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嘲讽国人放纵卑劣 陈天华愤写《绝命辞》自杀
家境贫寒使个性悲观 革命失败准备就义
解说:1875年3月6日,陈天华生于湖南省新化县一个贫寒的家庭,父亲是个落第秀才,教书糊口,母亲早逝,哥哥残疾,陈天华自幼聪颖,五岁随父读书,9岁熟读《左传》,乡间称之为神童,为了生活他小小年纪就不得不在乡间提篮叫卖、帮人放牛,21岁时,经人资助陈天华进入资江书院就读,开始了两年正规系统的书院学习。
周勇:陈天华到县城读书以后,回来以后他的被子是没有带过来的,他家里就只有一床被子,所以他得跟别人去搭铺,别人有的成家以后他就换一个人,跟另外一个人搭铺,所以他这个家境比较贫寒,对他可能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导致他的这种个性里面可能那种稍微有一点点那种悲观的因素在里面。
解说:在日本留学的一时间里,陈天华积极策动反清革命,1904年2月的一天,陈天华突然放下在日本的学业返回长沙。
陈宇翔:其实他精神的亢奋点依然在革命上,在反清这个事业上,在反清事业上,所以他在日本据说去了一年的时间,他依然不会说一句日本话。
解说:在长沙他同黄兴、宋教仁等人创立了华兴会,革命党人原定于这年旧历10月10日在长沙、岳阳、衡阳、邵阳、常德同时起义,但是由于走漏了风声,没等发动起义就遭到镇压,黄兴等人只好避居日本,面对搜捕,陈天华却坚决不离开,并且说起义失败,就要亡国灭种,我还有什么脸面再活着。
周勇:湖南人是不怕死的,愿意为了天下苍生,愿意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他们愿意献身。
陈天华结识梁启超 一度转向立宪救国
解说:在友人的再三劝告下,陈天华终于改变决定再次去到日本,在那里同宋教仁等人一起创办了《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继续宣传革命思想。西方学说冲击着陈天华的思想,但是一路挫败,也使得他怀疑这在中国能否实现?由于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日夜忧心,陈天华情绪悲观、神色憔悴,每与友人提及天下大事都未语流先流,有时几乎整天泪眼不干。
1905年1月,日本《万朝报》刊登了一篇文章,预言中国即将被瓜分,这在中国留日学生中引起了骚动,当时正值日俄战争,这场争抢在华势力范围的厮杀就在中国东北境内进行,清政府没有能力约束交战双方,只好宣布局外中立。在这种情况下,陈天华出人意料的撰写了《要求救亡意见书》,要求满清政府实施宪政,救亡图存,他还预备拼将一死去北京上书,他的这一举动引起了轩然大波。
郑焱:对于革命者比如说革命党人来讲,现任是副作用了,你原来写的《猛回头》、《警世钟》都成为革命的圣经的,你都去下跪去,这个显然这个对于清政府太有利了,对于革命太负面了。
解说:陈天华的这一举动是在结认梁启超之后,年初陈天华去横滨拜见了梁启超,这个过去被他斥之为最轻、最贱的改良派领袖,为此,黄兴、宋教仁则为他改变了革命宗旨,坚决反对他北上请愿。但是他们之间的特别谈判雄辩良久而没有结果,因为受到日本警署传唤,在内外压力下,陈天华放弃的上书请愿的念头。
周勇:陈天华曾经被认为是一个误入歧途的同志,或者说是一个迷失的同志,但是我们不妨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也许也是一种探索。因为就当时来看,对于中国的救亡的道路到底是怎么样的,谁也说不清楚,因为辛亥革命最后也失败了,所以我觉得陈天华有这种立宪的主张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探索,因为中国近代、现代史它就是一部探索史。
解说:陈天华在1905年初的思想波动与大环境的改变有关,日俄战争爆发后,实行立宪的日本最终战胜了实行专制的俄国,极大地刺激了1904至1905年间,中国立宪思潮的兴起,清政府也不得不摆出了维新立宪的姿态,一些有革命倾向的青年也开始转向立宪救国。
陈天华会见孙中山 力主华兴会加入同盟会
陈晓楠:在陈天华看起来,革命不会很快发生,远水救不了近火,国家危亡在即,只能以请愿的形式阻止清政府卖国,然而陈天华毕竟不同于改良派,他对清政府能否改弦更张也并不抱太多的幻想,他仍然苦闷彷徨,甚至产生了宁愿死也不愿意目睹中国亡国的悲观想法。他对友人说,“吾实不愿久逗,此人间世也”,然而这时候他遇到的一个人,如同是在慢慢黑夜当中遇见了光明。1905年7月孙中山来到日本东京,7月28日,孙中山在和宋教仁、陈天华等人会面时,提出了联合革命力量建立全国性革命团体的主张。
周勇:陈天华在和孙中山见面以后应该说他是非常高兴的,甚至可以说他是看到了希望。
