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洋泾浜英语”系宁波帮发明 促新式商人群体诞生


来源:凤凰卫视

人参与 评论

核心提示:18世纪中叶,随着上海的开埠,中英文混合语就被在上海的宁波商人用得如鱼得水了,并成为了他们最早参与外贸的工具,它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洋泾浜英语”,或许可以说这样一种语言促成了当时在上海以宁

核心提示:18世纪中叶,随着上海的开埠,中英文混合语就被在上海的宁波商人用得如鱼得水了,并成为了他们最早参与外贸的工具,它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洋泾浜英语”,或许可以说这样一种语言促成了当时在上海以宁波帮为代表的新式商人群体的诞生。

凤凰卫视7月29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各位好,这里是《凤凰大视野》。

两个异国人,互相不懂对方的语言,他们到底是怎样开始说起来话来的呢?康熙年间,随着海禁的解除,民间的外洋贸易还是逐渐恢复,当时的人们就遇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中国的沿海呢,就出现了这么一种“奇特的语言方式”,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彼此借用对方的一些单词,简单拼凑成句子,当然还可能需要再加上一些辅助性的肢体的表达,来实现有限并且有效的交谈。

而到了18世纪中叶,随着上海的开埠,这种混合语就被在上海的宁波商人用得如鱼得水了,并成为了他们最早参与外贸的工具,它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洋泾浜英语”,或许也可以说是这样的一种语言吧,促成了当时在上海以宁波帮为代表的新式商人群体的诞生。

宁波帮发明洋泾浜英语 出版英语“红宝书”

解说:这条路的前世,是一条小河,它曾经是黄浦江的一条支流,已经消失了近一个世纪,现今黄浦江隧道的走向,便是它的河道,而曾经的那条小河,就叫“洋泾浜”,是上海县城到英租界的必经之地,可以说这里曾经倾听了东方和西方最早的对话,而“洋泾浜”这三个字,也从地理走进了历史,走进了中西交往史。

当西方的商船突然闯进中国的时候,那些外国人当然根本不懂中国话,但是利益之所趋,生意肯定还是要做的,那怎么办呢?最后的解决之道还是要从一个叫穆炳元的宁波人说起。

戴光中(宁波帮研究所所长):穆炳元这个人是定海的,你可能也知道,就是鸦片战争一开始,先打的舟山,那么打那个舟山的时候,就抓走了这个穆炳元。那十来岁小孩子嘛,那学外语很快的嘛,估计人也是非常聪明,那么在船上就接触了这些许多老外,那么也逐渐地通过自己的实践,了解了这个外语,也了解了一些生意经。

解说:据说穆炳元后来就成了上海宁波帮中的第一个买办,在他之后,有相当数量的宁波人在外国商行中谋职,买办作为一种新式商人的角色,集代理人、翻译、掮客和顾问于一身,推进着中国商业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赵晋(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买办就是出现在近代以来的这个,一个新的一个阶层嘛,郝延平有一本书,就是关于中国的买办,然后那个副标题就是“中西方交流的桥梁”。

冯筱才(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就是我到这里来买卖东西,你帮我办理这些事情,中文里简单的直译也是这个意思,这个没有什么政治色彩,没有什么东西,这个词有一个不断地被污名化、妖魔化,乃至于说政治化的一个工具化的一个过程。

解说:鸦片战争让中国人迎来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外国的炮弹和商业一同进入中国。事实上,后来风云上海的五金大王叶澄衷、煤炭大王刘鸿生、汉口的头号商人宋炜臣,还有被称为宁波帮开山鼻祖的严信厚、买办中的买办朱葆三等等这些宁波帮的大商人都是在这一时期通过在外国洋行当买办,学习他们的经营方式与管理理念,完成了他们最初的资金积累和对外贸易的知识积累,为他们日后创办实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现在的人们确实很难想像,这批十四五岁就出门打拼的宁波帮,在当时到底是如何开口跟洋人说上第一句话的呢。

王耀成(宁波帮研究专家):这个时候就像穆炳元这样的人,就派上用场了,像他这样的人,在上海当年叫什么呢?叫露天通事,就是翻译,他就借这个机会找一帮人,你们不要学洋话吗?那么跟我来学。

