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学生留苏比入党难 学习成绩超苏联人
核心提示:在留苏预备部里,政治审查不仅要求审查对象思想进步,道德品质优秀,政治上可靠等,比入党还难。对于很多五六十年代的留苏学生来说,过的基本是一种苦行僧式的生活,因为学习和思想的压力巨大,有的人还患上了神经衰弱,精神抑郁等病症,可想到国家给这么宝贵的机会,如果轻率地放弃,没有脸面对祖国的父老乡亲。
凤凰卫视9月24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创立于1949年10月的北京俄文专修学校是国内唯一一所培养俄语翻译人才的学校,曾任毛泽东首席俄文翻译的师哲任校长,1951年12月在林伯渠的建议下由周恩来亲自批准成立的留苏预备学校设立在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内,2个月后,留苏预备学校迎来了第一批600名学校,随着留苏学生的到来,这所并不起眼的学校一时间声名远扬,1952年6月,俄专二部正式更名为留苏预备部,1955年春节后,留苏预备部又搬迁到位于海淀区魏公村的新址,直到1959年中苏关系渐冷,留苏预备部合并到北京俄文学院。
陈晓楠:1952年对于新中国的高等教育来说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在这一年国家首次举行了全国范围内的高等院校统一考试和录取,无数青年学子走进了期待已久的大学,也是在这一年,留苏预备部开始了第一次招生,凡是要到苏联留学的人都必须在这里接受俄语关、政审关和体检关的严格的考核,这一做法不仅能够有效的保障选拔学生的质量,也使得国家花费巨额投入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将来在未来国家建设的大潮当中政治上、体制上都完全可靠,留苏预备学校的创立人一批一批满怀报国之志的青年由祖国的四面八方涌向了北京,走向了苏联,一时之间社会上读苏联小说,看苏联电影也变成了一种潮流,比如说年轻的父母可能会给孩子们取个好听的苏联名字,列宁装成了人们衣着打扮的时尚,另外图书馆里人们争相阅读的也是俄文翻译出来的书籍,还有人户背诵俄文版的高尔基的散文《海燕之歌》,在这样的氛围里,一个青年能有机会公派到苏联留学,可想而知那是何等的荣耀。
解说:1952年2月的北京干燥而寒冷,一场以五反运动为内容的斗争在各个街头上演着,位于北京西城的留苏预备学校也一改往日的寂静变得热闹起来,首批招录的600名学生相继到校,陈先玉时年26岁,小学文化程度,农民家庭出身,能够走进这个学校他简直就像做梦一样。
陈先玉(时为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工作人员):我们机关中央都给给名额,各单位几个名额,留学生,给我们中财委三个名额,有一个大家反对,说他自由主义太严重,把他给抹掉了,另外一个说中学的时候集体地参加过三青团,知道这个组织吧,国民党那时候组织的青年团,说这也不行了,最后就剩下我一个人。
解说:陈先玉出生在革命老区河北阜平,13岁就当上了儿童团长,后来跟着解放军的部队一路到了北京,解放后,他被安排到中央财政委员会工作,成为一名秘书。
陈先玉:我们那个机关呢留学生、大学生,像我这样的小学生几乎没有,我自己感觉到必须得好好学习,请了三个老师。
解说:1950年2月14日,中国与苏联正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后,中国与苏联的战略同盟关系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股学习俄语的热潮。陈先玉所在的单位有200多人报了名,两个后,坚持下来的只有陈先玉和他的另外5名同事,连他自己都不会想到,也就是业余时间掌握了为数不多的俄语单词地这个后来竟成为他留苏的一个条件。
陈先玉:他们说陈先玉不聪明,俄文学得不好,我那个基础跟他们差得太多了,但是我还是很努力。
留苏预备部学习气氛浓厚 学生伙食“奢侈”
解说:在陈先玉参加的那场留苏学生选拔考试中,俄文水平掌握的高低也被列为一项考核内容,600名学生到校后按照俄语由高到低的不同水平分成小班教学,每班约30人。
程志坚(时为中国留苏学生 中国宇航学会交流处原处长):到俄专以后我们都是根据成绩分班,我们都是高年级的,所谓的就是水平比较高的那个班的,所以在学俄语的时候我们比较省事。
