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白先勇欲借青春版《牡丹亭》使传统文化“还魂”

2012年02月07日 15:34
来源:凤凰网专稿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白先勇:一叩头表示说,那个老师说我接受这个入门弟子,那就是门槛,一拜下去就跨过门槛了,进得那个老师家里面去了,入室弟子进到老师家里,老师把他当做自己人一样,不一样的,两个老师跟我说我们好多年没这一套了,他们说,挺封建的,我说就是要恢复封建古礼。

解说:从2003年春节过后到2004年4月,打磨了一年多,青春版《牡丹亭》终于面世,从此便一发不可收,巡演的脚步遍及两岸四地的许多城市,乃至新加坡、旧金山、洛杉矶、伦敦、雅典等地。

一位台湾观众对白先勇先生说,看过青春版《牡丹亭》之后,她觉得做为一个中国人很骄傲,美国戏剧评论家将青春版《牡丹亭》的赴美演出和1930年梅兰芳美国巡演的盛况相提并论。两位北京的老先生告诉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把他们心目中的《牡丹亭》演出来了,不过白先生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北京大学的演出。

白先勇:三进北大,2005年、2006年、2009年,在北大那个百年讲堂演了三轮。

解说:2005年第一次去北京大学演出,北大的一位老师警告白先勇,如果戏不够好,学生看不上眼,会走人的,白先勇肯定地回答不会的,结果真的一个都没走。

白先勇:2009年,我真的感动,那时候是12月底,二十几号,那几天北京特别冷,零下9度,演完了11点钟了,那些年轻人,那些学生不走啊,还要排长龙等着我,很感动的那些年轻人告诉我说,白老师谢谢您把那么美的东西带给我们。

解说:青年学子对青春版《牡丹亭》的趋之若鹜,这正是白先勇最想看到的画面。

白先勇:希望我们的现代的华人世界那些年轻人,来回归到我们自己的文化,亲近我们自己的文化,来欣赏我们自己的文化的美。

解说:从策划筹备青春版《牡丹亭》开始,白先勇就把青年,尤其是大学生设定为主要的观众群在他看来,像昆曲这样的高雅艺术,如果没有青年观众,尤其是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其前途是堪忧的,大学生是未来的社会栋梁,他们重视昆曲,就意味着未来社会会重视昆曲,白先生曾经戏言,说不定将来的文化部长就看过我的昆曲。

无论上座率,还是观众总人数,青春版《牡丹亭》都可以说是一个当代的奇迹,不过稍加留意,不难发现每次谢幕时,最热烈的掌声都是给白先勇先生的,这难免让人揣测,有些观众不是冲着昆曲来的,而是冲着白先勇本人甚至他的名头来的。

白先勇:开始的时候,也许第一天白先勇做的,好奇看看,你要他们现在大学生在里边坐9个小时,为了白先勇坐在里头,不可能,不可能。我们在兰州大学演,厦门大学演,根本南辕北撤,完全不同的文化生态,一样的反应,那就是说可能现代的年轻人,现代的大学生内心中心底的,也有一种对文化,我们作为中国人文化认同的渴望。

解说:青春版《牡丹亭》先后在内地29所高校巡回演出,从他们身上白先勇收获了最大的满足感。

白先勇:他们来看那个看青春版《牡丹亭》,好像是参加一种文化仪式似的,我觉得他们脸上都发光的,那一刻,我跟他们是共享的。

解说:对于青春版《牡丹亭》而言,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是一个圆满的句号,白先勇终没有负昆曲,观众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周瑛琦:从2004年首演至今,青春版《牡丹亭》已经演足了两百场,这两百场中90%都是满场,而且演出场地从来都是1000座以上的大场地,这次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是在歌剧厅进行的,2000多个座位,3天的票早在剧团抵达北京之前就已经销售一空。

白先生做青春版《牡丹亭》不仅仅是希望在舞台上复兴昆曲艺术,他还希望昆曲之美能够融入到现代生活,正如他所说的,在快速与焦虑充斥的今天,不妨偶尔放慢节奏,拿出一些些闲情逸致去享受生活本该就有的细腻、婉约、唯美的仪式感,而现在青春版《牡丹亭》要告一段落了,白先勇先生也将回到“隐谷”去完成父亲白禧的传记,那是他另一个关乎根的美丽梦想。

[责任编辑:郭文海] 标签:牡丹亭 白先勇 昆曲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