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提线木偶传承人:传人都断代了 年轻人不干这行

2013年07月26日 10:57
来源:凤凰卫视

解说:梁祥霖是福建省文化厅负责非遗保护的官员,提线木偶被他们列入传承性保护的类别。2005年至2009年,中国完成了第一次大规模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普查工作,梁祥霖和他的同事们,从大规模培训非遗普查人员开始,对福建非遗项目第一次摸底。

梁祥霖: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料,原先我们怎么也没有估计到,我们省会保留这么多东西,我们当时在做客家文化的这种资料采集过程当中,在宁化那个地方,我们就看到有新的那种新印的,带着油墨香的这种族谱,我们这是用什么方式印刷,这一追查下去,我们查出一个很重要的一个项目,木活字,数量还非常庞大的,这里面包括我们现在还有能写反字的,能进行,还能雕刻的,这些传承人还都在,当时还很有意思,把它作为一种非法出版物要进行打击,所以他们处在半地下的这种状态。

解说:这次大普查,福建培训了超过四万名普查人员,收集到有价值的线索超过20万条,目前进行过细查的也不过一万条。

梁祥霖:第一批大家五花八门,谁也不知道我们该保护什么,省里面,哪一些该归到省里面,哪一些该由市里面,哪一些该由国家来做,第二批开始,我们就比较有意识的,特别小的一些信俗,你这市一级,县一级保护就行了,它只要在这个范围里面就能保护了,而不是说你这都国家级的,北京那一边不可能整天的来指导我们,该怎么做,其实它最终的保护,还是落到传承人本身。

落到保护单位本身,落到当地的文化部门本身。

解说:目前,在中国37个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的项目中,福建有7个,这里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55人,省级232人,靠他们怎样去完成诸多项目的传承呢?

全世界目前共有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213项,急需保护名录项目16项,3项最佳实践项目,福建分别占有3项,3项和1项,对于那些急需保护的项目,也许很难实现后继有人。

解说:一个文化遗产,它首先要给人能带来一种,我们叫饭碗也好,或者人作为生活的一种工具,它的这个才会存续下来,比如说,我们联合国的一个项目,叫急需保护的一个项目,像水密隔舱,因为现在没有人再造木船了,所以造木船的这一门工艺,它就很难再保存下来。

那我们就只能用一种完全记录的这种方式,去保护它,作为传承人,他可能今后就很难再生存下去,或者说再很难再延续下去,这个用人为的方式来保护它是没有意义的。

记者:那当时的传承人,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生存状态呢?

梁祥霖:是农民,就单纯是个农民了。

解说:此时惠安的气温高达35摄氏度,67岁的王世猛还在工棚里指导着工人,这样一个朴素的木工,是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唯一一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分为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砖石作等工种,王世猛精通的就是最为重要的大木作,许多海内外著名寺院都有他的作品。

王世猛:现在这一种难度,一个是打这个木孔,木洞要打得很准,不然你搞上去了不好改了,你要是假如你要是看准不准,就看那一根柱子,那根柱子你搞得很准,它做上去就准。

记者:这个活好接吗?

王世猛:这个活不一定,有高峰期有低峰期,有些时候是很紧张的,有些时候是好久都没有活干。

记者:没活干怎么办呢?

王世猛:没有干做别的嘛。

解说:王世猛是王益顺创建的溪底派建筑第四代传人,这个传承于福建惠安溪底村的蜘蛛结网式营造技艺,在寺院建筑领域文明海内外,但是到了王世猛这一代,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突然衰落。

王世猛:徒弟不好教啊,现在都是老徒弟了,现在他们这些以前都会做的,现在跟班学的,从头到尾的徒弟比较少了,现在都是年纪还比较,年轻人都读书出来的,他叫他拿这个斧头,叫他到处跑,他不想干的。

解说:王世猛回忆,由于五十年代的伐木运动,大量木材被砍,八十年代就很少有木材了,他也改行做水泥建筑,到近些年,植树造林的成果显现,才又开始有了木料,虽然生长年限短短,导致木材质量今非昔比,但总是能买到了,遗憾的是传人断代了,现在干这一行,一天只能收入一两百元。

王世猛:现在他们这种年纪,都在我们本地这种年纪的,没有了,现在算着我做,很老了,没有了,他们有的比我还老呢,他们这个,他们是浙江人,他们还比较,比较多一点的,我们惠安这种人不多了,年轻人接不上了。

记者:那怎么办呢?

王世猛:现在就最难的就是这个,最难的就是这个,这个全部都接不上啊。

解说:闲暇时,王世猛喜欢到这桩老建筑坐坐。

王世猛:这个雕花雕得很漂亮的,那个都是老的。

解说:这是解放前王世猛的师傅主持修建的,用料考究,设计精良,房子原本建在海边,房主是海上商人,解放后去往台湾,后来后人把这房子捐给了当地村委,周边填海之后,这房子也成了内陆建筑,如今当地再没有人修建这样耗资巨大的房屋。

梁祥霖:我学这个手艺,最终能不能变成我一种生活化手段,你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没有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或者这个问题上,我学的这个就瞎掰,学了白学,那就没有人再跟着学下去了。

曾子墨:所以你们会有一个划分,就是哪些它就是要消失的,哪些它可以传承几代,哪些它还有一个广大的市场。

梁祥霖:对,就是这样,我们叫分类保护。

曾子墨:但是你们在这个分类上,具体到某一个项目会有争议吗?

梁祥霖:会有,大家一定对它进行一个评估,这种评估实际上到今天都没有结束的。

解说:经过分析,福建文化部门认为,提线木偶是可以实现再培养几代传承人的项目,他们决定由政府买单,把木偶戏送进学校,以延长这门艺术的生存时间。

梁祥霖:有很多戏迷追着他,他不用发愁这么多东西的。所以我们更多的考虑的就是如何推进木偶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这是我们花很多心血在做了。像我们几十个木偶社团,学生的木偶社团,资源组合的,不是政府去给他们的,今后他们不一定能成为表演艺术家,但是他一定是个很好的观众,一个今后很好的能够掏腰包买票的观众。

[责任编辑:肖芳萱] 标签:传承人 王建生 提线木偶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