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1935年 500多名少数民族青少年奔赴延安搞革命

2012年01月02日 13:28
来源:凤凰网专稿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解说:周吉是民族学院为数不多的女教师,她毕业于延安女子大学,1942年周吉被调到延安民族学院当教员兼三班班主任,周吉每餐都和学生们一起吃,刚开学的时候,伙房在山沟下面,学生们每当听到开饭的哨声,就会拿起饭碗争先恐后地朝山下跑去,后来有了专门负责打饭的人,他会把饭挑到窑洞外。

周吉(原内蒙古自治区纪检委副书记):有个小鬼,小鬼去打饭,一头挑菜一头挑水,一头挑饭,菜和饭在一头,就是那个外国的装洋油桶,半截截开,搁铁绳拴着,完了就搁那打饭打菜。

解说:吃饭前师生们会先唱首歌,然后每人拿一个碗蹲在地上,围成一个圈吃饭。

周吉:干饭,棒子面的,小米的,大米的,反正各样,菜呢就是大烩菜,土豆都带皮,土豆是带皮的,菜挺大的块子,反正那时候年轻嘛,那就每天吃挺好的,打来饭呢,大家就是那样这个组的人就都出去,自己拿着碗,拿着碗,碗里头就盛菜。

云照光:这个是,就是校部的各个处室领导,你像乌兰夫教育处长,这个也就是刘春、王铎啦,反正校部一些领导住在这片,一溜,从那边开始就是学生,你看见了吗,学生宿舍,原先没有那么好,他们给稍微增加了,真正的,像那沟里头那个,那边的窑洞,从这边从那边窑洞,全部是窑洞,荒山,全部都是荒山秃岭,没有草,现在好多了,这个地方开会,成立大会,就全部在这里头了,整个教育机构的运转,就是这些个窑洞。

解说:延安民族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在同一排窑洞生活,每天朝夕相处。

王仲方:各个民族的生活的习惯,他们都教我,蒙古同学教我怎么唱蒙古歌,这个骑马怎么骑,吃羊肉要吃什么样的羊肉,他们就告诉我要吃绵羊肉,不要吃山羊肉,山羊肉呢,就是由于比较凉的,它容易在肚子里面,容易凝结,绵羊肉呢是暖和的,然后说将来解放以后你到我内蒙来,我请你吃羊肉。

解说:肉的供给很有限,在王仲方的印象中,藏族青年们总有法子搞到肉吃,打打牙祭。

王仲方:也没有枪,不知道用什么家伙,打一条狼,狼回来以后,就自己想办法把狼皮剥了,剥了以后把肉切了以后,当时候没有锅,就那个煤油桶,装煤油的一个铁桶,就把它切了后放在锅里煮,悄悄地,半夜干的,谁都不知道。

解说:藏族学生敲开王仲方的门,拉着他到学生窑洞去。

王仲方:一看哎呀,他们在那吃呢,狼肉,我说我不行,我不敢吃这个狼肉,后来你喝这个挂面,狼肉汤吧,我就吃了,挺好吃的,吃了以后回来以后,狼肉跟狗肉一样,它是很热的,回来以后都不觉得冷,被子都盖不住。

解说:民族学院师生俱乐部成立时,毛泽东题写了“团结”二字,“团结”是毛泽东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寄语,1942年2月,整风运动开始,民族学院成立了整风运动学习委员会,1943年3月,为了加强对整风运动的领导,民族学院搬到了素艺校址桥儿沟。

在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下,民族学院的师生也加入到了大生产运动中,在研究部学习的年龄较大的克力更,就曾随劳动队几次开荒。

克力更(原内蒙古自治区党委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开荒的时候,大家一条心,当时非常有意思,大家唱着《二月里来好风光》那个歌,反复唱,这个山头上唱,刚刚唱了这句,那个山头又起来了,激荡的,我们就在这个唱这个胜利的歌曲,在那个地方生活,我一个人种了一百多棵西红柿。

