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自2001年被联合国定为“国际志愿者年”之后,这十年里,我们见证了一个“公民社会”的成长。普通公民为了社会公共利益而自发所做的事情,我们将之称为“公民行动”。当我们站在2010年的岁末,回看凤凰卫视《冷暖人生》这样一档国际级的纪录节目时,我们发现在这一年里,有这样三位平凡的小人物,他们的这些不平凡的故事就正是对“公民行动”最好、最富有人性色彩的诠释。【详细】【网友评论】

田圻畅使近700家庭重聚 想创造两岸团圆的历史

16:31

田圻畅31岁才第一次见到身在台湾的父亲,饱尝亲人无法团圆之苦的他,在香港创办了一间事务所,为上千人找到了失散的亲人。[详细]

郭文香北戴河边开旅馆 20年救逾百跳海自杀者

16:50

郭文香是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草厂村的一个普通农民。自从在北戴河边开了一家旅馆以来,这20多年,她几乎没赚着钱,却从大海边救回了100多个“寻死的人”。 [详细]

王平安自办福利院:中国穷人我养一个少一个

17:29

为了感恩,王平安自办福利院,专门收留流浪的精神病人和孤寡老人。20多年来他无偿收养了上百名孤残人员,为63位老人养老送终。 [详细]

主持人介绍

陈晓楠

2000年底进入凤凰卫视。《冷暖人生》节目主持人。[详细]

《冷暖人生》节目介绍

“冷”是寒冷、饥饿和黑暗。“暖”是底层人物顽强的生命力与他们心中那一抹希望。社会边缘多故事,冷暖人生传递人间不同的温度,让观众感受人生热度。

陈晓楠这样说:

“有人问我,做这样的节目,心里会不会觉得难受,我觉得反而相反,我觉得越做我变得越快乐,因为我在他们身上看到力量,也从中获得一些力量。我觉得一定要在他们身上看到一些温暖的、光彩的东西。所以越做越觉得活着是件很美妙、很有魅力的事情。”

凤凰微博

《冷暖人生》节目一直以真实客观的态度记录着小人物们的生活,却在不经意间让我们看到了伟大的公民行动。

—— 凤凰微博

公民行动专题调查

1.您如何看待“公民行动”?
公民行动是每个人都可以而且应该去实践的
公民行动很伟大但很遥远,我做不到
不关心,自己过得开心就好
2.建立公民社会,每个公民最应具备何种意识?
有参与意识,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有监督意识,自觉监督公权力的运作
有责任意识,能以维护公共利益为重
有规则意识,用规则来协调矛盾冲突
正在加载中...
图片名称
  • 田圻畅不断奔走 为700个离散家庭完成心愿
  • 田圻畅从未见过父亲 在同学眼中成为异类
  • 田圻畅不断批判自己 内心却一直想找父亲
图片名称
  • 田圻畅第一次看到台湾纪录片 颠覆原来印象
  • 田圻畅与父亲团圆 亲情中始终埋着政治弦
  • 父亲留下两本书 田圻畅决定留港等待赴台
图片名称
  • 田圻畅31年后终见父亲 却感觉父子距离遥远
  • 台湾老兵归乡难 田圻畅充当信使传递亲情
  • 父亲对田圻畅戒备 父子之间埋下政治弦
图片名称
  • 田圻畅父亲台湾病逝 全家团聚愿望未能实现
  • 田圻畅设立小屋驿站 见证两岸家庭相聚
  • 两岸大三通全面启动 相望不相通终成历史
图片名称
  • 郭文香在北戴河开旅店 已救逾百跳海自杀者
  • 19岁女孩逃婚后欲跳海 郭文香助其退掉婚事
  • 普通农村妇女文香嫂被称为北戴河三宝之一
图片名称
  • 文香嫂开辟专门客房 用眼泪拥抱感化跳海者
  • 打工女孩遭老板强奸 文香嫂照顾令其不轻生
  • 15岁跳海者令文香嫂难忘 在网吧把钱打光
图片名称
  • 跳海者马林难忘当年恩情 把文香嫂当母亲
  • 农民王平安自办福利院 有人赞扬有人质疑
  • 创办福利院只为感恩 王平安:我有信仰
图片名称
  • 中国养老院数百万家 不收无户籍证明者
  • 王平安:中国穷人那么多 我养一个少一个
  • 王平安近乎坐吃山空 邻居村民帮忙做义工