解说:程志坚毕业于北京一零一中学,从初中一年级开始他就开始学习俄语,所以进入留苏预备部后较其他同学相比俄语学习起来就十分轻松,但像他这样的情况极为少数,大多学生都是从第一个字母开始学起,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俄语语法和单词量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办法。
涂蓓蕾(时为中国留苏学生 中国轻工总汇科技发展司原副司长):我们基本上要到两点以后才能睡,早上八点要上课,所以我们的睡眠时间非常少,那么在这个情况下有的时候实在太困了,就拨一下闹钟15分钟,就睡一个小觉,然后闹钟一响了我就醒了,醒了以后就又接着念书。
陈先玉:一天那时候特别紧张,要背七八十个单词,每天。
解说:所有学员都给自己布置了每天背诵几十个单词的任务,大家也是想尽各种各样的办法帮助记忆,为了营造俄语学习环境氛围,有的班级还规定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生活往来上都不许说一句中文,如果要是谁犯规了,就要受罚。
胡宗培(时为中国留苏学生 中国水利部水文司原司长):学俄语那个时候很艰苦,从头学,那个时候有中国老师,后来请的苏联老师来教,那个时候要求要在短时间突击要学会应用,基本掌握听课、绘画、生活、学习用语,那时候最高的要求一天要记100个单词。
解说:在浓厚的学习氛围里,每个人都在争分夺秒地学习,有的学生甚至逃过体育课去背俄文单词,但是后来都被禁止了,学生们在高强度的学习状态下也渐渐意识到,没有好的身体,日夜苦读也吃不消,有的同学就因为严重的透支,身体坚持不住而中途退学。在那个带由于普遍的营养不良很多人都是面黄肌瘦,为了迅速补充学生们的体力,留苏预备部为学生们准备的伙食非常丰富。
陈先玉:后来听说周总理说了,咱们国家再穷也不能叫他们出去弄的面黄肌瘦。
张兆燕(时为中国留苏学生 高级工程师):从来没吃过这么好的东西,所以它也保证你的营养了,要不然这么强化地学习这小孩子受不了,太小了,我们那会儿刚十几岁嘛。
陈先玉:出人意料,相当于高级干部的小灶食堂,一天三餐,早晨花样也很多,中午、晚上都是四菜一汤。
解说:在国凋民敝的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还没有明显气色,全国绝大数人民仍处在温饱边缘,对于留苏预备部的学生们的四菜一汤几乎可以用奢侈来形容,在国内大学里,每个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是11元,而留苏预备班的学生每月生活费是33元,已经达到了三倍之多,而那时全国职工家庭每人每年平均消费额才不到189.5元。
张兆燕:因为当时我们真是就按供给制,每个月还给我们生活补贴,每月给我们津贴,发若干钱,那就相当我印象可能就是现在将近几百块钱。
解说:对于这种一步登天的生活转变,大多数贫苦出身的青年学子们感到的是国家对即将出国留学的这个群体的特殊照顾,很多人回忆起最初在留苏预备部里的生活,脸上还会绽放出幸福的微笑,可是,优厚的生活待遇并没有让学生们有丝毫懈怠,他们时时都在惦记着自己身上那份沉甸甸的担子,几个月后,出国前的过三关考核骤然转化成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也让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将梦想戛然止步在这里。
《凤凰大视野》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陈晓楠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20:02-20:35
重播时间:周二至周六09:00-09:35
声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24081
1邓小平感叹:华国锋这人选对了 -
256198
2凤凰卫视记者常洛闻带您走进真实的朝鲜 -
67317
3江青与邓小平两败俱伤 毛最终选华国锋 -
47097
4凤凰卫视记者常洛闻带您走进真实的朝鲜 -
41031
5中纪委加强反腐 或选某“大老虎”作突 -
35447
6红墙摄影师:毛泽东的哪些照片曾经不能 -
33436
7阮次山:习近平讲话微妙 连战心中打鼓 -
31006
8评:日本拥核 美日拖垮中国最后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