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镜头下的传说

2011年11月11日 11:28
来源:凤凰网专稿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凤凰摄制组的合作者,坚信这一手法能出奇制胜。8月22日上午,39度的高温下,我们顶着烈日上了蛇山,主要拍当年的真实战场和炮台旧址。第二天,预约的部队军官和战士来了,配合新军扮演的服装、长辫、枪炮、燃品等道具和灯光设施一应到齐。不一会,山上山下,烽烟四起,杀声震天,入夜,忘我的将士们,还在导演的指挥下,轮番走向炮台,入神地配合着德基、俊文、家强、宝德几位摄像高手的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直到夜深。之后数日的马厩篝火、江边接头、租界串联、汉水谋划,还有南湖炮队向中和门的通宵攻城,楚善里14号的试制炸弹,花园洋房的酒宴、小朝街的追捕、民居的燃烧、百姓的呼应,不一而足。我们边拍摄边研讨,边推进边限定,通过样片观察,感觉到这一手法,解决了我们过去做同类片的许多难题,真的是耳目一新。

我们发现,合作者提及的“情景再现”,不过是情景模拟。模拟的过程,没有清晰的主角,没有整体的强调,只是对某一点位上相对真实信息的有效托举。第3集《双十举义》,表现百年前的双十夜最激动人心的一刻。晚8时,熊秉坤当值。巡查途中,见维护皇权的排长陶启胜与正待起义的战士金兆龙扭打,共进会成员程定国一枪出手,无法挽回,熊秉坤便顺势吹哨鸣枪,引来枪声大作,各方呼应,终至首次公开亮相的9角18星旗,在中和门城楼上的夜空中威武飘扬。我们首要托举的,是这面意味深长的旗帜,它的原件,是辛亥志士刘公当年5月,请学生设计并制作的真实存在。这是历史的见证。模拟过程中,演员的面部全是虚焦,扭打的镜头,显现为灯光下的墙面剪影。一夜的枪林弹雨之后,10月11日上午,风流云散,龙旗易帜,党人李次生把两面9角18星旗插向湖北咨议局的大门两翼,12位兴奋的士兵一字排开合影留恋——这一段落,我们撇开了孙中山铜像和鄂军都督府的字样,让12位着装战士从镜头深处向前一跃,传神地叠化出真实照片。  

表面上看,纪录片的情景模拟很像影视剧的表演,但深入探究,两者之间却存在着天壤之别。影视剧是虚构的情节性故事,通过从头到尾的典型化表演,实现艺术再现。纪录片非得真有其事,在历史遗存的基础上,借助一小段一小段的对位性模拟,为受众提供最接近事实的联想空间。影视剧虚构后,演员完全遵循导演文本一五一十地扮装到位,从而实现作者的某一愿望,纪录片必须依凭采访、查阅、认证一类过程取得可靠材料,然后按照自己的意愿编辑这些材料,材料不足,才导之演之,以虚辅实,其表演结果,可以没有艺术性,但务须与原事实扣合。

纪录片不是新闻,而情景模拟却是地地道道的新闻性模拟。新闻的观察点在于平面时空,是当日当时见闻到了什么特异而值得传播的事,传播者尽快截取某个有代表意义的段落传扬开去。受现场局限,电视新闻镜头可能摇晃,画面难免限幅,构图也许失衡,但绝不能摆拍,更不能搬演,充其量,倒金字塔式的新闻结果之后,再补充点背景性材料。纪录片追求结果的真实可信。它纪录多层面的复合时空,这是为主题所需的剪辑时空。多层面的客观时间,过去了就过去了,多层面的客观空间,大部分也变了样,至于事件中人,更是不言而喻。怎么办?前些年,国内纪录片领域盛行单机跟拍,几年甚至10几年熬出一个片子,今天看来,既奢侈又盲从。由于跟不上时代节拍,连同纪录片摄制者在内,几乎被商业化操作的电视台边缘化。纪录片是现实生活的一员,必须快节奏地借题表达时代精神和需求。武昌首义相去百年,不可能有多少绝对真实的东西留下来。要有,也只是经过所谓严格考订后的一丁点单侧面的文物、遗址和生命传人,这就注定了我们像捕捉新闻现象一样,模拟出当日当时的多层面场景。

