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泉惠五洲——华侨大学建校五十周年
2010年11月08日 17:03 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郭景仁:大概有差不多在1956年建成。

解说:由陈嘉庚倡导建立的集美华侨补校,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政府兴办的华侨补习学校之一。新中国成立前后,海外华侨中出现一股归国参加祖国建设的热潮,其中回国求学的华侨青年就有四万多人,由于海外学生的学业程度和国内学颇有差异,因此政府先后在北京、广州、集美、汕头、昆明等地创办补习学校,为华侨学生升入高等学府做准备。

古华良(华大华文学院教师):这过程是这样子,根据回来的同学们的程度,有的呢,他是在那边高中毕业了,那就是在这边进大学先修班,大学先修班就是给他分文理科,把他分开来,分开来根据你要读理科就给你补习理科的,不管国内的教程,那文科的就念文科,像我这样子的话,我们是在海外才读到初二,刚刚要上初三就跑回来这里了,那他就给我补初三的。

解说:在1969年这一年回到大陆的侨生就有两万人,这些十多岁的孩子大多被安排到了各地的补习学校,然而补习学校之后,这些侨生该到哪里去接受高等教育呢?总理周恩来和中侨委主任漏廖承志决定为广大华侨学生创办一所大学,并将这所大学命名为华侨大学,廖承志出任校长。

吴承业(前华侨大学校长):周恩来总理和廖承志想在福建建一所华侨大学,当时选址包括厦门和泉州最后确定泉州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就是厦门离金门太近,当时两岸的关系就沿厦门大学海岸都已经驻军了,就是为了安全。第二呢,泉州是中国第二大的侨乡,第一是潮汕,第二就是泉州,基于这两个原因呢,当时的教学目的,是让他们学习之后为社会主义的祖国服务,所以他们学完是不回去的,是留在本地工作的。

政府力保华侨大学需求 宿舍方案送廖承志亲自审看

程鹤麟:华侨大学兴办于1969年代初,正值中国大陆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国家经济处于困境的严峻时期,全国官民勒紧了裤腰带,过紧日子、苦日子。在这种情况下,从资本主义花花世界回来的年轻人能不能适应祖国艰苦简陋的生活呢?

解说:关于1969年中国大陆的记忆,很多程度上来自于饥饿,在全国上下勒紧裤腰带的形势下,总理周恩来还是为华侨大学的建校特批了二千万元,并要求当年考察、当然设计、当年开工建设,中桥委副主任方方专程来到福建,要求地方全力以赴办好这所大学,时任泉州市委副书记的王福起被抽调到华侨大学参加筹备分管物资供应,每天他都要为基本的粮油分配发愁。

王福起(原华侨大学副校长):物资在困难只要华侨大学需要也要保证,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华侨大学在泉州地区的供应标准是最高的,最困难、最困难的时候没有猪,当时一天就杀三头猪,三头猪不像现在肥大的几百斤重的呢,三头猪一头猪也不过一百来斤重,这三头猪怎么分配法呢?因为我们当时泉州地区部队驻的比较多,除了部队那么另外一头呢?供给医院,那华侨大学呢,当时在校人口啊,连教师加学生才一两千人,就专供给一头。

记者:这栋楼就是当时的宿舍楼。

郭景仁:对,对,当时我们就住在这个地方,叫北区一。

解说:这栋校园内的第一座宿舍楼设计图纸当时是校长廖承志修改的。那个时期,廖承志人在北京,但学校的每一栋学生宿舍图,他都要亲自审看。

郭景仁:这个改造过,这个当时就是卫生间,卫生间里边就是洗澡间,当时这个宿舍就是两排铁床,两层的,一个房间住六人,是铁床。

记者:这样的宿舍条件在当时?

郭景仁:很不错了,我们觉得在整个高等院校,我们华大校舍算不错了,一个是铁床,铁床就没有臭虫,其他院校是木床那不得了,那臭虫很多。还有一个我们卫生条件,我们一层楼就有一个卫生间,一个大的洗澡间,每天都可以去洗,那个水随便你洗的,我们夏天都爱洗澡,一天洗三次澡没有问题的。

解说:听说这个宿舍的方案当时是专门送到北京廖公那里。

郭景仁:是,因为当时廖公提出来我们这一定单走廊的,我们这里单走廊的采光好,你看我们这里走廊出来里面很亮堂,如果你是两边走廊那中间就暗了。

华侨学生和祖国共患难 适应朴素生活环境

解说:1962年9月,学校由原来的中文、数学、化学,三个系增加到了七个系,学生也达到了1183人。除了北京的艺术系和厦门的医疗系外,其他科系的师生终于从暂借的各地搬回来了学校本部。

程鹤麟:只要从外表看上一眼,就能把印尼回国来的学生和国内的学生区分开来,发型、着装、生活习惯,印尼学生都和惹眼,学校对他们的原则是一视同仁、适当照顾,这些学生的住宿条件比教师都还好,他们还获得国家配给的侨汇券,困难时期能买多花生油之类的特供品。

另外学校还建了一座大仓库,干嘛用呢?给侨生存放各种奇怪的物品,印尼侨生当时拿的单程护照回国,许多学生的家长想到孩子永远也回不去印尼了,送他们离开时准备了很多东西,包括衣物、食物、日用品等等。有的女孩的母亲,把女儿将来结婚生孩子要用的尿布、奶饼都打包好让她来回国。因此每个侨生都有很多很多的行李,宿舍根本就放不下,学校盖仓库就是让他们存方面这些东西,每周开仓一次,这在当时中国的高校应该是独一无二的一景。

解说:从南洋父母的身边来到正处于困难时期的中国,接受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教育,这些年轻的学生从内心和情感上能适应这里的一切吗?

钟浩:各种各样的思想都有,有的本来他在国外都是属于中下层这个呢?他就比较能够适应了,中等家庭、中上家庭,或者是比较富有的家庭,他们就有时候会有点比较抵触的情绪,但是有一点我觉得我们这些侨生呢,爱国是肯定的,百分之百的爱国,再苦、三年自然灾害也没有怨言。当时就感觉全国人民都这样,咱们也不能闹特殊,有的同学呢,带了很多漂亮的衣服都不敢穿,要穿这些裤子呢,还特地拿到去打补丁,一层一层当年是这儿膝盖,这边袜子也都打了补丁才敢穿,要穿一件好一点的衣服,把它弄啊弄的再穿,这种情况那多的是。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楼楚楚
频道头条 Big News

手机上看新闻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