图片名称

田圻畅安排了无数离散家庭的跨海重聚

田圻畅25年为700个分隔两岸的家庭实现跨海重聚

田圻畅,在自己的那间不足四十平米的小屋里见证着两岸七百多个家庭的聚散离合。田圻畅曾经为两岸亲人转递了信件八千多封,先后为七百多个家庭完成了在香港会面的期望。在海峡两岸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之下,这间小屋就好像是一所小小的驿站,上演了不同的悲喜故事。实际上,田圻畅自己就有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出生。父母结婚仅7天,作为国民党海军士官的父亲就随队去了台湾,从此杳无音信。一出生就没有见过父亲的田圻畅在“解放台湾”的呼声中长大,对父亲的感情是又爱又恨。[详细]

图片名称

博爱事务所就是这间不足40平米的小屋

田圻畅留港成立华人第一家两岸亲人会面事务所

1978年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对台政策发生了明显变化,开始鼓励大陆的居民寻找在台亲人。1978年底大陆官方电视台第一次播放了一部解释台湾风光的纪录片。这也让田圻畅第一次真切的看到了中国地图东南角上,那个父亲去了的台湾。这一消息,让田圻畅终于看到了能见到父亲的希望。1979年田圻畅来到香港,在相隔31年以后终于和父亲得以相见。父子相见,促膝长谈,百感交集。在见面的第二天,父亲提出希望他能够一同前往台湾生活,可是田圻畅却没有答应。他最终选择留在了香港,并且成立了华人圈中第一家联络海峡两岸亲人会见的事务所。他说,我是个伟大悲哀的个体户。 [详细]

图片名称

海峡两岸的“寻根热”难以抑制

冒险传递亲情 田圻畅行动引发在台老兵返乡浪潮

由于台湾当局对普通民众赴大陆探亲的严格控制,老兵们的冒险回乡之旅,常常危机重重。但即使如此,委托田圻畅转寄信件的人却越来越多。为了了却他们与亲人相见一面的心愿,田圻畅竭尽所能四处奔走,并将家中不足四十平米的小屋提供出来,为两岸亲人在港会亲提供方便。田圻畅安排两岸失散亲人重聚的消息一经台湾媒体播出,感动了无数在台老兵。对家的思念形成巨大的返乡浪潮。五年间,田圻畅先后为老兵转寄信件八千余封,为七百多个家庭完成了三十年后的异地重圆。 [详细]

两岸大三通全面启动 相望不相通终成历史

图片名称

如今一路走来,田圻畅当年所服务过的老兵百分之八十都已故去了,活着的也大都是八九十岁的高龄,而随着两岸融通和往来的加深,特别是2008年两岸之间的大三通全面启动,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六十年隔海相望不相通,也终成了历史。田圻畅在香港的那间小小的“驿站”那间小屋也彻底失去了往日的神奇作用,而他和他所服务过的那些老兵的故事,也伴随着两岸风云变幻的进程,成为了一张张发黄的信纸封存下的时代记忆。 [详细]

国民党老兵呼声促成蒋经国开放大陆探亲

去往台湾的国民党退伍老兵说,他们对国民党,从当初的坚决拥护、矢志追随,演变到后来的怨声载道、离德离心;这不单单是因为物质上的欠缺,最令他们在精神上感到痛苦的就是国民党当局30多年来坚持其违反人性的政策:不让退伍老兵与大陆亲人有联系、探望的机会。“在长达30多年的岁月中,凛于严厉的禁制,我们将人性中最大的需求,压在心灵深处,只在深夜梦回之时,放枕痛哭。多少人等不及见到家人,客死台湾,饮恨终身。”[详细]

郭文香:北戴河边开旅馆 20年挽救逾百跳海自杀者

北戴河有三宝,碧海、金沙、文香嫂。文香旅馆和它的主人文香嫂有这样的名头,是因为文香旅馆不但接待旅客,20多年来他们还接待了100多个跳海寻死的人。今年68岁的文香嫂名叫郭文香,是北戴河草厂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她本来只想在海边开一个旅馆赚点钱,不想没赚到什么钱却捡回来了100多个轻生者的人命。她说她年纪大了,经常记不住事,但那100多个跳海者的故事,她都记得清清楚楚。[详细]

19岁女孩逃婚后欲跳海 郭文香助其退掉婚事

郭文香的文香旅馆开业刚刚第七天,店里来了一个脸色煞白的女孩,从此改变了郭文香的生活。因为父母把她换亲许给了一个瘸腿的中年鳏夫。刚满十九岁对方就逼着成亲,女孩逃婚来到了北戴河,想要在这里结束自己的生命。郭文香收留了她,并通过派出所帮助她推掉了婚事。 [详细]

