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行:“以官治商 以商治夷” 兴衰沉浮二百年
潘刚儿:潘有度去世之后,潘家没有人愿意当行商的,大家都向文学方面发展。
解说:潘振承的孙子潘正炜就是典型的“不务正业”,他雇用人帮他打点生意,而自己则潜心研究书画。
潘刚儿:这些石头是潘家的第三代潘正炜,他就写了一个《听帆楼书画记》,这个著作的价值是很高的,他的原版就是第一个原著的时候,有十多个人给题词,这个书籍在拍卖行卖到四千七百万,卖到这样的价值,因为它有十个人的题录。
解说:往昔的听帆楼正位于潘家大院后座,有诗云,倚楼性自娱,听帆何所据,春江带雨来,寒江扑雪去,这份闲情逸致千金难买,潘家后人已经厌倦了商海的无常和官场的险恶,从第四代开始,潘氏家族再无行商。
杨舒:1757年清政府实行一口通商之后,广州成了中国唯一开放的对外贸易口岸,洋船只准停靠在黄埔古港,办理卸货、潼关和回程手续,黄埔古港成了十三行对外贸易的必经之路。
梁承郑:外国船基本上是从澳门驶入。澳门开船的话呢,就是沿着伶仃洋,一路过来就到虎门了,文天祥是过伶仃洋是吧,那么过虎门后就有船把它引进来,引水的船,把它引进到这个方向来了,这个方向实际上的话,不像今天这个江面。它这个江面的话,我们从外销画可以看得吃来,它一直到轮头,轮头对面那个山,江面是非常辽阔的,现在完全是一片果园了,但是原来这个都是江面,所以当时外国的船它比较大一点,这是一个原因。
第二个更主要的就是说,外国人的船是不能够进到城里面的,只能先到港口,那么来到这边停船一般有几十艘,多的时候几百多艘,所以说多的时候像蚂蚁一样在这个江面上。
天宝行掌门梁经国 最后一位红顶商人
杨舒:提到黄埔古港这里要和大家澄清一下,这个黄埔古港并不是现在的黄埔港,事实上它和现在的黄埔港是隔江相望,而黄埔古港位置就在黄埔村,其实黄埔村在十三行时代以前一直都叫做“凤浦”,到了清朝和十三行做生意的外商来到黄埔村,一问路有人说是“凤浦”,但洋人发音不标准,“凤浦”成了“黄埔”,久而久之,原来的“凤浦”反倒是没人叫了。通过这个小例子就可想而见,当年来黄埔来十三行做生意的洋人络绎不绝,搞的满城的人都只听到“黄埔、黄埔”,口齿不清的叫法。
解说:在黄埔村有个大名鼎鼎的大行商,他就是天宝行掌门梁经国,梁经国号左垣,如今黄埔村还保留着他一手建立的“左垣书塾”。
梁承郑:(梁经国)几岁的时候就丧父了,那么跟他母亲相依为命,白天去挑菜去卖,晚上回来还要帮助母亲织布来维持生计,这个村里面有,据说是有很多也是做生意的人,说不如我介绍你去一些,到一些商行里面去做伙计,他去了一个姓冯的商行里边,那个商行里边的人呢,就是老板就对他很信任,因为他在经商的时候,做伙计那个十来岁,十来岁以后呢,自己原来读书少吧,就拼命的去看书,所以就勤学,很快的就上手,然后为人又老实。所以临走的时候,这个行主要出外国去,要去几年,说你帮我打理这个商行,那么结果回来之后,他把一盘数非常清楚,赚了多少多少,然后讲怎么样怎么样,老板说我看你还是一个做商业的人才,你不如想办法自己去做,然后支持他自己来做。
解说:1808年在冯家的支持下,年近半百的梁经国创办了天宝行,也就在这年英法两国在追究争夺势力范围,英军强占了澳门,梁经国成功帮助官府居中调停,最终使得英军从澳门撤出,他也因此获得二品顶戴,但没有人想到梁经国竟然成为了行商中最后一位红顶商人。
此后中英关系开始恶化,清政府官上勾结愈加严重,商行债台高筑,纷纷倒闭,乱世之中梁经国白手起家,在官府和洋商中左右逢源,一路高歌,很快成为行商中的一匹黑马。
梁承郑:梁家父子信誉很好,外面的商人很信任他,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关系,他曾经欠了200万两银子,梁经国到后期就是说他的儿子欠了200万两银子,200万两这个数目说你多少,这个数目相当于很巨大的,清政府大概一年财政预算国库预算才几千万两银子,你一个商号就200万两,结果的话你说他最后还没破产,为什么呢?我也看了另外的资料,就是英商也不想他破产。
解说:而在这一时期,能够生存下来的大行商已经蜕变成了亦官亦商,有些人甚至也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24081
1邓小平感叹:华国锋这人选对了 -
256198
2凤凰卫视记者常洛闻带您走进真实的朝鲜 -
67317
3江青与邓小平两败俱伤 毛最终选华国锋 -
47097
4凤凰卫视记者常洛闻带您走进真实的朝鲜 -
41031
5中纪委加强反腐 或选某“大老虎”作突 -
35447
6红墙摄影师:毛泽东的哪些照片曾经不能 -
33436
7阮次山:习近平讲话微妙 连战心中打鼓 -
31006
8评:日本拥核 美日拖垮中国最后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