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电子媒体的全球化、本土化和凤凰卫视的新文化

2004年09月05日 16:05
来源:凤凰卫视

以下为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太平绅士2004年9月5日在中外台长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躲不掉的全球化

经济的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虽然对这个大趋势将把人类带向何方人们还有着不同看法,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就是国家经济的兴旺与企业经营的成败,都取决于你是不是能够融入世界潮流。媒体恐怕也不能例外。

的确,全球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直接的变化。传媒利用信息技术把世界各个角落发生的事情迅速传播开来。人们象和家人接触般地拥抱大众媒介提供的遥远世界发生的一举一动。

一个国家的传媒能力,是这个国家能否进入世界强大国家行列的标志之一,无论书籍、报纸、杂志,还是广播、电视、电影,这些都远不止是消遣的工具,它们是一个民族参与世界思想交流的必经之路。

传媒全球化的前景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金斯基的话咄咄逼人“如果说美国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全球化的社会,是因为它是第一个传播发达的社会……美国的强大基础在于它对世界传播的支配,85%的文字和影像来自美国。”

事实似乎也是如此,英语媒体在全球传播体系中不可否认地占有强势地位,它们一方面在日常报导中对受众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在重大事件的规模化报导,对人们认识、评价外部世界的态度发挥着导向性的影响。而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华人的话语权和其它第三世界国家的话语权几乎被淹没了。

那么,细细琢磨布热金斯基那番话的潜台词不免让人心惊:难道说,经济的全球化、媒体的全球化,最后都等于美国化?我一直认为,对全球化的理解是“双向”的,大众传媒对全球化社会起着促进作用的同时,全球化也反过来冲击媒体独立公正的视角和内容。比如随着中国大陆对外商投资不断开放,包括媒体产业在内各行业的所有权与控制权也越来越趋于连锁的形式。大众传媒在随着全球化趋势不断更新的同时,如何保持冷静公正的观点,对当今的社会至关重要。

我们在当今这个历史的潮流中可以做的,就是在更好地理解全球化的基础上,寻求和平发展,与各国建立平等互补的关系。

对于电视媒体与全球化的关系,究竟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这在中国近代史上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如果说经济全球化比如世界银行、跨国公司、信息技术等给中国人的生活带来了建设性的改观,那么当我们面对文化的全球化时,却不能不保持一点审慎的态度。因为经济是硬的,它的繁荣与发展在人类历史上有阶段性。而文化是软的,其影响所及,可以在一个民族的精神里绵延几千年。现在的文化全球化不是对等的全球化,而是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倾泻的趋势,这是比较令人忧虑的。文化是不是也会“达尔文化”?一时难以定论。

·急待输血的本土文化

卫星电视有着广阔的覆盖率,随着科技的提高,卫星覆盖范围越来越大,图像越来越清晰,成本越来越低,这就注定了它天生具有庞大的观众潜力,也因此命中注定,它对受众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起着强有力的冲击作用。这冲击体存在于很多方面,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很大程度上控制和限制了各国人民的“知”的权利。没人能否认现在国际社会对中国,俄罗斯,美国,阿拉伯世界等国家的意见基本控制在CNN、BBC、美联社等美国大传媒手里。人们看到的新闻必须经过它们的事先拣选和评判。“美国学者福山预言了一个美国的意识形态征服全球的‘历史的终结’,而另一个美国学者亨廷顿想象了一个西方基督教文明与东方儒家文化的冲突,并最终战胜东方文明。”《泰晤士报》的主编威廉里斯莫格的评说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这种想象正在走向实施,他说:“国际市场的力量将使民族文化消失”。

历史的年轮显示,无论是十字军东征,殖民地的开发,还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实际上唱主角的都不是自由、民主和人权,而是许多优秀文化的消失,这永远的代价是人所共知的。

2004年3月美国《哈泼斯》杂志刊登了世界知名的加拿大藉专栏作家约翰索尔的文章《全球化已经死亡》,以“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国家主义和民族国家比全球化开始之前更为强大了”来证明其观点。文章从三个方面的事实,说明了全球化不能兑现其承诺:首先,全球化的支持者们都致力于发展“真正的竞争”,但事实上,他们追求的许多改变都削弱了竞争。其次,跨国公司缺乏民族国家的显著特征,没法作为新的实体取代民族国家的位置。最后,那些鼓吹全球化的人分辨不清伦理观和道义之间的差别。伦理是衡量公共利益的尺度,而道义是护卫宗教正义和社会正义的武器。然而,全球化一开始就把伦理推到一边,并主张一种不寻常的道义正义,这种正义包括最大限度的贸易、无限制的自我利益和只关心外债问题的政府。在作者看来,具有“技术至上”和“市场崇拜”情结的全球化已呈衰亡迹象,拉丁美洲现在已经不相信全球化了,非洲也不信了,马来西亚成为最著名的反全球化国家。作者他指出,一些人已经找出全球化的悖论:这种理论一方面宣扬普世的民主,一方面主张削弱民族国家的作用;可民主恰恰只有在一个国家之内才能得以实现;削弱了民族国家的力量,你就削弱了民主。新西兰的故事就具有启迪意义——1999年,在实行了15年的拥抱全球化的政策之后,选民们发现:国家的产业落到了外国人手中,经济下滑,生活水平停滞,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移民海外,而这一切并非不可避免的。于是选民们选择了改变,主张对经济有限干预的政府上台了。

我们且不对这位仁兄的观点说yes,或no,但至少,这个文化世界还是很难终结的。

在经济发展为主体的时代,文化的作用是什么?

1998年5月,一笔汽车交易令全球瞩目:美国汽车制造商克莱斯勒公司与梅塞德斯—奔驰的生产者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共同宣布了一份价值高达360亿美元的合并计划,该合作成立的前提基础是:克莱斯勒无法制造出质量超群令消费者满意的汽车,这是无论美国人愿不愿意都必须承认的现实,他们就是做不过德国人。紧接着,也就是1998年的7月,英国的骄傲——劳斯莱斯的生产线和生产权也卖给了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原因同样是英国已经没有能力继续生产这一款世界顶级的汽车了。如果把这仅仅看成是行业内再普通不过的市场运作,是经济问题,是不完整的,因为他忽略了市场经济背后文化所起的作用。——是什么让德国人的汽车质量始终居于世界第一?是德国的文化,是凝结在德国人血液中的那种严谨、认真、重视质量、强调最好的文化精神。德国人在遵守规矩方面的“古板”和“傻气”是举世闻名的,他们崇尚理性,规矩做人,重人格,讲信誉,因此,他们才能把技术做到最好。

文化的支撑作用,除了对经济,还体现在很多方面,譬如对政治,对军事。为什么不同国度的人在伊拉克战争,在俄罗斯变革、在两岸关系等等方面,会看到不一样的问题,得出不一样的结论?统统都是因为文化理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文化对世界的主导作用一天天走进我们的视线。

那么我们秉承的文化是什么样的?能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权威呢?

[责任编辑:袁鑫] 标签:新文化 媒体 凤凰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