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19世纪下半叶世博会的黄金时代,当西方各国,正乐此不疲的在世博舞台上轮番唱戏,用最新的科技产品一较高下的时候,美国的史密斯学会秘书长乔治·古德,就做出了一个预言,在将来博览会将会更多的展示理念而不是物品,这一预言日后被逐渐验证。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机器大工业的发展需要节制,过度膨胀的科技工业,带给人类的灾难远大于幸福。于是,在战后重开的世博会上,改变悄然到来。
从1966年蒙特利尔世博会开始,世博会的标志评奖体系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直到2005爱知世博会才重新推出评奖,但已经由过去的工业奖项,变成了“爱地球奖”和“自然睿智奖”,这意味着世博并没有走向消亡。只是从科技的竞赛,转向展示理念和文化,关注可持续发展和人与环境的和谐价值观。
张颐武:不仅仅是工业文明的成果,而是让技术怎么样更好的,为世界、为人类的环境服务,这个方面思考注入对城市来说,我觉得会有一个更高的提升,就是城市它有一个更高的理念,更宽的视野。
解说:1982年中国重返世博会的几年间,有一个人从上海走出,三赴日本考察世博会旧址,日本是举办世博会次数最多的亚洲国家,也是从大型会展获益最大的国家之一,1964年东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国民精神大受振臂。当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跻身世界第五。
短短四年之后,注重开放的日本经济飞速攀升,迅速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经济实体。而随着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举办,日本产品销售世界各地,日本制造成为知名标签,这对中国改革开放实验窗口之一的上海有何启示?
日本人士:(日本)参加了世博会,才开始把目光投向世界。与此同时如饥似渴地吸收各国的先进技术,那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这直接促进了日本自身的发展。
解说:1984年日本“世博会之父”堺屋太一访华,他建言“中国应举办世博会”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认可。一个人更是斩钉截铁的一锤定音,“上海举办世博会这个题目已经定了,现在需要立意”,这个人就是赴日考察世博会的时任上海市市长,其后因“汪辜”会谈而知名的汪道涵。上海潜藏了一个半世纪的世博基因,终于被点亮了。
黄仁伟(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这个设想到了汪道涵市长手里呢,它就变成了一个新的上海发展战略,第一世博放在浦东,第二为了放在浦东呢,要建浦江大桥,第三通过世博会,把上海的工业还有其它产业来一个根本的改变。
解说:2002年12月3日,风景秀丽的地中海小国摩纳哥,成了世界关注的焦点,国际展览局第132次成员国代表大会,正在投票决定2010年世博会举办全花落谁家。中国上海、韩国丽水、俄罗斯莫斯科、波兰佛洛兹瓦夫和墨西哥克雷塔罗5个城市,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这是有史以来,世博会申办国家数量最多的一次,摩纳哥时间下午3时8分,国际展览局主席诺盖斯,在五星红旗前揭晓谜底。
诺盖斯: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城市是,上海。
我的世博梦
寻根之梦
渡堂海(上海世博会以色列馆设计师):我的名字在犹太教里面的意思是“Haim”,“Haim”的意思就是“生命”,所以当人们说“Haim”,就是“获得新生”的意思。
解说:渡堂海1954年出生,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系毕业,2009年他以一名建筑师的资格赢得了设计和建造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色列国家馆的政府招标。
渡堂海:1919年我妈妈生在上海,这就是我妈妈。
记者:她那时多大?
渡堂海:她当时12岁左右。
解说:1919年8月上海,兹维与雅法夫妇迎来了女儿维多利亚·赛多夫的降生,赛多夫一家曾是从事国际贸易的犹太商人,20世纪初因经商频繁往来于美国、俄国和中国之间,由于时局动荡,塞多夫一家于1915年左右,从俄国的布哈拉迁至中国上海。
渡堂海:这张照片是1932年7月左右,在耶路撒冷的家中照的,她的穿着打扮很像旧上海的女人,在耶路撒冷这样打扮(敢相信吗)。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编辑:马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