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百年中山潮:孙中山精神的成长和故乡情怀

2011年11月14日 13:14
来源:凤凰网专稿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刘居上:孙中山从檀香山回来以后,带回来一些新的观念,那天那个他们俩在外面走,听见殿里有人在哭,因为那个时候都是求神拜佛,病了请不起医生,就拿一点什么香炉灰啊,叫神草,吃了。结果大概一个孩子吧,吃了之后不治死了,父母哭得很伤心,结果孙中山和陆皓东觉得那种迷信误人,他结果两个小家伙就冲进去,就哇啦、啦就,一个把那个北帝的扶苏,那个手背都截断了,陆皓东他拿出墨客,把那个金花娘娘的脸都涂污了。

张咏梅(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宣教部主任):这样的一个做法,就让村里面的村民非常气愤,他们都认为他贬渎了神灵,一定会给村里面带来了灾难,那后来他的父亲孙达成就又重修孙庙神像。

刘居上:村中那些长老们商量之后,就要把他们两个都赶出村去,结果陆皓东去了上海学电报,孙中山到了香港后来学医还是什么。所以说他一个人生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

解说:捣毁神像的事情发生后,曾教过孙中山私塾的一位先生,给了他一句评语,他将来不是做人上人,就是做人下人。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天,李鸿章的舌头上长出了一个痍疮,叫遍了宫廷御医也没有治好,李鸿章最后找到了香港的西医馆,而他找到的西医馆,便是何启办的西医书院。随即,何启派外国教务长专程北上,很快就把李鸿章的痍疮拿掉了,关键的是,这家书院没有轻易放弃,好不容易攀上的贵人,还邀请李鸿章做了书院的名誉赞助人。而在香港经历两所书院的学习后,孙中山在从军、传教或学医间进行了一番选择,并最终选择了后者。1887年孙中山进入新创立的香港西医书院,也就是现在的港大医学院学习,成为该校第一届学生。

在学习之余,孙中山与师弟陈少白,同乡杨鹤龄,以及洪门出身的尤列形成了小圈子“四大寇”,并经常在杨鹤龄家的商铺聚会。讨论内容无非就是反清思想,以及对洪秀全的佩服。现在仅存的一张“四大寇”合影,拍摄于1888年10月10日,恰好在辛亥革命前23年。而在西医书院首批12名学生中,到1892年如期毕业的,则只有孙中山和江英华两人。西医书院也为这两人举行了隆重的毕业典礼,由当时的香港最高行政长官罗便臣爵士亲临主持。罗便臣还亲自写信给在北京的英国公使,让他帮忙向李鸿章,代为孙中山和江英华求职,李鸿章还真爽快答应了。

谢亚芳:而这却成为孙中山一段不愉快的经历,因为当他到达广州,向两广总督衙门署报到时,时任总督的李翰章要求他们填写三代履历,刻意为难他们,使得孙中山愤而返港。江英华说,自是总理愈不满于清吏,而革命之心亦决。就这样,晚清第一重臣李鸿章,与清王朝掘墓人孙中山,错过了第一次碰面的机会。

解说:在体制内求职遇挫的孙中山,走上了行医之路,因为对这时的他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民生问题,如何在社会上自力更生。1892至1893年孙中山先后在澳门、广州开设医馆行医。

 

孙必胜:在广州他那个医务所,孙中山还摆着很多四书五经之类的那种书,他说有一个同志就是说,孙中山这个人摆那么多书骗人的,结果就拿一个书来问他,孙中山就马上给他哪一章、哪一页说什么,孙中山就可以跟他说。

解说:之后他又在广州另开设了药局,及其分号,最后又在老家香山县石岐镇也开了一家,收入也是日渐丰厚,仅广州的医馆一月收入便有1000大洋。

谢亚芳:尽管越来越多人开始相信西医,尤其是富人阶层都愿意支持他。但是孙中山最终还是放弃了做医生这个很有前途的职业,因为他始终没有办法忘怀自己的政治抱负,1894年初他消失了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进行了最后一次,在体制内寻求变革可能的努力。

