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泉惠五洲——华侨大学建校五十周年
2010年11月08日 17:03 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校友会会员:我们当时把文化大革命,那个红派、战派、八派的头都组织到校友会来。

郭景仁:因为毛主席说过嘛,只有承认山头才能消灭山头,因为你每一派都有联系一部分校友,你把这些头头集中起来了,我们就整个团结起来了。

校友会会员:所以我们很快。

记者:那互相不会有什么矛盾或者怨恨吧?

校友会会员:不会,为了校友会成立大家忘记恩怨,忘记冲突。

郭景仁:因为后来大家都觉得文化大革命,大家都是受蒙蔽的。

校友会会员:大家都是受害者。

解说:华侨大学复办后,各地的校友会纷纷成立,目前遍布全世界40多个国家。创办初期的艰苦岁月,曾经的风华正茂,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一直留在这些老华大人的内心深处。

郭景仁:我想一个就是,我们归侨很有感恩的思想,很报恩啊。因为当年我们来这地方都是孤苦伶仃的。没有学校的老师我们都很孤独的,所以同学之间真像兄弟姐妹一样,你有困难我们就很慷慨地帮助你。一直到现在。

康玉琛:大部分同学,对来华侨大学求学,都感到,这种感情非常深厚。一直到现在,就是他们在海外的人说,我们时刻都关注华侨大学,看看我们学校的发展,都时常的想回来看看。

许东亮应廖承志之请 为华大侨捐四处奔走

解说:华侨大学校园入口处伫立着一座承露泉,它寓意着会聚莘莘学子于五湖四海。育创新人才,惠四面八方。除了这一层含义外,也许还包含着华人华侨,滴水知恩涌泉相报的感恩之情。五十年来,许多海内外人士,都曾为这所学校的发展倾注过心力。华侨大学校园内竖立着两个人的铜像,用以纪念他们对这所学校,做出的特殊贡献。一座是首任校长廖承志,另一座是一位印尼华侨许东亮先生,他们两人相识相交近三十年。许东亮是金门人,抗战时全家逃难到印尼的苏门答腊岛,后来从小生意慢慢做起,在南洋安家立业。年少时由于战乱而未能接受良好教育,是许东亮最大的遗憾,日后他一直致力于华侨子弟的教育事业。

许丕新(许东亮之子):他对教育的这种热爱和这种情结,可能跟他的一个理念有关系,认为只有教育,才能真正的强国、富国、才能救国,在当时的那样的一个条件底下,一个没有文化的人,没有文化的民族,这个谈到爱国,谈到强国,等于是一句空话。

解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许东亮夫妇就把儿子许丕新送回国内读书。1961年印尼排华后,中国政府派船前往印尼接侨,当时在雅加达侨总,任财务主任的许东亮,在几次的接侨事务中,取得了廖承志的信任。廖承志将用于接侨用的一笔几百万的巨款,托付给许东亮,并向他透露中央决定,为这些归侨子弟建一所大学,希望得到印尼华侨们的支持。许东亮听后十分激动,从此他的后半生和这所大学,以及它的校长廖承志,结下了不解之缘。六十年代中期,接侨及安置工作结束后,许东亮准备将所余的一百多万元,交还北京,不料,文革爆发后,中侨委被撤销。无奈之下,许东亮唯有将钱存到了新加坡银行,静候时局变化,这一等就是十年。文革结束后不久,许东亮就让在北京的儿子,去找侨办的一位副主任,报告这笔款的下落。这位副主任说这笔钱,在六十年代接侨工作结束时,就已经交给许东亮先生全权处理了。

许丕新:有一些人说你拿去用吧,这个我那时候还刚刚出来,他们看玩笑说给你孩子用吧,让他去做点生意。但是我父亲就一直觉得这笔钱不能动。连本带息大概260多万,这十几年啊,从100多万滚到了260多万。后来他就把这笔钱,放到了当时侨办属下的,那个中国旅行社,就是中旅,后来的中旅集团。

