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中国元素运用于公益广告 引领公共社会思潮

2013年08月19日 10:55
来源:凤凰卫视

'正在加载中...'

核心提示:有劳动的喜悦,有童趣的温馨,有质朴的呼唤,有传统的厚重,你是否有记忆被唤醒?你是否被这种情境触动?不经意间,这样的图画,这样的文字已随处可见,人潮如涌的广场,川流不息的街道,高楼大厦、桥梁通道,有些人因此驻足,有些人与之合影,只要留意,它随时随地都能进入人们的视野,它俨然已经成为社会景观的一部分。

凤凰卫视8月17日《文化大观园》,以下为文字实录:

涂更新(中央文明办二局局长):我们有四句话叫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中国表达。那么我们就是通过这个“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把我们国家主流的核心价值观,给它一个生动具象的表达,让我们公众能够知道国家在倡导什么,社会应该坚守什么,对人们思想行为产生一种启迪和引领作用。

解说:天津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陕西户县、广东龙门的农民画,山西剪纸等等,有些人还能直接叫出它们的名字,有些人只能觉得它们似曾相识。这些传统民间艺术早已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淡出,但这次却被运用到了公益广告中,表现与时代贴近的主题,这是它们的一次不同以往的表达。

涂更新:像是杨柳青这种年画呢,它就是什么呢,它的特点呢就是说,这个既有这个雕刻的刀法那种风格,同时又有我们绘画的这种这个颜色的铺垫,这个线条呀非常非常生动,你看那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那幅啊,他这个神情啊,仙风道骨那个非常舒朗。那么有的你像娃娃呢,他又什么呢?那种体态丰满,还有的生动活泼,就让人一看就非常喜爱。我们陕西户县的农民画,这个刘知贵,这个农民画,他是陕西户县农民画馆的副馆长,那今年呢67岁了。那么这幅作品呢,它具有浓郁的西北的这个地域特色,构图啊非常饱满,想像力很丰富,那个表现手法也很夸张,它展现出来的是一种浑厚质朴,这种栩栩如生的那种西北农村生活的画面,特别有这个乡土气息。

解说:劳动的快乐,收获的喜悦,在奔放浓烈的色彩和夸张饱满的构图中得到充分的表达。农民画源自民间,当地戏曲、舞蹈、民间社火、旱船、龙舟等民间文化形式是它的艺术渊源,陕西户县、广东龙门、河南舞阳,上海金山等地都是我国著名的农民画之乡。农民画兴起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时代变迁,它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当作为工艺广告再次被注目时,它其实并没有被赋于新的内容,依旧是对劳动的歌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传统美德的宣扬,它唤起的是我们朴素的记忆和质朴的美好。

年画在公益广告中出现给人的感觉格外亲切,年画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现在中国还有许多地方,仍然保留着过年贴年画的习俗,但年画本身承载着的文化内涵,恐怕早已被忽略甚至遗忘,年画的历史由来已久。千百年来,它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重要刀具,也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年画中最著名的要数天津杨柳青年画和苏州桃花坞年画。

王鲁湘:我也注意到其实我们的很多过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样式,你比如说像年画,其实在古代社会也扮演过公益广告的那个角色,很多年画的内容就是宣传各种各样的传统的这个美德,而且也是张贴在一些某些公共场所,在这个意义上是不是它也是古代的一种公益广告。

冯骥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年画也好,就是其他我们说的剪纸、皮影啊,各式各样的民间的这种艺术也好,刚才我说是老百姓自己创造的,它实际是老百姓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在自娱自乐的时候,老百姓也把他自己崇赏的东西,自己的一个精神传统放进去,他也达到一个自我教育的作用。

王鲁湘:对,你比如说像我们过去熟悉的门神是吧,秦叔宝和尉迟恭是吧,这也是唐代的两位大将,开国大将。那么在他们的身上其实体现了两个中国文化的这个核心价值的东西,一个忠,一个是勇是吧,那么这个门神千家万户把它一贴的时候,看上去好像是守护我自己的家门,其实这两个门神往那一站,潜移默化地就把忠勇这样一个价值观念,就是移植到了所有的中国人的心目里头。

冯骥才:对,刚才你说的很好,就比如说我们年画里边,我们经常弄的是《白蛇转》、《西厢记》《天河配》这样的一些这些题材,《二十四孝》啊,是吧。

王鲁湘:对,《二十四顺》,这些呢都是在表达了我们老百姓信守的我们民族的一个道德的传统,我们自己的一个人际的一个准则,比如说孝道,比如对爱情的忠贞、始终不渝,比如这些东西,比如对人的正义,对于邪恶的这个东西的一种抵御,一种抗争,这样是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也是我们民族的一个骨气,也是我们民族的崇赏,这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这些故事传说,所以老百姓就把它放上去了,在过年的时候他们把它张贴出来,他是自己的一种精神的方式,文化的一个方式。

解说:“年年有余寓意生活要节俭,“一团和气”是希望有好的人际关系,这样的希望,这样的寓意既朴实又亲切,传统民间艺术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新时代中,需要对它们进行重新的解读和诠释,才能保持它们的生命力,才能保证它们承载的文化内涵被继续传承,将传统民间艺术应用于公益广告,正是这样一个契机。

王鲁湘:这些公益广告呢,大部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形式,而且有些还和新一代的中国领导人的“中国梦”结合起来。你觉得这样一公益广告形式的出现,就是这种内容和形式上头这样一种东西有没有,和过去相比没有新意?

冯骥才:有新意我觉得。我也注意到了,这个非遗现在已经变成社会的一个关键词。非遗是什么?实际非遗就是人民的传统的老百姓的一种生活文化,老百姓的这种生活的情感、生活的梦想、生活的希望,还有我们自己的一种独特的一种审美。实际上呢,他都放在他们自己创造的文化里边,因为非遗呢是老百姓自己创造的文化,自己按照自己的理想创造的文化,而且这个文化是活着的,是在他们生活里的。虽然有些形式随着时代的变化,它可能稍微疏离了或者是甚至于疏离得远一点,但是这个文化是在他们血液里面,他们一旦碰到这个文化的时候,还会是亲切的,所以我觉得在这个时候呢,我们的公益广告业利用了这个元素,我觉得是非常好的,它是很自然的。因为我们这个社会急速的快速的发展,经济的高速的发展,发展到了一个阶段的时间,我觉得人们一定要有一种传统上的有一个回归,在自己的民族的传统上一种根性的一个回归,一定要有这样的一个光照。

《文化大观园》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王鲁湘【主持人专区】

首播:周六18:45

重播:周日14:02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刘子源] 标签:表达 冯骥才 公益广告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