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王小帅:拍摄纪录片《三线人家》为父辈留证

2012年04月12日 10:45
来源:凤凰网专稿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王小帅:有生命力。

窦文涛:这让你想起你小时候的生活,会有暴力因子吗?

王小帅:其实我是觉得像我们60年代出生的人,可能跟50年代参与到文革早期还不一样,因为文革早期我们很小,我从我的角度跟别人不一样,因为我的角度,我们在山里面,在工厂里面,是军工厂,相对外面的整个我们听说的文革都在周边发生,都在贵阳市,在大城市,在这边相对冲击稍少,有一些打斗小时候都没有记忆。等到我们开始有记忆的时候,其实我们觉得相对安定的,都是在我爸爸的城市,听到远处打人的吼声,都是这种。

所以我就想通过这样的一个视角,也呈现一个相对比较真实的,在11岁朦朦胧胧,在成长介于对大人世界、对于性,这样的一个界限,界面上来呈现我眼中的那个时代,那个人物,那些情感。我觉得其实把每一个剖析细了以后,我们每个人组成的历史就变的很真实了,我是这么去想这个问题的。

窦文涛:咱又说回博鳌论坛上主持人讲,幸福他觉得是比出来的,一种是垂直的比,跟自己比有的时候能觉得挺幸福,还有一种是水平的比,比如说跟你的同学比,你可能不幸福。我就想这要真是给他牵出回忆来,我觉得真是世态炎凉。比方说工人阶级地位下降了,我小的时候我是工厂子弟,那个时候是咱们工人,我怎么发现清明节中央台晚会还唱,咱们工人有力量,那个时候真的是怎么工人有力量,工人的造型很光彩的,包括那个时候的三线。

王小帅:高大。

许子东:假的。

窦文涛:我知道你说假的意思,但是好像在这个社会笼统的这种感觉上,跟今天不能同日而语的。

王小帅:在当时的三线,我们少年、童年时代,我们父母也都知道,周日的时候有赶集,厂里面然后到周边的农村去赶集,赶集都是农人拿着菜,一些小肉等等,那个时候60年代刚开始,头十年、五年的时候,工人确实是双工资,双职工有双份工资。

许子东:商品粮。

王小帅:工资是有保障的,金饭碗、铁饭碗,所以出去吃,买菜都是跟农民讨价还价,给你便宜什么,农民说你们是工人,你们有钱来照顾农人,那个时候是这样的关系。到了70年代结束,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到改革开放,到整个工厂专制,要变成军工企业下来了该民营,咱们自己经营股份制什么,这个优势一失去以后,还是工人,但是失去了皇粮以后,周边的自由经济起来了以后,大家都有钱了以后,农人就起来了,他们相反再去买菜。

然后他们有到80年代初,到1985年我去我同学的那几年,见到我每个人都低着头唉声叹气,两到三年一分钱发不出来,全到工厂里去打打饭,而且双职工更惨,没有任何关系。所以他们就跑到外面农村去,他们去赶集,就像作贼一样的,最后人家说工人来说,可怜可怜那个菜多给你一把吧,那米都给你一点,就可怜可怜。

窦文涛:成要饭的了。

王小帅:确实有一个大的变化。

窦文涛:但那些大山里的厂现在还开吗?

王小帅:慢慢股份制不行了,做不下去了,就开始挪,挪出来到周边,留一下一些痕迹,残垣断瓦,去到外面,他们怎么融到这个社会里,因为老的退休了,我这辈人现在都快要50多岁了,快要退休了,老的更退休了,青年一代就融大他们的社会。

[责任编辑:马玉宁] 标签:王小帅 父辈 许子东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