降。
何建坤:但到了2000年以后,我们又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就是重化工业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也加速,城市化加速,重化工业的结构增加,钢铁水泥这样的高耗能产业,它增长快于GDP的增长。所以在这个阶段第“十五期间”,GDP的能源强度大概上升了2%左右。
解说:然而2001年3月,《京都议定书》在签订后的第四年横遭突变,美国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并称限制二氧化碳排放,会影响美国经济。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碳排放,没有受到限制,会使美国企业失去竞争力。
谢振华(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他们已经到了人均GDP三、四万美金了,可是发展中国家中国,那个时候也就是1600、1700美金,现在中国的人均排放量,和美国、和欧洲和发达国家相比,也是要差两到五倍。你不是说人生而平等吗?不是人人平等吗?这不是一个纯的技术问题,这就是一个,要不要让发展中国家发展的问题。
全球变暖冰川融化 上海面临海水淹城威胁
解说:郭海强和谢潇是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所的研究生,2004年复旦大学在崇明岛东滩湿地设立了“全球碳通量野外观测站”这天,郭海强和谢潇是来给观测站更换芯片和收集数据的。
郭海强(复旦大学博士生):土壤中储存的碳是巨大的,全球气温升高,或者是海平面上升,这种状况下,湿地土壤中所储存的碳会不会再释放出来,这个问题是我们比较关心的。
解说:进入21世纪后全球变暖的迹象越发明显,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第四份报告,报告称自1850年有仪器记录以来,地球的平均温度上升了0。76度,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则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上升到了2005年的379ppm,像一万年前一样,最先响应气候变暖的依旧是南北级的冰盖。2007年9月美国太空总署发表声明,卫星监测的数据显示,北冰洋的海冰面积已退缩到历史最低点,甚至有人预言,北冰洋第一个无冰的夏季,将会是2012年。地处世界第三极的西藏,也在经历持续升温,2009年的平均气温,更是达到四十年来最高,壮观的山地冰川出现大面积退缩。
任贾文(中国科学院研究员、IPCC主要作者):中国的这些冰川,80%都处于那个退缩状态,退缩的速度好象有逐年加快的现象,这对未来的水资源影响,还是非常重大的,特别是新疆和祁连山一带,另外冰川大量融化,造成洪水、灾害、泥石流等等。这个灾害就会频繁的发生。
解说:气候变暖、冰川融化,紧随其后的是海平面上涨,冰川融化带来的水量,和温度升高导致的水体膨胀,是全球变暖对人类最直接的威胁。对于南太平洋岛国吐瓦鲁来说,这更意味着灭顶之灾,海水残蚀国土,摧毁农田,联合国的报道称,50年后吐瓦鲁将被淹没在海平面下。
2008年底世界经合组织出具了一份,全球港口城市研究报告,将海平面上升的危机,摆在了全世界追逐财富增长的都市人面前。报告也给中国敲响了警钟,在全球前20座海平面上升最快,以及前10座子受风灾影响最大的港口城市中,上海、广州赫然在列。更有人预测,平均海拔不到4米的上海,到2050年将遭到海水淹城的威胁。
潘增弟(中国海洋局东海分局研究员):全球的平均年海平面上升是1。7毫米,我们国家的年平均就远远超出它,是2。6毫米,这是我们国家,上海是3。8一年,去年,上海比2008年上升8个毫米,未来30年可能会上升到80到130毫米。
解说:比以毫米计算的水位增长更加直观的,是迎面打来的巨浪。天津港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年吞吐量接近4亿吨,一座座集装箱吊机顺序排开,让人感觉气象万千。然而,每当风暴潮来临,这里就会变了模样。根据国家海洋局最新公布的数据,天津的海平面在未来三十年里,将再升高7。6-10。4厘米。简单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
邹涛(国家海洋局塘沽海洋环境监测站站长):集装箱漂起来,地上全都是水了,这地方原来是一个桥,这地方没有是新建的码头,这半边有了,这半边是个桥,1997年那次,完了之我们单位的人,手挽手从那边走过来,很危险的都是浪,哗哗,两边都那么高的水,趟着水往那走。
记者:您感没感觉过,近些年来这些事情会比较频繁的?
邹涛:对,这些年确实比较频繁,我们去年,每年都在(发警报),我原来是搞预报嘛,一直在做这块,这两年的话,发预报的频率加快了。
2010年中国爆发世纪大旱 218万人受灾返贫
解说:在中国,居住在东南沿海的人们,或许永远忘不了2006年夏天的这场风暴,这是自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遭遇到的最大台风。其强度达到17级台风的标准,比2005年美国的卡特里娜台风,来得还要凶猛。福建福鼎的天然避风港,沙埕港,几十年来都是为渔民挡风遮雨的福地,但在这场台风过后,却几乎变成了人间地狱。900多艘渔船沉没,8万多间房屋倒塌,福鼎官方最终公布的死亡人数为218人,失踪72人。
叶琳(国家海洋预报中心首席专家):2000到2009年,虽然风暴潮的次数并没有上一个十年多,但是它的灾害影响程度却大于上一个十年,因为我们原来的沿海防护工程,是建再一个海平面相对低的情况下的,那海面一升高,我们整个的防护工程,防护的力度就降低了。
解说:但是台风并不是气候变暖,给2006年夏天的中国带来的全部灾难。就在东南沿海遭受桑美台风袭击的同时,地处西南的四川和重庆,则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农村里农地干涸,城市中饮用水告急。长江水位也降到了历史最低,事实上过去十年里中国旱灾频发,2010年春天爆发的世纪大旱,更是波及全国。国家防总首次发布旱灾红色预警,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一度达到1亿6千万亩,西南五省除四川外,至少218万人受灾返贫,经济损失超过350亿元。
林而达(中国农业科学院、IPCC成员):我们模拟的结果是2050年以后,如果气温升高了两度到三度,那么如果没有采取任何别的措施的话,这种气候升高的不利影响,可能造成10%到20%的产量的下降。
记者:就会造成粮食危机。
林而达: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因为我们现在的粮食需求,和粮食供给是差不太多。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编辑:卫视李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