解说:八十年代初,许东亮应廖承志之邀,出任校董会副董事长,并利用自己在东南亚和香港地区的广泛人脉,为华大的侨捐事务奔走。

荘善裕(原华侨大学校长):因为他在侨界影响很大,另外他说话算数,他有办法。比如说,我要为华侨大学办什么事,他如果一出面就能做到。

解说:1983年,廖承志将在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国家副主席。担任国家领导人,不能同时兼任诸多社会职务,据说当时他把挂名的一百多个社会职务,一一划掉,只留下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和华侨大学校长这两个职务。6月初,在北京的一次华大董事会会议后,廖承志把许东亮单独留了下来。

许丕新:实际上我父亲后来回忆。他说那一次廖公找他谈话心情很沉重,好像他知道(自己)在人间不会很久一样,廖公只是说,华大的事拜托了。他说今后要多拜托许老先生,老爸说义不容辞嘛,说没事,你放心。

许东亮毕生热心教育事业 力办世界最好华侨大学

解说:不久之后,廖承志在北京病逝,这以后许东亮几乎把所有时间,精力和财力都投入到华大的建设中。1986年华大要修建一座综合性图书馆,但是资金不够,许东亮找到中旅,把当年接侨的余款,连本带息两百多万元取出,又募集了四百万,一共六百多万元,建起了这坐图书馆,当时学校建议用他的名字命名,被他(许东亮)婉拒。在他的建议下,图书馆命名为“侨总图书馆”。后来,他本人又捐助修建了,大众图书馆。在许东亮等侨领的带动下,华侨大学的侨捐逐年增加,近三十年来,累积金额近三亿元。这其中有华大的校友,也有并非在华大就读,但热心教育事业的海外华人华侨。校园内六十多栋建筑的背后,有着一个个华侨家庭,代代相传的侨捐故事。

陈成秀(华侨大学校董):陈嘉庚那时候逝世的时候,1960年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我父母就是带着我们全家,在集美接他的灵车,那时候就有一个印象,就是你从小就感到一个华侨的家庭,对你的这个冀望,华侨老一辈对我们说,你要热爱祖国,回报祖国。十年前吧我在华大就捐建了,以我父亲的名字命名的陈影鹤游泳馆。说实在我也很感谢华大给我这个好的机会,以这样很独特的方式,来对自己的父母怀念和追思。

陈进强(华侨大学副董事长):所有这些世界上一流的名校,都是首先有国家背景强大,政治上稳定,富强的国家,社会安定,然后你才是,你要有好的师资,你有资金,你要有很好的生源,你要建立很好的教育制度。我想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我没有仔细研究,可是我觉得我们每个人,我们能做多少,出点力吧。

许丕新:有一些朋友说见过很多人,这个热心的捐钱啊,去发展教育啊,但是很少见过像你父亲这样,这一辈子,一直盯着,盯着一个大学。他一直说过,希望通过这个国家政府,包括这个华侨的力量,建一所全世界最好的华侨大学。海外那么多的这个华人子弟,一代一代的要成长。所以如果有这么一所最好的华侨大学,他说实际上对于我们联络,凝聚我们海外的这些学生,特别是年轻的一代,非常重要。

华侨大学广招各地生源 校园内多元文化并存

程鹤麟:1960年华侨大学创办初期,绝大部分学生是,当时印尼排华后回国的华侨子女。他们当时回来的目的一是避难,二是要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毕业后留在祖国工作。七十年代末复办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学生的背景,入学的目的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一方面,现在学校也招收内地学生,还有外国留学生,另一方面,侨生来自世界各国和港澳台地区,他们毕业后大部分,会回到原来的侨居国,港澳台学生则回到港澳台,这样一来,相对于国内其它高校,华侨大学就逐渐形成了一种,多元文化并存的特殊校园文化。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楼楚楚
频道头条 Big News

手机上看新闻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