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洋泾浜英语”系宁波帮发明 促新式商人群体诞生


来源:凤凰卫视

人参与 评论

核心提示:18世纪中叶,随着上海的开埠,中英文混合语就被在上海的宁波商人用得如鱼得水了,并成为了他们最早参与外贸的工具,它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洋泾浜英语”,或许可以说这样一种语言促成了当时在上海以宁

叶澄衷帮美孚公司打开中国火油市场 挨家送灯送油

那时在上海的黄浦江畔摇着舢板做摆渡生意的这个年轻人,也总是随身携带着这本《英话注解》。那些人需要坐他船的外国人,自然成了他学以致用的最好对象。洋泾浜英语,也成为了他的一个跳板,让他得以成为后来沪上经营钢铁、火油、煤炭军需等各类现代工业的最有名的宁波帮大买办——叶澄衷。

陈晓楠:说起叶澄衷当上买办的由来,倒更像是一则好人好事。据说呢,有一次叶澄衷摆渡了一个英国洋行的经理,没成想那位先生把放着贵重钱物的公文包遗失在了叶澄衷的舢板上。因为物归原主,感动了洋行经理,这位洋行经理呢,就引荐叶澄衷进入了五金行。后来叶澄衷呢,就成为了闻名上海滩的五金大王。

其实说起这些宁波帮大佬的发家史,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曾经做过诸如此类的好人好事,而且桥段都惊人的相似。或许我们可以暂且先不去探究这些故事的真实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即便是面对一个全新的对外贸易环境,宁波帮依然恪守他们的“诚信为本,义中求利”的经营之道,并且努力让这些故事发生在宁波帮的大佬身上,以便代代相传。

其实在鸦片战争五口通商之前,只有广州是当时中国唯一开放的对外贸易口岸,当时广东的十三行是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官办商行。而随着上海的开埠,原来一些在十三行做事的广东人呢,也随之北上,在上海继续开辟对外贸易的阵地。但或许是因为它过于浓重的官办味道了,已经不再适应当时更为开放和自由的贸易环境,逐渐隐退于历史舞台,而宁波帮此时则是作为新兴崛起的商人群体,开始活跃于被称为“冒险家乐园”的上海滩。

解说:这条路,曾经叫朱葆三路,当年那个给自己投资学英语的五金店小学徒,在79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在上海的租界内,留下了这条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马路。

据说当年朱葆三出殡之时的规模,大得近乎夸张,灵车所过之处,万人空巷,法国巡队和英国巡队、妇孺救济会乐队、警察厅乐队等各色仪仗队达32种。

曾受朱葆三恩惠的中外人士,纷纷上街夹道送行,观者人山人海,极一时之盛。而朱葆三之所以能成为在上海商界呼风唤雨的巨头,其实跟另一位五金业前辈也是宁波同乡,对他的提携有非常大的关系,这个人就是曾经在黄浦江摇舢板,后来成为上海“五金大王”的叶澄衷。

这条大名路,就是一百多年前五金行业最集中的地方,因为这里紧邻黄浦江,外国洋行、码头、仓库,依江而建,这里就成了中国当时进口五金登陆的枢纽集散地,但其实在鸦片战争上海开埠之后,中英贸易并没有出现当时想像中的“突飞猛进”。

汤惟杰(上海同济大学副教授):中国人当时在最早遭遇洋货的时候,他可能还保持着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对生活用品的选用的习惯。

樊卫国(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初期的外国工业品,你比如说像洋布,那些其他的餐具,刀啊、叉子这些东西,它为什么在上海,或者在中国当时打不开市场呢,一个原因它是价格比较高,你像洋布当时价格比较高,它和土布相比,它没有性价比的优势。那么还有一些是文化上的差异,你像这个刀叉,中国人习惯用筷子,不会用刀叉,当然你卖不掉。

张守广:但是,你那个自然经济,是历史发展的方向吗?它需不需要变化呢,它需不需要工业化呢?

解说:所以为了打开火油的销路,当时离大名路不远的美国“美孚”公司,就专门找了在五金业做得风生水起的叶澄衷。

只是对于依然停留在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状态下的中国人来说,火油,实在是个遥远而陌生的东西,要帮它打入中国市场,叶澄衷会怎么呢?