市民:来叫克姆,去叫谷。是叫也司,勿讲拿。廿四铜钿吞的福,一洋元钿温得拉。

解说:如今的宁波本地人,读起“洋泾浜英语”,都总是透着一股虽然陌生但又说不上来的亲切感,而在一百多年前,这就是宁波人发明的最洋气的英语“红宝书”。

王辉(宁波帮博物馆馆长):洋泾浜英文歌谣通过宁波的发音,来注解英文的单词,这样宁波人学得非常快。这个洋泾浜英文啊,在我们馆系展出以后啊,其实很多的观众呢对这个呢是特别感兴趣,因为他们都是有一些听父辈都讲过的,是津津乐道。

我记得有一次接待台湾的蒋方智怡的时候呢,她到了这里以后,她居然会背,会背那个洋泾浜英文,我说哎,夫人,你怎么这么熟悉呀,她说哎呀,在家里,她说,都是老人们都教我们,就是背那个民谣啊。

解说:这本静静躺在宁波帮博物馆展厅里的《英话注解》,就是在“洋泾浜英语”的基础上,由宁波人自己编著的第一本正式的英语教材,因为它是用宁波话注音,所以宁波帮商人自然是它最大的读者和受益者。

1860年《英话注解》问世之时,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宁波帮代表人物中严信厚23岁,叶澄衷20岁,朱葆三13岁,虞洽卿要在六七年后才出生,他们的买办生涯都是由这本书开启,或许可以说,宁波帮创造了洋泾浜英语,而洋泾浜英语又成就了宁波帮。

《英话注解》出版后的第二年,一个朱葆三的14岁定海男孩听从母亲的嘱咐,带着一个旧竹箱和一卷旧铺盖,只身来到上海“学生意”,而要学的这门生意,这个孩子自己从来都没有听说过,他就这样懵懵懂懂地在这家叫“协记”的五金店当起了学徒。

朱全卿(朱葆三曾孙):当时这个行业是很走俏的,那国外的钉子就是机器做出来的钉子一模一样,以前我们国内的钉子是方的,不是圆的,都是锤子打出来的。

张守广(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五金就是生产资料性的东西,生产资料是工具性东西,那这些东西都会使中国的生产方式慢慢发生改变。

解说:五金在当时是个全新而时髦的行当,关系到整个上海的租界建设,所以要想做好这门生意,只要直接跟外国人打交道,也就是说必须得先会说外国话。尽管初到上海的朱葆三很快就意识到了这点,但学外语对于当时的一个小学徒来说,还是够奢侈的。

朱全卿:学英语,就是又交不起学费,因为一个学校一个月的学费就要三块钱。

应方舟:当时他那个是做学徒,每个月都有一点点的月规钱。

朱全卿:所以他就是找了一个隔壁的小学徒,他在上学。

应方舟(天一阁博物馆馆员):那朱葆三感觉到这个不错呀,我就直接向你学好了,我就拜你为小先生,然后我也表示表示,我就每个月省出五毛钱,五角钱的月规钱给你做一个学费,对你就补偿,然后他就通过这个渠道,就学到了一些那个英语常用的那个会话啦,然后呢是所谓的洋泾浜英语掌握了一点。

解说:后来,这个当初付不起学费的小学徒,成为了闻名上海滩的“买办中的买办”,之后又创办了一大批近代工商、航运、金融企业,还积极投身辛亥上海光复运动,担任上海都督府财政总长、上海总商会会长等要职,成为了上海滩叱咤风云的人物,而这一切的源起,就是从他翻开这本书开始的。

我们不知道他们中有谁在做完一天的学徒工后,在昏暗的灯光下用乡音背诵过这些英文词库,但是可以推断,《英话注解》为宁波帮传统商人完成向新式商人的转身,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通道。

《凤凰大视野》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陈晓楠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2002-2035

重播时间:周二至周六0900-0935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江山]

标签:宁波帮 泾浜 商人

人参与 评论
2014-07-29凤凰大视野 天下宁波帮:东西方的摆渡者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4/07/29/ac650463-949d-4dea-897a-2d8a2015f2e2.jpg

网罗天下

凤凰新闻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