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百年语文:别无选择的笼中之鸟

2012年02月24日 12:12
来源:凤凰网专稿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张人凤:就是出版一些适合于革命形势的一些书,大革命时期写真画,照片集就是,商务出了,革命领袖人物的相片,包括黎元洪,包括黄兴这些革命军人的相,商务都要出,那么,马上就是最新教科书这里面必须要修改,民国教育部蔡元培第一任部长就说原来有什么中军,有什么东西,这些东西都不能用,实际上原来那个老的课本是应该要改编,那么商务印书馆马上就在1912年的下半年,新的学期就推出一整套的共和国教科书。

解说:凭借着丰厚的实力,商务印书馆夺回了教科书市场的半壁江山,但自此之后,教科书市场再不是商务印书馆一家独大,而形成了各大出版社群雄并举的局面,相互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欧阳文彬:当时大书店啊,都出教科书,教科书的销量大,这个利润高,要是没有教科书的话,一个书店很难养活自己。

王湜华:因为那时候印刷出版书印几百册就是不错了,所以老是听说又再版了又再版了,一印就几百册,完了一销销完了就赶紧再版一次,再版一次。而教科书不得了了,那几千书甚至一印就上万,说一下子就这个钱就赚回来了。

李勇:因为它是一个完全放开的一个市场,它出那个国文教材实际上也太多了出版社,我们现在知道的有名的像商务印书馆,就是印教材起家的从清末,中华书局也印过,百姓书局也印过,还有专门有的像儿童书局啊,就类似现在的教育出版社之类的太多了。所以呢,这也就造成了,一个从商业的模式来说,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各个出版社都在出。

解说:为了抢占教科书市场,各大出版社各显其能,利用发行、价格等手段,相互竞争,甚至在国文课本上刊登广告,宣传自己的教科书。

王湜华:商务、中华,包括开明都在各地有分店的,武汉分店什么北京分店到处,广州分店,就是把教科书运到各地去销,一旦教科书信誉高,被各地很多学校都采纳的话,这基本牢靠了。

李勇:在这样的竞争的形态里面呢,它就有一些课本它是脱颖而出的,这是有一个好处,就是说也许你可以说它缺点是,没有太强的国家统一标准,但是它一个好处就是因为它可能会良莠不齐,参差不齐,但是它因为竞争,那么有些好的东西它就会出来。

画中音:一箩麦,两箩麦,三箩麦,大家来拍卖。噼噼啪,噼噼啪,小麦新,做面粉。

解说:除了营销上的手段,一本教科书要想占有市场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课本的质量。为了提高课本质量,各大出版社都会以重金邀请当时的专家学者担任教科书的编辑,一些优秀的语文教科书也因此产生。

李勇:大家编书的话,也就是会请好的专家来,那真的是大家在编书,我看那时候编书的,参加编书的有哪些人,我们知道沈从文编过,杨震生编过,黎锦熙还编过是吧?叶圣陶就更不用说了,还有这个周作人等等,等等。就是因为它处于竞争,大家都在得找好的编和校订的人,这样的话就是一些好的东西就出来了。

解说:民国时期的学校,有自行选择教科书的权力,这也让出版社更多的考虑各地学校和孩子的需求,不断精益求精的推出真正适合孩子的课本。

李勇:所谓市场就是把选择权交给学校,交给家长,交给孩子,你编得入情入理,我编得更加妙趣横生,要更符合小孩的心理特点,这个确实非常棒,你要编不好,你可能就倒闭了。

解说:1933年,具有官方背景的正中书局开始以行政力量进入教科书市场,但面对众多实力强劲的出版社,正中书局并未占到多大便宜,学校自主的选择权加上平等的市场竞争,让语文类教科书真正实现了百花齐放。

陈晓楠:然而就在语文教材呈现百花齐放的同时,不成熟的市场机制所带来的弊端,也随之凸显。一些今天看起来堪称经典的教材,在当年大多寿命不长,其原因就在于为了应付市场惨烈的竞争,出版机构加快了教科书的更新换代,很多教科书刚刚出版三五年,就被挤出了市场。这也使得阶段教育难以得到延续,教育的效果当然也大打折扣。而与此同时,语文教材的功利价值,则被无限地放大,部分出版机构甚至把它变成了牟利的工具,这严重伤害了语文的良性成长。

陈晓楠:清末民初之际,西学东渐的力度剧增,一些外来的新词也汹涌而来,不但在新式学堂的教科书里大量地应用,就连清末科举策论的卷子里,也都充满了像起点、压力、政策、权利等等,这些外来的词。对于这种现象,梁启超甚为欢迎,而且在他的文章当中也是广为应用。但也有一些保守派很是反感,像张百熙、张之洞就在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里专列了戒袭用外国无谓名词以存国文端士风一条,但时代的大潮是挡不住的,仅仅几十年间,沿袭了数千年的汉语,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解说:在清末使用最为广泛的《最新国文》教科书中,已经有许多有关科技、自然和国外名人轶事的课文,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张元济、高梦旦等一批最早的教科书编辑者,在语文中为闭塞的中国孩子打开了一扇窗户。此后,这类文章成了语文类教科书的必选内容。

张人凤:当时最新的一些知识,比如火车、比如电报,这些东西也做点介绍,也有课本里面,有一课蛮好的,它讲一个钟,就普通的时钟,这个钟,它说是一个小的一个机器,它说英国人发明这个钟,而且英国人非常守时刻,不论是在外办公,或者在家里做事,很守时刻,而我们中国人不守时刻,所以很多大的事情到家里的小的事情,往往误了很多事,浪费了很多时间,这两相比较,我们就觉得人家这个好习惯,我们应该学习。它就是一方面,吸收这个国外的好东西,一方面继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黄玉峰:我们一开放以后,和外面一有联系以后,那这个情况就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了,很多新的东西不断地进来,新的思想进来,新的思想通过某个人带进来,通过某些人翻译的东西带进来,那么各种各样的理念就形成了,对立啊,融合啊,这样的一种态势。

解说:1919年,从美国回来的胡适,率先举起了白话文运动的大旗,向传承了数千年的汉语言体系发起进攻。一时间,热闹异常,新旧两派文人展开了激烈的论争。

王湜华:白话文胡适提倡的,他的提倡也有一点过激的地方,比如说他自己的日记,鲁迅就叫鲁迅日记,谁谁日记谁谁日记就完了嘛,他非要加个的叫胡适的日记,你这个的字不加也是有的意思,这也是个矫枉过正的一个例子吧。

黄玉峰:他们对白话文的这种做法,其实对中国文化的那种不利的影响还是有的,当时有很多,像另外一方面学衡派的人,包括像这个梅光迪,这个钱穆,这个大学问家好多好多大学问家,他们认为,他们有一批人就认为,可以读读白话文,可以写写白话文,但是把文言文不能丢掉。

温立三:比如说当时这个林纾,就是当时一个很有名的翻译家,还有这个现代文学里面的什么甲寅派,这些这帮人里面,他们大都是主张要维护这个文言文。

解说:1909年,商务印书馆曾经延请林纾编辑了一本《中学国文读本》,这本选文精道的教科书,在当时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依然有着不错的市场。

[责任编辑:孔庆瑞] 标签:语文 笼中之鸟 他是谁他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