解说:1894年渤海海湾已经笼罩着战争的阴霾,年初的一天,在香港的陈少白突然接到广州来信,称“孙文失踪了”,陈少白即刻来到了广州,但他除了等,别无它法,十多天后孙中山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叠厚厚的书稿,这是他在翠亨村的自家书房里,与好友陆皓东一起探讨完成的“杰作”,孙中山说他要上述李鸿章。

张咏梅:孙中山又在翠亨村擬草了一份《上李鸿章书》,其实当时他就希望用一种很和平的办法,来引起清政府的重视。

张磊:孙中山当时提出,人要尽其才,地要尽其力,物要尽其用,货要常其流。

刘居上:孙中山后来又把那个书请郑观应给看了,郑观应也表示支持,然后再给他写了两个介绍信,把他推荐给了李鸿章身边那些,当时的改革派的洋务派的大员。但是很不幸的是,当孙中山跟陆皓东一块到了天津,准备上书那个时候,也就是中日甲午战争即将开战的时候,李鸿章也实在没时间去看那个东西。

解说:上书没有得到什么回应,孙中山和陆皓东又前往北京、武汉游历了一番,进而目睹了筹备慈禧60大寿的奢靡,政府官员的腐败,后来孙中山在《中国的现在和未来》一文中谈到,当时清政府已腐朽到不可救药,贪污行贿,任用私人,以及好不知耻的对于权势地位的买卖,在中国是普遍的。在这种情况下,把新血液注入官僚阶层,并不能使情况好转,所以除非在行政体系中,造成一个根本的改变,局部的和逐步的改变都是无望的。

在游历结束后,孙中山没有回广东,而是在上海拿到了一张护照,再度登上前往檀香山的轮船。1894年7月25日中日海战爆发,清政府最终以全球华人大跌眼镜的方式,向东瀛岛国臣服。消息传来,檀香山最主要的两支亚裔侨民的表现,自然截然不同,日侨张灯结彩,大肆庆祝,而华侨垂头丧气,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打击。孙中山在兄长孙眉的帮助下,组织起了一批对清政府不满的华侨,11月24日这股力量在美国檀香山成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由刘祥、何宽担任正副主席。

张磊: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理解就是要上溯到1894年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因为这个兴中会它的誓词里还不是宣言,誓词里提到建立合众政府,那就是共和制度的诉求,严格说追源溯史就应该说,1894年檀香山建立兴中会,这是它的开端。

解说:1895年2月兴中会骨干力量回到香港,成立了兴中会总会,并立即开始组织,准备在当年的重阳节开枪起义,夺取广东省会广州。孙中山回到广州,租下双门底王家祠的云冈别墅,作为广州兴中会会所,并为起义的总部,而为了这次起义,孙中山还委托陆皓东设计了举事的旗帜,青天白日旗,也就是后来国民党的党旗。但第一次起义,从组织到经验上都严重缺乏。

刘居上:其中最要命的,包括把一部分军火通过香港海关运回广州那个时候,就已经给香港海关查了一部分,结果香港海关把那个情况通知了广州的总督府。所以当那个船开到广州的时候,实际已经进了包围圈,那个起义队员一上岸,就马上遭到伏击全部给逮捕,要不就给打死了。

解说:于是,1895年10月的广州起义未晃一枪即告失败,陆皓东被捕处死,第一次痛失挚友的孙中山开始亡命海外。

张磊:它的意义非常重大,在之前农民他反对清朝统治者,他只能打倒皇帝当皇帝,维新运动,它也是很进步的,是一个启蒙,也向西方学习要改造中国,但是它呢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它不敢于触动封建帝制,孙中山这个起义不同,它是用武装的手段要实现共和,要建立合众政府,因此就开拓了中国正规的民主革命,这样的话,它开拓了新的时代。

谢亚芳:在我身边的牌坊写着“瑞接长庚”四个字,原是翠亨村南门牌匾,仔细看便会发现,在“瑞”和“接”字的中间有一道裂缝,孙中山在香港学医期间,接触到一些化学课程,具有叛逆精神的他,对研制炸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就是1892年回乡时,与好友陆皓东为试验炸药所留下的痕迹。当时的他没有想到,几年之后他所发起的武装起义就如同他所研制的炸药,在腐朽的清王朝炸开了第一道裂缝,之后,他又发起了十几次武装起义,并在整整100年前的今天,揭开中华历史新的一页。

