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雄汉盛唐等太平盛世多处于地球暖期
解说:这次变冷大约持续了两百多年,当气候再一次转暖,人类又向着青铜器时代迈进,中国,则随即出现了城邦和国家。气候的几千年里,人类逐渐成为地球的主宰,但无论人类如何强大,却总也摆脱不了气候的牵制。这是中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在1973年写下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逐步研究》,在今天全球变暖的大争论中,这篇文章又重新被人们记起。大家发现雄汉盛唐,太平盛世多处于暖期,而积贫积贫积弱的南宋、明末则处于寒冷的冰期。
张德二:热量和水分的充足,是农耕社会它发展强大的一个有利的条件,气候是影响一个国家兴衰的因素之一。但是就朝代的更替来讲,气候因素它既不是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更多的是人文的因素、政治条件。
解说:张德二是研究古气候的学者,去年刚刚从国家气象局气候中心,首席专家的位子上退下来。2004年张德二主编的《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出版,这是她带领19名研究员历时20年,遍查各类古籍的心血,被业内称为中外历史资料的旷世之作。
张德二:这是一些古书当中的复印件,这一本是安徽的一个地方志,还有一些是手工抄录。棕色的曲线就是我判读出来的,在过去一千年当中,曾经发生过的重大干旱事件,最重大的干旱事件就是明朝末年,它范围也很广,不同区域都有影响,持续时间是最长的,七、八年。
记者:一些史学家认为是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张德二:明朝末年是小冰期,寒冷期中的一个阶段,那段时间,大范围的干旱是发生了,也是激发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能不能说,什么最后一根稻草,我想这是比较接近于文学家的语言。
傅里叶首次提出地球大气层具有温室效应
解说:天安门,有着很多传说,比如,传说新中国刚刚建立时,国家主席毛泽东曾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无限自豪又憧憬地,对时任北京市市长彭真说,今后从天安门上望出去,要看到处处都是烟囱。这段传说并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只有百思不得其解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在回忆中曾写道过彭真向他转达这一最好指示。不过,天安门上的另一段对话,则有着确切的记录,那是在1953年的国庆阅兵式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看到产业工人的队伍不够庞大。曾质问时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仁,首都是不是要搬家?无论是想看到处处都是烟囱,还是希望产业工人队伍壮大,这两个愿望的背后都是中国人百年来实业救国、民族振兴的梦想,要不要发展现代工业?这个问题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似乎不可能有第二个答案。
但是,对于工业发展会引发地球气候变化的担忧,早在19世纪末,已在西方科学界悄然兴起。
汪品先(中国科学院院士古气候专家):早在19世纪就已经证明了,实验室证明二氧化碳能够有温室效应,可以使得温度增加。
大卫·卡罗利(墨尔本大学教授IPCC主要作者):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有科学研究表明,首先温室气体增加,会给气候系统加温,而燃烧化石燃料会使气候变暖。
解说:FossilFuel化石燃料,主要包括媒、石油和天然气,都是由远古的动植物遗体,经地质作用而形成,化石燃料的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经燃烧氧化放出能量,并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今天,二氧化碳被列为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工业革命也被看作是人为导致气候变暖的开端。但是,在西方科学发展的早期,人们几乎没有意识到二氧化碳的存在。
第一个提出地球大气层可能具有“温室效应”的是法国科学家傅立叶,他在1824年提出,如果地球上的热量仅仅来自太阳照射,那么以它的体积和与太阳的距离,地球应该比现在冷得多。
丁仲礼:假如没有温室效应,目前的地球,它的温度是零下十六度到十七度,全球平均温度。
工业革命致地球大气层二氧化碳浓度增高40%
解说:“温室效应”假说提出四十年后,爱尔兰科学家廷得尔第一个,在实验中证实了温室效应的存在,不过当时廷得尔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水蒸气上。第一个提出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导致地球变暖的,是瑞典科学家阿伦尼乌斯,他计算过二氧化碳与水蒸气吸收红外线辐射的差别后,提出了一条方程式。如果二氧化碳以几何倍数增加,大气温度就会呈算术倍数增长,当时,横扫欧美的工业革命已进入末期。伴随蒸汽机的发明,煤炭等化石能源被广泛使用,阿伦尼乌斯断言,由此排放的二氧化碳,足以改变大气成分的比例,导致气温上升。
而这一断言,已被现代科学证实,北极科考站的挪威科学家通过分析,不同年代冰芯气泡的成份差异,绘制了一份二氧化碳的万年曲线图。
马科斯·科尼格(北极国际科考站挪威站站长):仅仅是过去的一、两百年里,(二氧化碳)含量含量开始升高,我的意思是,与工业时代正好一致。
本·麦可尼尔(新南威尔斯大学高级研究员IPCC报告审阅员):工业革命之前,二氧化碳的浓度是290ppm,在我们排放了数以十亿吨的二氧化碳后,现在的浓度大约是390ppm,增加了差不多40%,导致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了0。7至0。8度。
解说:不过对于气候变暖,阿伦尼乌斯是非常向往的,这也许和他是个瑞典人,生活在寒冷的纬度地区有关。进入二十世纪,随着石油开采和加工工艺的进步,汽车、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纷纷使用汽油作为动力燃料,并在西方国家迅速普及。而自从1875年第一次实现火力发电以来,大规模使用电成为了可能,这又将人类带入了电器时代。所有的这些科技进步,都是以燃烧化石能源,释放二氧化碳为基础,到如今人类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当量,约为315亿吨,速度是工业革命前的6倍。
邹骥(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区首席代表):工业革命以来,先行工业化的这些国家,它们已经在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由于使用这种矿物燃料,那么这个累积造成了今天温室气体的浓度,造成了今天的温室效应。
解说:在二氧化碳浓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升时,工业革命也将欧美国家武装得空前强大,他们用坚船和利炮踏遍了世界,也闯进了依然沉睡在农耕文明里的中国。被迫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提出“师夷之长以治夷”在洋枪洋炮的震慑下,开始了迈向工业化的探索。从洋务运动的“军工救国”,到戊戌变法鼓励私人开办工矿企业,再到“实业救国”的提出,尤其是看到二战中苏联凭借强大的重工业实力,粉碎了纳粹德国的铁骑,一跃成为与美国并肩的超级大国,发展工业被几代中国人视为民族振兴的希望。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编辑:卫视李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