解说:孙中山曾把他接见湖南人士的谈话标题为《与陈天华等的谈话》,可以看出孙中山是何等的器重陈天华。陈天华往日绝望的心情为之一振,他怀着极大的热情积极响应,在讨论华兴会是否加入孙中山所倡议的联合团体的问题时,黄兴主张形式上加入,精神上仍保留华兴会,还有人主张不加入,而陈天华力主联合,他的态度无疑起了很大的作用,最终陈天华的主张得以实现。
郑焱:孙中山的那种暴力革命,孙中山的那种共和民主显然比梁启超的这种一点一滴地改良,更能够打动陈天华。
解说:8月13日,留日学界召开欢迎孙中山大会,陈天华撰文盛赞孙中山是中国四万万人之代表,是中国英雄中之英雄。在同盟会筹备会上,孙中山草拟了一份盟书,大家公推黄兴与陈天华二人审定,确定了盟书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众人签署完盟书后,忽然,房屋后面的木板倒塌,孙中山立即说这是颠覆满清的预兆,这让陈天华激动不已,这一时期陈天华意气风发,与数月前整天泪痕不干的情形相比判若两人。
陈天华对革命失望 萌生赴死之心
郑焱:陈天华的文笔很好啊,那么说明陈天华的思想其实是有个非常复杂的演变过程的,应该说陈天华在出事之前,他已经逐渐的倾向民主共和。
解说:在其小说《狮子吼》中,陈天华通过一个梦描绘了他心中的共和理想国。此时陈天华满怀理想,然而1905年,在清政府残酷镇压下,中国革命却处于蛰伏阶段,这一时期,同盟会内部又存在分化,出现不同主张,这让陈天华倍感失望。11月,在留学生反对取缔规则事件上,同盟会的中坚分子分为两派互不相让,面对同盟会的纷争,留学生的对立,陈天华感到革命无望,痛苦不已。
郑焱:因为中国的很多知识分子往往很敏感,或者说很脆弱,因为他没有自己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孙中山百折不挠,黄兴百折不挠,这些都是特定的领袖气质的人,陈天华其实从他的气质性格上来讲,我认为他一直是有忧郁症的,他形成了这样一种性格特点。我觉得在他的内心应该是觉得活的很累,一个是个人的经历,一个是整个的国家,他始终处于一种绝望之中。
解说:陈天华反对空谈救国,认为“在亡国灭种的关头以死来打救同胞水火,这方算是大英雄、大豪杰”。在他的著作中,表示自己赴死决心的有十余次,鼓吹他人舍死救国的也有三十余处之多。他在《绝命辞》中说,“鄙人志行薄弱,不能大有所为,将来自处惟有两途,其一则作书报以警世,其二则遇有可死之机会,则死之”。
郑焱:而当时无论是改良、革命,似乎都看不到马上成功的希望,再加上留学生,中国的一批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的一批希望,都还有这样的行为表现,归根到底绝望,于是他就投海。
陈宇翔:如果一个革命者总是没有大的胜利,连小的胜利都不能肯定自己,你想他会不会失望,甚至会不会绝望啊?
解说:曾有人劝陈天华早日成家,他表示“匈奴未灭,何以为家”?他并不想要寻常的嫁娶,而是期望遇到女中豪杰,但是他没有能够等到。12月7日,陈天华为过世的父亲写了《先考宝卿军府事略》,记述穷困的父亲曾慷慨捐出半年薪金帮助邻居避免卖妻偿债的故事。他留言给好友,将这篇文字收入其文集并放在第一篇。陈天华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三代独子,他唯一的大哥又因残疾没有后代,他一旦身死便意味着陈家这一支血脉的中断,他想以文章传世的办法弥补自己对父亲的愧疚。
12月8日一早,陈天华从容出门,面朝大海结束了他的生命。1905年,这一年,他不到31岁。
陈晓楠:陈天华蹈海之后,不少留学生愤而回国组织革命,这其中就有秋瑾,还有当时沉默之后弃医从文的鲁迅。1906年5月23日,为陈天华举行公葬,送葬的队伍万余人绵延十里,岳麓山上缟素一片。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评论,这是湖南惊天动地可纪的一桩事,十二年之后,周恩来东渡日本之前写下了“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以此来缅怀陈天华。如今陈天华的老房子已经淹没在水下,见不到当年的模样了,资江岸边矗立着陈天华纪念碑,到了雨季,江水上涨它也会淹没不见。
1
2
|
相关新闻: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24081
1邓小平感叹:华国锋这人选对了 -
256198
2凤凰卫视记者常洛闻带您走进真实的朝鲜 -
67317
3江青与邓小平两败俱伤 毛最终选华国锋 -
47097
4凤凰卫视记者常洛闻带您走进真实的朝鲜 -
41031
5中纪委加强反腐 或选某“大老虎”作突 -
35447
6红墙摄影师:毛泽东的哪些照片曾经不能 -
33436
7阮次山:习近平讲话微妙 连战心中打鼓 -
31006
8评:日本拥核 美日拖垮中国最后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