王耀成:叶澄衷就是很快就接受了这个东西,开始的时候,你不买我的油可以,我家家户户给你送一盏灯,这个灯就叫美孚灯。

陈正卿(上海市档案馆研究员):送你灯,甚至送你第一壶油,那么你回去点,又方便又亮。

王耀成:中国人用了以后,哎,这个灯亮,那么这个油会用光的,怎么办,那么就向他买油,这样他就把他这个油就推广了。

陈晓楠:1886年,有一片关于长江流域煤油商情的报道这样写到,内地各自使用煤油的越来越多,过去天黑就停工的行业,县级有很多在夜间也工作了,穷苦的读书人也能在夜间燃点煤油灯,而不至损害他们的眼睛,鞋匠、裁缝和木匠在夜间全都使用油灯。

在十年的美孚独家代理期间,叶澄衷究竟赚到多少钱,谁也说不清楚。

解说:上海黄浦江,如今浦西的17幢老建筑上,都飘扬着五星红旗,然而在100多年前,这些巍峨的大厦,还分属于不同的国家,在洋行林立的黄浦江畔,如今我们看到这座大楼,就是一个叫刘鸿生的人建造的,它也是这里第一座属于中国人的企业大楼。

他就是这个大楼的主人,来自宁波的刘鸿生,32岁的时候,是英商开平矿务局在上海的第一号买办,拥有开滦煤矿在长江下游的独家经销权,每年收入数十万元,被称为“煤炭大王”。

赵晋:实际上你看,他给英国开滦煤矿局推销煤精,那么这个事情呢,他一分钱都不用他投啊,对不对,英国人给他派煤,然否英国人帮他指导他怎么去销售然后怎么去帮他,给他注入资金,让他去买这个码头,买那些煤站,都是英国人出的资啊。

樊卫国:所以很多买办在早期,中外贸易由于种种限制,他是处于一种那个冒险贸易阶段时候,这个利润是非常高的,所以买办在这个时候,从外国人这个贸易过程当中,他截留一部分利润,这部分利润成为中国早期民族工业资本的原始积累。

赵晋:他没有任何自己的资金投入,但是反而他挣了一大笔钱,就像我刚才所说的,他挣了一大笔钱,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个给英国人推销煤精,通过这个以后,学到了西方人那种经商的那怎么说,那种经商的经验,或者经商的那种先进的管理的模式,或者那种经商的头脑。

解说:20世纪初的上海,煤炭需求量节节攀升,在保障买办职务一定的销售量后,刘鸿生又和上海的“义泰兴煤号”联手做起了自行销煤的生意,又由于运输业务的需要,他甚至将业务拓展到了码头公司。

樊卫国:那么实际上我们看来,我们过去对买办是有点误解的,我在这个书当中也讲到,首先,买办在做洋行代理的时候,他和洋行之间的关系是很微妙的。一方面,他是洋行的一个雇员,他要为洋行服务的,为洋行创造利润,另一方面,他又是洋行的一个竞争者,就他有时候他自己也创办类似的企业。

冯筱才:一大批的买办,后来又站到了跟外方外国这个所谓资本家,这个商人竞争的角色,自己来创办这种工业,这种新型的商业,而且他们把他那套的技术,那套的管理模式全部学过来,很了不起呀。

樊卫国:很多的工业品,是在老外这个强劲的那种推销模式下逐渐打开市场,而中国很多的民族替代产品,它就是借了已经打开的工业市场,它行销,它省掉了一批市场开拓的成本。

冯筱才:而且这个取代是慢慢的,它是一个高质量的一个取代,而不是一个乱搞的一个取代,这个当然是很好的,很了不起的一个民族产业的一个慢慢发展的一个过程,一个发展史。

张守广:所以这一批人又是开拓者,中国现代化的开拓者,实际上。

陈晓楠:其实叶澄衷也是这样,他虽然做着美孚公司的买办,但是呢,他的五金商铺一直都还在开着,而且还在长江中下游遍设分号,并且利用五金店建立起来的销售渠道,把美孚火油从上海虹口码头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同时他还投资开办火柴厂,缫丝厂等等一大批的工厂,成为了当时实业界的领袖人物。

而那时候的朱葆三才初出江湖,他经常会在经营五金生意的过程当中接触到叶澄衷,传统儒学教化下的宁波商帮,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素来是有团结互助的传统,叶澄衷也特别地欣赏朱葆三的才干,看到朱葆三经营的“慎裕五金店”店面狭小,地段不佳,就让他把店迁到自己刚在福州路买下来的一栋大楼里。

朱葆三的五金店迁址之后,很快重新开业,改名为“慎裕五金商行”,气派和规模那顿时就是大为改观了,经营的业务也在不断地扩大。但对于晚清上海的商人来说,想要把产业做大,不仅仅要打通商人和商人之间的人脉,还要打通商人和官府之间的关系。

《凤凰大视野》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陈晓楠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2002-2035

重播时间:周二至周六0900-0935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江山]

标签:宁波帮 泾浜 商人

人参与 评论
2014-07-29凤凰大视野 天下宁波帮:东西方的摆渡者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4/07/29/ac650463-949d-4dea-897a-2d8a2015f2e2.jpg

网罗天下

凤凰新闻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