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菩提——中华佛教世纪先师礼赞
2010年09月20日 16:06 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核心提示:9月9日,首届中华佛教宗风论坛在香港举行,为期两天的中华佛教宗风论坛回顾了辛亥革命后,中国佛教长达一百年的演变和发展,而百年历程离不开高僧大德用毕生精力传播佛教的贡献。他们饮水思源、礼瓒先师、法菩提心、修大悲行,祈愿娑婆世界成为和乐安利的人间净土。

凤凰卫视9月18日《皇牌大放送》,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辛亥革命百年之际,首届中华佛教宗风论坛,在香江隆重举行,数百名来自两岸四地的佛门长老,佛学专家和护法居士云集一堂、回首历史、展望前程、礼赞先师。回首百年,伴随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复兴运动,已传承两千多年的汉传佛教,也重振宗风,再续正法。这期间,高僧辈出,大德屡现,他们心怀佛陀悲智,身躬菩萨愿行,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开创了中华佛教的新时代。

清朝末年内忧外患 大批知识分子投入佛学

解说:清朝末年,中国濒临亡国,内忧外患深重的汉传佛教也已奄奄一息,八国联军战争后,惊魂未定的清王朝,被迫向西方学习,在1901年匆促实施新政,推行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改革,其中的“庙产兴学”举措几乎给寺院佛教带来灭顶之灾。

王雷泉(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主任):你要学习西方的科技,你就要办新式的教育,要办新式的西式教育,就是要办学堂,要办学堂,就要有经费。但中国的财政都用于赔款了,割地赔款,政府根本没有经费,那怎么办呢?所以当时社会的朝野上下,就把眼光看到了佛门。

解说:全国各地纷纷以兴办教育的名义,占用或吞并佛教寺庙的财产,许多寺庙被改作学堂,大批僧尼被迫还俗,民间的佛教面临被连根拔起的危机。

王雷泉:当时整个中国本部大大小小的寺庙有5万所,出家僧尼80万,所以按照张之洞的方案,只要拿出其中的三分之一,那就有一万多座寺庙可以办一万多所学校。因为每座寺庙都有大小不等的、多少不等的土地,这个土地的田租就可以维持日常教育经费。

解说:就在这时,中国思想界涌现出一股让人意想不到的思潮。

邓子美(中国宗教学会理事):清末的一些革命志士还有一些维新派人士,基本上各个都是信佛的,或者就是用佛学,对佛学有很深的研究,当时不论维新派还是革命派,基本上都是一方面用佛学来抗衡西方思潮,另一方面用佛学来填补儒家的衰落留下的空白。

霍韬晦(佛学家思想家):佛教在这个时候得到复兴,实际上是站在一个这样一个历史的背景,中西文化的彼此碰撞,然后为中国的民族,中国的未来寻找出路。所以要在传统文化的里面找到资源,因此呢很多从儒学里面找不到出路之后呢,就找到佛教。

解说:当时,大批著名知识分子投入佛学研究,无论是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还是革命派的章太炎,都相信佛教学说能够把中国从灾难中拯救出来,佛学成了一时的显学。

霍韬晦:为什么那么多知识分子、读书人去研究佛学,又为什么那么多有民族使命感的人去研究佛学,都是希望不只为他自己,也为这个民族,也为我们的传统找到新的出路,是这个,所以佛学在这个时候呢,大行其道。

杜继文(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前所长):西方强势文化对中国,甚至于对印度,包括对日本都是一种压力,所以在东方就出现了一种佛教复兴运动,希望把中国的东方的佛教把它发达起来,作为应对西方文化的一个手段。

中国佛教复兴之父:杨仁山促佛教现代化

解说:然而,这股思潮只是昙花一现,没有引起社会的共鸣。

霍韬晦:这是历史的局限,因为我们很希望用传统的文化资源,特别是佛学去救中国,去抗衡西方,或者跟西做会通,说明我们的心是一样的,我们要解决的问题都是一样的。但是这里面有很多比附的成分,比附,就是我们只看表面,很多概念只是看表面。

解说:佛学救国的努力失败了,中国佛教却出现了复兴的契机。

霍韬晦:杨仁山可以说是中国佛教复兴之父,最少也是一个中国佛教现代化,或者是迈向现代化的先行者,近代佛学复兴的推动者。

解说:杨仁山,本名文会,1837年出生在安徽石埭,27岁那年他读了《大乘起信论》,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成为近代中国最有名的弘法居士,他认为,清朝以来佛教衰微,与佛典的散佚和流通不便直接相关,当时很多寺庙甚至没有佛经可读。

霍韬晦:为什么还读不到佛书呢,一方面,长远来讲是跟清代对佛教的压制有关,很多重要典籍都已经失去了;第二就跟太平天国,当时称为“洪杨之乱”,它每到一个地方一定是烧这个庙宇,烧这个祠堂。所以对中国文化的破坏非常大,对佛教的伤害也很大。

杨仁山恢复刻经处 鲁迅曾捐款

解说:杨仁山发愿要恢复刻经事业,1866年他联合一批同道,在南京创建金陵刻经处,后来又将自己的住宅捐出,作为刻经处的永久场所。

赖永海(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它(金陵刻经处)主要两大块,一个就是佛学研究,佛教文化的弘扬,包括办刊物,像《内刊》包括编佛教经典《藏要》,再一个就是刻经,包括经典的流通,所以应该主要是这几个方面。

解说:金陵刻经处成立后,杨仁山四处搜求佛教典籍,刻印流布,光是从日本他就找回280多种在中国早已散佚的隋唐佛教著述。

霍韬晦:杨仁山跟日本南条文雄的交往,从日本那边得到大批的已经丧失了佛教的典籍,其实包括很多唯识宗的典籍。

解说:杨仁山主持金陵刻经处45年,先后刊刻佛典465种,共3300卷,这些刻本,版本精良,刻印精美,被誉为“金陵本”。

赖永海:因为一批社会名流,一批很有影响的思想家,他都热心佛教,关注佛教,社会上,包括后来鲁迅,他也是,刻经处他也捐了一些钱。

解说:1914年,鲁迅为祝贺母亲60岁寿辰,捐60银元给金陵刻经处,刻印《百喻经》,当时的僧侣大多不学无术,杨仁山深感要振兴佛教,必须从培养人才着手,1908年,他在金陵刻经处创办祗洹精舍。

赖永海:第一个真正具有这种现代僧教育的这个雏形的,应该是金陵的这个祗洹精舍。

霍韬晦:他办的祗洹精舍有英文,有英文,也有梵文,就请当时很有名的一个和尚苏曼殊,他懂英文,就请他教英文,后来还开梵文,那说明他的眼光很远,就知道要跟西方的研究接轨。

赖永海:他是培养了一些人,特别像欧阳竟无,像太虚,这个就变成后来是真正地成为中国佛教,包括佛学研究的一个领袖了。

宗仰支持孙中山革命 僧人参加武昌起义

解说:杨仁山的弘法成就,赢得僧俗二众的敬重,当时的高僧月霞法师,每次见到杨仁山就五体投地、顶礼膜拜。1911年武昌起义的前两天,杨仁山病逝,后来归葬金陵刻经处的庭院中,并建塔纪念,这时中国革命运动正风起云涌,不少爱国僧人先后投身革命大潮,著名的有宗仰、太虚等法师。

《皇牌大放送》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节目专区】

首播时间:(周六)21:40-23:00

重播时间:(周日)06:00-07:30 16:00-17:30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有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频道头条 Big News

手机上看新闻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