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百年语文:别无选择的笼中之鸟

2012年02月24日 12:12
来源:凤凰网专稿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温立三:它这套课本选入了不少诗歌,诗歌作品,这以前都是比较少的,所以就是林纾的他这套东西,应该说它的选目,基本上奠定了我们后来包括到现在为止,中学语文课本里面的文言文的选目,我们现在基本上还没有超过它。

王湜华:那样文言文确实有文言文的好处,它比较简练,字数很少,表达的思想反而更精确,白话有时候啰哩啰嗦一大堆,没说清楚太多的事儿。

画中音: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

解说:1919年,鲁迅胡适等人创作了一批优秀的白话文章,在一些新派老师的课堂上,经史子集的课文减少了,白话文作品日益增多,在新思潮猛烈的冲击下,文言文逐步退出了语文教科书的舞台。

王湜华:那这个这么大力地提倡,毕竟作用还是影响还是很大的,确实是1919年以后就是,新闻等等各方面都是白话文,包括编历史、地理教科书,那也都是用白话文写的,不可能再用文言文。

徐中玉(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白话文还是越来越重视,先在课堂上面还有老的东西,后来就不大有了,像我们读大学以后,那很多人都是从美国回来的,虽然他不是教授,但是他的思想,像民主自由这些种东西西方来得多,他们根据那个道理来讲,那应该说在当时是一种进步。

温立三:我觉得当时还是新思想占了主流,整个这个时代的他们那个,那个传统的落后的那些东西,还是纷纷地在后撤,纷纷地后退。这一点总体来说是比较顺利的。

解说:1920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通令中小学教材陆续使用白话课本,商务印书馆紧跟潮流,马上推出了中等学校用《白话文范》四册,紧接着中华书局也出版了白话文选《国语文类选》。自此之后,白话文终于堂堂正正地进入了语文课本。

温立三:白话文它进入课本,当时是配合新文化运动,这个新文化运动它就是要像某些人说的,降低这个学习汉字的门坎,这个让更多的底层的人能够会识字,会阅读,它主要还是配合这个新文化运动,这个汉字的大众化,语文的大众化。

黄玉峰:因为如果整个老百姓都不识字的话,识字人少的话,中国要改革是很难的,国民性要改变是很难的,所以他们由这个观点引出越来越偏激,越来越偏激,甚至觉得汉字要废除,要罗马化。

解说:在新思想风起云涌的民国期间,语文自身也发生着剧烈的变革,注音字幕的诞生,新式标点的运用以及标准国语的普及和简化字的推行,都在这一时期相继开展,各大出版社也紧跟潮流,纷纷在语文课本中体现着最新的变革成果。

李勇:这个东西就是编教材的他一定会心里有那根线,就是你传达的那个价值观,跟整个社会大多数人所公认的价值观,所遵循的价值观你试试上不敢冲突的,你一冲突的话,你这个书肯定卖不出去,没人买你的。

温立三:可以说它那个时候真正是教材多样化,它就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编制模式的教材,它可以允许你同时存在,它甚至可以让你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解说:上海市福州路,上世纪30年代,这里曾是一条书店街,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开明书店等众多知名的出版机构鳞次栉比,这里当年既是文化的汇合地,又是政治、经济交锋的战场,而这一切,都曾汇聚于那本小小的语文教科书上。

陈晓楠:从晚清到民国的几十年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各个领域交锋最为激烈的一个阶段。而语文在其间的成长轨迹则颇耐人寻味。语文教科书既是各种力量交锋的阵地,又是各种复杂价值观的融合呈现,而也正是这种特质,造就了语文教材的多舛的命运。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和我们自身一样,语文别无选择。

[责任编辑:孔庆瑞] 标签:语文 笼中之鸟 他是谁他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