实际上,情景模拟,从纪录片的诞生之日起,就已成为结构全片的领唱。早期的情景模拟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本人摆拍,一是假定性摆拍。业内公认的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他的不朽开篇《北方的纳努克》,讲的是爱斯基摩人与艰险环境奋力搏斗的生存故事,其最感人的段落,正是来自这两种手法的交织。纳努克的冰屋纯粹是为了拍片才搭建的。冰屋通常大约12英尺宽,机位施展不开,弗拉哈迪便要求扩建到25英尺,又因光线太暗,无法开机,纳努克干脆削去了屋顶,这样我们才看清了纳努克的室内环境和一家老幼的起居。这哪里是真正的室内呢?烧烤、躺卧、起坐,分明是冰砖围墙内刺骨寒风里的本人摆拍,因为弗拉哈迪要记录的,正是他们今天的生活,不摆拍,就一无所获。捕海象的场景是另一种摆拍。由于天气、人众、美景很难集会,摄制者便与纳努克商定,等到好天气,选定一个画面好看的海湾,多邀来几位朋友,放下手上的猎枪,改用父辈们的鱼叉,展示过去的场景。那一刻终于来到了。天和日丽,海象悠然自得地上岸休息,弗拉哈迪一声令下,众人持鱼叉绳索从镜头左侧向海边飞奔而去,2吨多重的海象被叉住、套住。海象拼尽全力向深海奔逃,众好汉忽进忽退、忽左忽右齐心协力地往岸上拖,摄影师一气呵成,完成了举世称颂的经典长镜头。显然,这是最有代表意义的假定性摆拍,他们展示的是上代人捕捉海象,模拟的是父辈英姿,没有故事情节,却有新闻意味。

时代不断往前,手法也在跟进。电视属于视听范畴,能看能听,好看好听,新鲜看新鲜听,与针对意义的贴切看、贴切听相辅相成。一部上乘佳作,光靠新闻性画面铺底、摆拍性画面增补,仍然显得单一。我们决计调用时下一切可用因素,让纪录片《首义》不仅有当事人摆拍和假定性摆拍,还要有诸多形式的情景模拟。从第1集到第5集,3D制成的清末武汉三镇动效不下10景,尤其武昌城,早中晚,阴晴雨,东西南北中各角度要有尽有。举义那天,枪声四起,火光遍布,士兵激战,炮弹横飞,慌不择路的瑞澂,万马奔腾般的工程营、炮8标、辎重队,组成了一卷又一卷惊天地、泣鬼神的立体战争图。这是纪录片领域前所未有的壮伟场景。曾经威风一方的大衙门,在弥漫的硝烟里,迅疾叠化为旧照留存的废墟。那年月,秀才参军是一种时尚。学生兵习文习武还有励志歌不断。编导请辛亥歌曲专家陈一萍老师整理出6首当年的歌,教室里,操场上,只要集会,处处是无伴奏的唱,陈旧的黑白照活了,静静的当年校舍,立即呈现昔日的生机。最值得一提的还有解说。传统喉舌部门居高临下口吻的解说词消逝一空。只见看似随心所欲的陈晓楠端坐台前,两只慧眼眨巴眨巴地闪着,一张巧嘴轻轻淡淡地说着,没有咬牙切齿,没有字正腔圆,一切尽在行云流水中,把栏目化的主持与纪录片叙事紧紧勾连,每次出场,全是绘声绘色的诱惑。更有幕后海台的精彩旁白。多少年专题片拿腔拿调的配音层出不穷,每遇厚重的历史大片,几乎是庄严肃穆中,紧箍咒似的滔滔不绝,而《首义》的配音,当年景,当日情,都被他站在今天的阳光下,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地述说得活灵活现。显也好,隐也罢,两位讲述者的文学性模拟,为陈旧的题材,平添异彩无数。

3.预留多元的解读空间

双十期间,凤凰台和武汉台相继热播《首义》。同行说,你们的片子,与传统专题大不

一样,地面景、航拍景,都像当年景,真实的、表演的,如同眼前事,我说,还有话语方面,为受众留下了大量空间。

[责任编辑:王腾] 标签:镜头 袁世凯 武昌首义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