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首批学生留苏比入党难 学习成绩超苏联人

2013年09月25日 11:45
来源:凤凰卫视

留苏预备部学生审查严格 留苏比入党困难

陈晓楠:留学生的选拔工作事关国家的未来,在当时也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有关部门制订了一套几乎苛刻的选拔标准和工作程序,以确保遴选出最可靠,最优秀的未来建设者,当时有一种说法就叫做够得上入党条件,不一定够得上留苏条件,留苏预备部的学员们除了学习俄语和政治之外,还要经受不公开的政审考核,这种被称为小米筛子加细罗的层层的审查方式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之外巨大的压力,因为在他们的身边陆续有同学离开了他们这个梦想的学校。

解说:在留苏预备部里,政治审查不仅要求审查对象思想进步,道德品质优秀,政治上可靠,而且其家庭成员和主要的社会关系在政治上必须清白,在选拔进入留苏预备部前,各个省市先行初审,初审通过后再送高教部终审,进入留苏预备部后,校方还要组织专人进行外部调查。

张兆燕:所谓的追三代,三代也弄不清三代多少,反正父亲,然后母亲,家里边亲戚都有哪些人什么的,都有哪些有问题的人,自己觉得有问题的人,比如说我当时就有一个表姐,那我以前都没见过,解放前她比我大好多,我都不怎么认识她,也没怎么说过话似的,她解放前就上了台湾了,那我都交代了,都得写上材料,叫什么名字,什么时候,怎么个情况,都得写上。

陈先玉:主要因为政治条件,地主、资产阶级、富农出身的一律不要,第二个有海外关系的不要,这样一下子好多就给去掉了,当时说是要留苏比入党还困难,入党,你入党当了党员了不一定能留苏。

王劰云(时为中国留苏学生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三代以上的人都查,查你有没有问题,所以我们,我在上海我是女中学习的,有四个女中,每个学校推荐了一个,大概有一个是政治审核就没通过,我听教导主任说的,还有一个是身体不合格,后来正式考试是我们俩人,最后就选我,四个人里面就剩我一个人,我去了。

解说:在当时的留苏预备部还流行着一种叫做忠诚老实运动,个人对组织来说是没有秘密的,有什么问题需如实地向组织说明情况,谁能主动地站出来说出自己的问题,也就说明谁有很高的觉悟,通过俄语考核和政治审查之后,体检又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关口。

幸伟中(北京矿冶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结果我去检查身体,最后没有检查上,我估计当时要求比较严,因为检查那个搞矿业对色盲特别重视,那个医生翻得比较快,可能我回答得不对,所以第一次没有选上。

解说:由于视力原因,幸伟中没能在1952年的夏天踏上留苏留学的列车,直到四年后,他以本科毕业生的身份再次报考留苏研究生时,最终被留苏预备部录取,成为了苏联列宁格勒矿业学院一名研究生,圆上了留苏梦。

1952年中国政府正在为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做准备,派出去的留学生主要是为了一五计划的实施储备人才,在整个专业上国家都有统一的考虑,来到留苏预备部的学生无论大学里学的什么专业,都要根据国家需要重新安排。

程克栋(时为中国留苏学生  高级工程师):我们在北京俄专学习的时候我不知道我要学什么东西,已经接近毕业了,那时候中央重工业部把我们招去了,我们一共13个人,那时候万里接见我们,进去讲了一句就说你们这些人出去去学建筑的。

胡宗培:当时我就分在电了,电就是水电,所以当时就需要陆地水文专业。

籍传茂(时为中国留苏学生 原地矿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当时是这样,说国内有的专业就不派了,一般的理科很少,什么物理化学还有什么医学,这个国内都能培养,主要是重工业,大部分都学重工业了,所以我们那一届地质的、采矿的、冶金的、石油的这个比较多,我也去分配,分配那就都是服从分配,这都没什么的。

解说:毕业于北京二重的籍传茂其叔父为著名的儿科医学专家籍孝诚,从小立志做一名医生的籍传茂后来改学了工程地质专业,在专业分配上,主要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工业专业占据第一位,占到了总人数的75%。

1952年8月,中国第二批派遣留苏的学子又一次踏上了开往莫斯科的列车,望着车窗外渐渐远离的祖国,陈先玉的心情难以平静,在即将跨入的陌生的土地上,陈先玉并不知道等待他的却是一场严格的入学考试。

[责任编辑:李永坤] 标签:留苏 陈先玉 俄文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