解说:一班的张玉庆个子不大,却是个种粮能手。

张玉庆(内蒙古自治区人大第五次常委会副秘书长):自己种地,那个种地,种子都是撒开,它不是山坡嘛,开完荒以后呢种地,这么撒开,在撒开到了这个()以后,再(出),它没有()没有(),这个我们都会,当时非常高兴,我们前面这个开荒,后面女学生有个给拿酒精,就打了泡什么的,给你抹一抹,另外前面我们几个前面开荒,前面的有宣传队给我们唱歌,非常地热闹,非常地高兴。

解说:种完了地,张玉庆的手磨起了老茧,脚打起了血泡,片也被晒得黑黝黝的,秋天一到,张玉庆又要“转行”了,他和同学们到南泥湾的山上烧木炭,这是一项艰苦的技术活。

张玉庆:那个时候我们到那个山里头,有森林,那个森林长得很好,把这个森林那个木头,大木头砍断,砍断背到窑洞,搭个窑洞。

解说:窑洞搭好后,把截好的木段装到窑里点着封好,张玉庆和同伴们会轮流守在窑外观察,直到窑里冒烟,他说这烟是很有讲究的,黑烟不行,白烟也不行,冒了青烟木炭才算烧好,此时就要封窑了,封好窑之后还要等七天,让烧成的木炭降降温就可以出窑了。

张玉庆:取这个木炭非常地艰苦,里头温度很高,甚至还怕它砸坏人,里头温度都很高,这个小口口烧木炭,出窑的话,我们进去以后,就是一个人待一两分钟,进去,就穿个长衫,一两分钟,把这个炭往出扔,扔出来以后再换人继续扔,温度相当相当地高,烫手。

解说:这年秋天,民族学院的师生们完成了五十万斤木炭的任务。

延安民族学院,男女比例是18比1,当时到了婚嫁年龄的师生们,大都是单身,王铎和女教师周吉是为数不多的一对情侣,两人是辽宁老乡,大生产时,王铎和周吉还在菜地里种了点东北人爱吃的大葱,两人渐渐走近了,1944年4月,为了在接近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办学,西北局决定将延安民族学院的蒙古族、回族学员都迁到定边,这时候王铎找到周吉。

周吉:说将来民族学院还要搬家,要搬哪,搬定边,搬到定边,这上写着的,搬到定边,那个王铎知道,王铎先知道的,要么就告诉我给他收拾东西,将来要搬家你给我收拾东西。

解说:民族学院迁址前,王铎领着学生到掌高图劳动去了,周吉带着王铎的行李不舍地离开了延安,前往定边。

周吉:我和女同志们都是行军,行军那个有一个大车有一个木头车,大车一个马拉着,完了走路困难的人坐在大车上,王铎的东西我给他搁到大车上,往定边去,走好几天呢,不是一天,路上我一下想不起来,路上还住了,我书上写路上住的这个地住了一宿,到定边没几天,王铎也回来了。

解说:1945年3月,王铎、周吉和民族学院的蒙古族学员一起迁到内蒙古伊克昭盟的城川,周末时,周吉和王铎会带着学生去牧民家做宣传、喝奶茶、吃麻花,“五一”前王铎接到西北局调令,要去绥蒙政府任秘书长,周吉得知要和王铎分开很难过。

周吉:他告诉我他要调走了,哎呀,我一听到这成问题了,我们俩已经关系挺好了,他这么一走,我好不容易找着这么一个对象,他就走了,哎呀我有两天都没有吃饭,没吃饭哭了,哭了,完了学生也知道,说老师不知道怎么了,王铎还去劝我,说是那个我走,走三年我等你。

解说:周围的同事看到了周吉的不舍,他们张罗着给王铎和周吉举行婚礼,“五一”这天,在民族学院师生的见证下,周吉和王铎结为了夫妻。

周吉:在学生教室里举行结婚典礼,我就唱那歌了,我爱你,我爱你,你我同在一条战线,海枯石烂也毁不了我们的真情,休在花前月下留恋留恋,忘掉了责任在双肩,我们要一起向前向前。

[责任编辑:张梅] 标签:延安 民族 云世英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