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爆发后,这位深受师生敬爱的校长被打成学校的头号走资派和反动学术权威,而后来开始的文攻武斗,都是摧毁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亲如一家的情意。
李碧葱:这个应该是1966年的时候吧,文革开始的时候,那个时候学校有什么八·二九啊,什么这样子。
记者:八·二九是什么意思?
李碧葱:叫做八·二九造反派啊。
记者:这个是大家自愿参加的吧?
李碧葱:自愿参加的,好多那个时候有分两派吧,基本上都分两派,一个叫做保守派,一个叫做造反派,那我们这个就叫做造反派的。
记者:那您知道这个是什么意思吗?
李碧葱:那个时候还是学生时期吧,也刚刚出来,刚刚中学进到大学里面,大学学了两年以后就说有文革了,你说知道也不知道,反正是支持毛主席就是这样的意思。
李孙忠:那么1967年开始搞武斗,那就分派了。为什么分派呢?就对那领导干部的看法有分歧,要打业飞,要反业飞。业飞是省委书记了,后来又当我们校长了,有人的一派要打到业飞,有人要保业飞,那就意见分歧了,分歧就斗争。本来一开始是文斗、辩论,后来变成打,冲过来冲过去。
康玉琛:当时我带的一个班级,这个班级我是班主任,我和他们一起感情也是很好的啊,因为整天就是跟他们在一起,这个有什么话有什么心里话都会讲的,那个关系可以说真的像兄弟姐妹。到了文革厉害的时候,就是武斗最厉害的时候,怎么说呢,那些同学跑到我家里面,就是指着我,你不能乱说乱动,你要老老实实。
哎呀,我说那是班长带的,还是班长带的十来个同学到我家里去,我说原来那么好,现在一武斗起来,我们哪里敢去参加武斗或什么东西,根本也不可能,就是这样子。
福建省革委会撤销华侨大学 师生遭下放四散飘零
解说:这张拍摄于1968年年底的照片清楚的显示了当时的形势,军代表进驻学校接管业已失控的局面。一年后的11月,作为资产阶级路线代表的华侨大学被撤销,1970年1月的一天,许多老师和学生在学校礼堂里听到了这样的通知。
李孙忠:关于撤销华侨大学的通知,撤销,那第一句话,由于斗批改的需要,决定撤销华侨大学。这个是福建省革委会,革命委员会通知的,中央不知道就把它撤销了。听说啊,这个听说的,周总理很有意见,他说你们没有通过我同意,怎么就把它撤销掉了,这个中央管的学校,怎么福建省把它撤销掉呢。
因为原来的华侨大学啊,都是全国各地各个学校(抽调教师),那确实是对华侨大学是无私的支持,都选派优秀的一些教师。这些教师来华大以后,虽然生活中碰到很大的困难,又在困难时期来到华侨大学,但是他们都是尽最大努力克服,都亲自体验过华侨大学创办的不容易。所以他们花了极大的精力,办到那个时候,一听说撤销以后大家都流泪。
程鹤麟:文革期间,全中国的高校几乎都无法正常运转,但大多数学校还都是停课闹革命而已,而华侨大学先是前面瘫痪名存实亡后来干脆被撤销,比全国其他高校更惨。撤办以后,华大的教师被下放到福建各地的农村,最早起来造反的学生后来因为自己的归侨身份,也被视为特嫌,就是特务嫌疑,被陆续派遣到福建、广东、江西各地的军垦农场去劳动。
1970年的6月,当时的中侨委被撤销,此前一年,兼任华侨大学校长的廖承志也已经被打倒。这所由他亲手创办的大学从1966年到1977年停止招生长达12年,校园被从福州迁来的另外一所大学占用。
解说:撤办后的华侨大学人去楼空,原有校址被安排给福建医科大学做校舍,师生们四散飘零,不知何时还能重聚校园。当年离开印尼时,华侨青年都签了生死状,持单程护照,因此无法回到侨居国。中国政府对归侨学生的政策是来去自由,1972年开始,部分侨生被批准离开大陆,他们中的很多人辗转来到香港投亲靠友,开始各自艰辛的谋生之路。
侨生在香港艰难打拼 吃苦精神使他们站稳脚跟
解说:七十年代的香港正是经济起飞的阶段,在国内经过几年社会主义教育的华侨学生来到这里有些茫然,也有些失落。
江显锥:看到香港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是非常繁华的,跟国内的情况当然不一样,物资非常多,但是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说我们大学生这个地位啊,在香港完全没有的。因为在国内是靠分配的,政府分配啊,安排啊,调动啊。在香港因为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它是英国的地民地,它只承认英联邦国家的学历。那国内的学历、学位全部不承认。
李碧葱:出来工作非常难,他要找的工厂,大部分那个工厂,还是希望都是在工厂工作,工厂要的都是二十一二岁,像我们二十多岁快三十岁,他基本上都不请。那个时候我记得我们四五个人出来,大家找工作,找到几家没有找到工作,眼睛都要哭出来。
东瑞:什么都做过,印染厂也做过,做那个苦力,搬运做了几个月,还有清洁工,给那个酒楼打蜡,我都做过。那么1976年开始就比较稳定的,是在一家很小的出版社,香港人叫做行街。行街呢就是好像007拿着一个公文袋,里面放了一些新书就跑书店去推销,一方面是业余就开始写作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编辑:楼楚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