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十三行:“以官治商 以商治夷” 兴衰沉浮二百年

2011年08月08日 14:04
来源:凤凰网专稿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正在加载中...'


  

核心提示:兴衰沉浮两百年,从这里中国商人开眼看世界。他们左右逢源,在夹缝中成长。在当年居住在美国沿海的人都想要去广州,到十三行做生意赚大钱,那么当年的十三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它对当时的中国和世界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南粤纪事》带你寻访广州十三行的历史点滴,踏着先辈的足迹,追忆它的兴衰与沉浮,感受大时代的气息。

凤凰卫视8月6日《南粤纪事》,以下为文字实录:

杨舒:各位好,欢迎收看《南粤纪事》,我是杨舒。提到“十三行”,除了广州人之外,可能大部分中国人都觉得很陌生,但是很多来广州游玩的旅客,特别是美国来的游客,一定会去一个地方,那就是广州十三行路,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一个与十三行有关的典故,二百多年前美国闹独立,它的导火索就是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实际上就是当时还没有独立的美国,想要从英国人手中夺回从广州十三行进口茶叶的权利,可以说小小茶叶,引发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大革命。

解说:两千多年前,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起航,三百多年前中国的近代外贸从广州十三行开端,如今的广州,已经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在这里的每一天,各种肤色的人们自由的贸易,愉快的生活,他们可能并不了解,仅仅在十三行时代,洋人妇女还不能进入广州。但是这一切都无法阻断西方商人,远渡重洋来中国淘金的梦想,当年的广州到底是何等景象?享誉全球的十三行,又到底是怎样的呢?

十三行的前世由来

谭元亨(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副主任十三行后裔):明代的时候在广州,开始叫三十六行,当时三十六行不是指这个,后来慢慢就叫成十三行,可能主要是因为经营十三个行当,行商就是这样来的,所以后来清代为什么叫十三行,就是有四个字“沿明之习”,就是沿着明朝的习俗,就把这片地方叫做十三行了,十三行就这么来的。

解说:“十三”在中国文化里是一个很吉祥的数字,而“十三行”是指在广州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又称洋货行、洋行、洋货十三行等等,在这里外商运来工业品,带回去丝绸、茶叶和瓷器等等。早在清朝初年,广东著名学者屈大均,在一首《广州竹枝词》中写道,“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可见清初的十三行已经相当繁华,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外国商馆逐步在广州修建起来。

谭元亨:十三行夷馆就在这一片街区,这是马路、十三行街、夷馆,夷馆前面是个广场,广场的再前面就是珠江,广阔的珠江,那个时候的船舶直接开到这个地方来,形成一个很繁华的商业地带。东边这个地带就是当年的护城河或叫西濠冲,过去这边就是城内了,城内还有几家十三行的行商所在地,老外主要是住在这个外面,老外所在的地方,我们中国人成它为夷馆,夷就是对他一种鄙视的一种称呼。

解说:这里是十三行的旧址,现在仍然是一块外贸福地,如今它已经发展成为广州历史最长的服装批发集散地,每天吞吐货物达上千吨,远销世界各地。然后在这条街中,很难再找到关于十三行的蛛丝马迹,也许是年代久远,只有当年遗留下来的几个街名承载着逝去的繁华。

《南粤纪事》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杨舒【主持人专区】

首播时间:星期日 9:35--10:00

重播时间:星期一 15:05--15:35 

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刘思伯] 标签:十三行 谭元亨 潘振承 南粤纪事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