文香嫂开辟专门客房 用眼泪拥抱感化跳海者

郭文香会在旅馆的客房里放两张床,一张给跳海的人,另外一张留给她自己。在陪睡的这几千个晚上,她几乎从来不敢合上眼睛,怕一睁眼这些人就又不见了。郭文香总是认真地听这些客人们讲讲话,等他们累了,再端上一碗亲手做的打卤面、炒饭或者南瓜粥。从一个个绝望的人的眼神里,她觉得自己就是这些人那最后一根稻草。 [详细]

又办养老院 郭文香:要珍惜生命好好活着

20多年过去了,文香旅馆几乎还是原来的模样,而几年前,又开办了一个养老院的郭文香,却越来越有了一种不中用了的感觉。面对110不断送来文香旅馆的轻生者,郭文香觉得她老了,需要第二个人来做这个工作。她说,珍惜这个生命,活下来,好好地活着。[详细]

关注中国的自杀问题

自杀已成为社会问题

对有自杀倾向者多些关爱

  • 自杀是中国一个极其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 基于相对保守的估计,自杀是中国第五位重要的死亡原因,是15-34岁人群首位重要的死亡原因。
  • 当您身边有人有以下这些暗示自杀倾向的初期警告时,请注意:
  • 表示自己一事无成、没有希望或感到绝望。
  • 感到极度挫败、羞耻或内疚。
  • 曾经写出或说出想自杀。
  • 谈及“死亡”,以及在不寻常的情况下说“再见”。
  • 将至爱的物品送走。
  • 避开朋友或亲人、不想和人沟通或希望独处。
  • 将性格或仪容剧变。
  • 做出一些失去理性或怪异的行为。
  • 情绪反复不定,由沮丧或低落变得异常平静开心。

王平安自建福利院 23年收养流浪孤残人员上百人

1986年靠种地为生的王平安自办了一个福利院,23年之间他一共收养了103个人。王平安的福利院有40多个人,最大的91岁,最小的46岁,除去六个智障患者,四十多个人里还有盲人、聋哑人、半身不遂、高位截瘫者和精神病患者。说起当初创办这个福利院初衷,王平安说只是为了两个字,感恩。原本一直默默无闻的平安福利院,自从王平安在2009年成为了“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的候选人之后,就成了一些人热议的话题。 [详细]

王平安:中国这么多穷人 我养一个少一个

1999年王平安的家的小院里已经根本没法容纳他收养来的那三十多个孤残老人了。所以他东挪西借,凑钱开始扩建房屋,扩大福利院的规模。从最初收养患智力障碍的乞丐,到收养身陷绝境的孤残老人,现在王平安的福利院里,又多了另外两个群体,高位截瘫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还有就是精神病患者。王平安的朋友们都劝他不要再收。这么多的穷人,他的努力根本就是杯水车薪。王平安回答说,我养不了那么多,但我知道我养一个就少一个。[详细]

平安福利院资金紧缺 邻居村民帮忙做义工

尽管在这个农家庭院里,人们的生活还是一如既往地继续着。但是平安福利院目前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王平安已经到了连工人都雇不起的地步,他说如果真的有一天坐吃山空,就真的不知道这些无家可归的人该何去何从。23年间共有63位老人在福利院安然去世,王平安每次都会将他们的骨灰妥善保管。他说,他死后骨灰也和他们放在一起。但是他也常常想到,等他哪一天不在了,平安福利院该怎么办?[详细]

关注流浪精神病人问题

中国流浪精神病人难题:群体加大 诊治难

图片名称

精神病人在社会上流浪本身就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平不和谐,他们理应享有与全体公民一样的生存与尊严的权利。 [详细]

流浪精神病人救助政策不完善 不享受医疗保险

图片名称

受惠于完善的医疗保健系统,美国的精神病治疗是全免费的。而我国精神病不在任何医疗保险之列。[详细]

中国精神卫生事业财政投入不足 应设专项基金

图片名称

对流浪精神病人的救治需多个部门联合。建立“贫穷和流浪精神病人救助基金”是解决办法之一。 [详细]

往期专题

偏见之殇——麻风病患者生存调查

版权说明

凤凰网 卫视频道出品,欢迎收藏

编辑:楼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