“不孝之子”孙中山揭开中华历史新的一页

谢亚芳: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伟人名字命名城市,中山两字自然是来源于孙中山,不过孙中山的名字也别有一番来历,30岁之前他一直是以孙文或是孙逸仙行走天下。1896年末,当时还处于流亡状态的孙文,来到了日本东京,由于不方便公布姓名身份,同行的友人,忽然想到刚刚经过了“中山侯爵府”,于是就在旅馆的签名簿上写下了“中山”两字,但是在日的习俗,中山只是个姓。此时,孙文接过了签名簿,立刻在“中山”后面补上了“樵”字作为名字,然后笑着对友人说,我是来自中国的山樵,之后孙中山就从日本流传开来。

解说:孙中山一生30年的海外经历,便有11年在日本,在日本神户、长岛、横滨等地,有着不同形式的孙中山纪念馆、雕像等,孙中山与日本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就在1895年的重阳节,清廷发出通缉令的时候,有三个人已经奔走在逃亡的路上,他们从广州赶往香港,然后在那里登上了开往日本横滨的轮船,他们是孙文、陈少白、郑士良,这几个被清廷官员描述为窃取钱财的宵小之徒。在去往日本的轮船上剪掉辫子,表明了他们与清政府在政治上决裂的姿态。横滨最初只是东京湾畔的小渔村,孙中山一行三人到达的1895年,横滨已经是日本第二大城市,更重要的是横滨是日本与外界发生联系的港口。

林家有:当时去了住在横滨,在一个中华街整个街都是华人是吧,活动比较方便,所以基本上当时横滨,是这个兴中会活动的中心地。

解说:1895年的孙中山并没有在日本停留很久,很快去往他的第二故乡檀香山,那里也是他在广州起义失败之后的疗伤之地,接着他在旧金山拜访了秘密组织洪门的总部,再往后又在伦敦生活了一段时间,在那里发生了人他获得国际声誉的伦敦蒙难记。从此孙中山作为中国革命领袖的形象就此定格,他获得的好处是,他去到哪里都不必再自我介绍,也无须刻意躲开某些场所。1897年8月孙中山再次来到横滨,跟他第一次到达这里的时间隔了将近两年,这一次的到来他不再像两年前那般孤独无助,在和革命四大寇之一的陈少白会面并住下后,孙中山遇见了日本人宫崎寅藏。宫崎寅藏日本著名浪人,以别号滔天而知名,这是一个深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影响,并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于支持中国革命的日本友人,这次他与孙中山的相遇,是他们一生交往的开始。

林家有:(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宫崎滔天也不懂中文,孙中山也不懂日文是吧,两个人就是,但是一般的日本人用中文写啊,他一般都看得懂的,所以两个人就笔谈,第一次就笔谈。笔谈就是谈的将来要革命,要革命你准备怎么革命,你革命以后怎么样,你对清政府怎么样,他就笔谈。他通过这个笔谈以后,宫崎滔天就了解了孙中山,认为孙中山的的确确是一个爱国者,是一个革命者。

解说:关于孙中山与宫崎寅藏笔谈时的情景,在日本九州宫崎寅藏的故居,依然还保留着当时的痕迹,可以看出宫崎寅藏对孙中山抱有极大的好感,在他所著的《三十三年落花梦》中,不止一次地提到,孙君者可谓东亚之珍宝也。

宫崎黄石(宫崎滔天曾孙):他们在一起不分什么中国人、日本人,是超越国家界限,一起来做这件事,他也不想做将军,不想回报,也没有政治性质,孙文先生有魅力,宫崎滔天也是有魅力的,所以他们才能保持着长久而深厚的情谊。

解说:宫崎寅藏就像一根重要的线,把孙中山和日本政府、日本民间人士,甚至日本的帮会组织串到了一起。1905年的夏天,孙中山再一次到日本,还是在横滨登陆,孙中山刚下轮船,就被老朋友宫崎寅藏带走了,他们要去见一个重要的人物黄兴,两个人一见如故,就谈到革命道路上来了,就是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革命组织。一个月后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而这一组织的核心骨干力量,都是来自孙中山创立的兴中会,和黄兴创立的华兴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中国革命的历史就此开创了崭新的一页。

[责任编辑:宋诗清] 标签:孙中山 亨村 故乡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