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1963年以后,中国的经过状况逐渐好转,那一年全国又掀起了学雷锋的热潮,侨生们积极响应,大家以艰苦朴素为荣,这之后的照片中,油亮的头发和花衬衫不见了,他们已经和内地年轻人没有什么差别。其实要从生活到思想上经历一个转变过程的不只是这些南洋回来的学生。建校初期,为了全力支持华大教育从北大、清华、复旦等重点院校抽掉了一批优秀教师来到泉州,一些年轻教师也不全都是豪情万丈来到华大的,北大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的孙绍振最初调到华大时也曾发过鲜花插在牛粪上的牢骚。
孙绍振(原华大中文系教师):我心里当然有些失落,留在北京不仅是一个生活待遇问题,业务前途问题,而且一个组织和党的信任的一个标志,但是按我们当时50年代毕业的,受到的教育来说,组织分配到什么地方是不讲任何条件的,讲条件的人是可耻的。
所以说跟我讲到华大来工作的时候,那我心里是打鼓啊,我想这个学校在哪里啊,但是我们心里呢,一方面失落,一方面还是有一点浪漫,就是我们被祖国分配到这个地方来,应该好好的工作,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我们当时写诗嘛,哪里鸟不飞,哪里草不长,我们就往哪里去。
华侨学生相处融洽 视老师如父母
解说:好在当时的很多年轻老师和学生们年纪相仿,加上一些革命浪漫主义的思想,孙绍振等教师很快融入了学校的生活。学校要求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国内和国外的生活背景和价值观彼此吸引、相互碰撞,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他们在华大这个特殊的大家庭里相处融洽,亲如家人。
李孙忠(原华大教学系教师):特别是当班主任当辅导员的,那跟学生整天打成一片,比如说到礼拜天了,学生喜欢到外面去玩,到水库。我们那个时候吃饭,集体吃饭的嘛,他就交代食堂,中午我们这个班统一给我们煮两桶的咸干饭,那么就挑到山上去,老师跟着一道去,到山上玩呐,了解情况,所以师生关系都很好。那么学生关系也很好,华侨一个特点团结,因为华侨在海外不团结给人家欺负,到这里还是团结,从来没发生过什么打架斗殴的,没有的。
郭景仁:过年过节,特别春节,老师都跟我们一起过年,所以我们就不感到孤单了。很多人到了过年都要哭鼻子的,想家。但是因为有老师跟我们在一起,就感到很温暖。可以说在当时啊,我们把学校老师当成自己的父母。
孙绍振:我也是很感动,其中一个学生他写了一篇作文,他说小时候在海外写文章,我的祖国,他写我的祖国是中国,但是我不知道中国在哪里啊。所以我给他们改作文改得非常好,所以学生非常喜欢我。改到什么程度,我给他们的批语比他们的作文还长。
华侨大学这绿化很多的树木是他们栽的,一直到现在,华侨大学校庆的时候,港澳回来的这些同学,第一件事来就看到原来住的宿舍前面看看我栽的树还在不在,有的抱着大树都流眼泪。
程鹤麟:1965年的11月华侨大学庆祝建校五周年,当时学校已经有2300名学生,为了更加适应侨生的学习基础,并有利于他们就业,学校调整了专业的设置,增加了工科、医科和农科。从1960年建校到1965年的五年是华侨大学最艰苦的五年,但也是最有别样况味的五年。几个月后,神州大地风云突变,这所为华侨而建立的大学,将面临灭顶之灾。
文化大革命时受冲击 廖承志拒绝为华大改名
解说:1965年11月初,华侨大学的师生正在庆祝学校成立五周年,展望美好前景。几天后,国内的《文汇报》上出现了一篇题为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文革序幕由此揭开。处于教育界的华侨大学和全国高校一样,弥漫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首先感受到这种气氛的是当时设在北京的华大艺术系。成立于1962年的华大艺术系一直深受校长廖承志的关爱,在北京演出活动频繁的华大艺术系,有小东方歌舞团的美称。
钟浩:廖承志呢,他是差不多每一个月会来一次我们学校,看看我们的生活,很关心,非常关心。而且那种感情啊,很特别我觉得,尤其对我们日本回来的,我们系里面有三个日本回来的,那么他日语当然是很棒的了廖承志,所以跟他们讲日语啊,有这种亲切感。
演出的时候招待华侨,他当然都在场了,他也来看,那么就到后来慰问啊什么的,这少不了的。所以我们在北京那一段时间是生活学习各方面确实是很高兴很愉快,但是没办法,文化大革命一来就冲击了。
解说:1965年华大艺术系原定的招生计划停止了,之后艺术系的学生被下放到福建和海南,教职工被安排到五七干校劳动,红火一时的小东方歌舞团就此消失。
程鹤麟:文革初期,革命热情高涨的华大学生串联到北京,校长廖承志接见他们,有学生提出学校应该改名,因为华侨二字一点也不革命。廖承志回答说,革命不革命不是看名字,我廖承志如果改名为廖大红难道就很革命了吗?华侨大学最终没改名,但跟其他所有大学一样,也无法继续正常的教学授课了。
批斗风潮弥漫华大校园 校长遭批判师生情谊被毁
解说:北京的政治风潮迅速席卷全国,1966年6月初,华侨大学停课。一天清晨,代校长韦悫发现,一夜之间校园内就出现了上百张批判他的大字报。
江显锥(政治系校友):韦校长他的夫人是美国一个华侨的侨商的女儿,所以韦校长就给人家说的,说什么历史上有跟侨商结合啊,向资本家当时叫做资本家怎么样啊,所以这方面对他的攻击很大。但是他呢,还是很处之泰然,每一天他穿的衣服就是白色的中山装,白色的,他的形象是最特别,总是穿着白色的中山装,天天晚上就下来看大字报。
解说:由于校长廖承志常年在北京,因此学校的日常管理都是由代校长韦悫负责,韦悫早年曾留学英国和美国,后来追随孙中山革命。新中国成立后,韦悫出任高教部副部长,是中国知名的教育家也是廖承志的老师。来华大以后,他主导了学校的科系调整,使课程更加适应侨生的基础和志趣。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编辑:楼楚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