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乐桑·巴特苏赫(蒙古国驻华特命全权大使):1983年,蒙古的自由式摔跤队造访北京,这是两国冷漠20多年后,第一次类似这样的活动。所以这被认为是一个我们两国关系进入新时期的开始,就出现这种体育外交,或者摔跤外交,就像1971年你们和美国进行的乒乓外交一样。
解说:1978年末,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这不仅是“红旗漫卷西风”,更在社会主义的兄弟阵营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而一直死板着脸的中苏关系,也出现了转机。
季塔连科(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邓小平就提出了三个先解决的条件,才可以跟苏联建立开始正常的关系。
俞遂(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教授):这个三个因素什么东西呢,一个60年代中期,你在这个蒙古人民共和国和我们边界上陈兵百万那事情,70年代后期两件事,一个它支持越南,在南面搞得我们不安定,还有一个入侵阿富汗,所以这就是当时讲的三大障碍。
解说:1985年,年富力强的戈尔巴乔夫继任苏共总书记,着手调整内外政策,力推改革,而改善同中国的关系,也是其努力方向之一。
俞遂:所以经过双方的努力,不是单方面的努力,戈尔巴乔夫在这个问题上,也有所松动。
解说:1986年7月底,戈尔巴乔夫在海参崴发表讲话,宣布将分阶段从阿富汗撤军,并正在同蒙古讨论撤出大部分苏军等问题。
季塔连科:后来苏联领导人跟蒙古领导人交谈了,是不是中国要进攻不进攻蒙古,好像不会进攻,所以也决定把苏联军队从蒙古收进来。
黄海波:由于在阿富汗和东欧地区的驻军严重拖累了国内经济的发展,苏联再也没有能力展开新一轮的空间军备竞赛。1988年初,戈尔巴乔夫开始从阿富汗撤军,同年底,苏联政府宣布50万苏联士兵和1万辆苏联坦克将从东欧撤出,同时将于两年内从蒙古完成撤军。而直到1992年底,驻蒙苏军才全部撤退完毕。
黄海波:此后有蒙古报纸刊登过一项统计,苏军驻蒙古的部队和武器装备,分布在乌兰巴托4个区,和其他的15个省,64个县,占用土地约4139平方公里,还有建了7个机场,55座兵营和136栋军官住宅。这些建筑多在荒郊野外,蒙方接收后也无法维护和利用,眼睁睁地看着它们变成了废墟。
俞遂:1989年5月份,戈尔巴乔夫来访的时候,小平同志跟谈会谈,作为最高会谈,这个成功的标志就是小平同志讲的八个字,结束过去,开创未来。
解说:中苏关系的正常化,为逐渐转暖的中蒙交往,注入了“催化剂”,80年代末,中共共产党和蒙古人民革命党,两个执政党的中联部长和政府外长进行了互访,开启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嘎乐桑·巴特苏赫:就像(苏联的)改革新思维,和中苏关系的缓和,都会对蒙古社会发展,产生积极有利的影响。
解说:改革之风越过西伯利亚,吹进了这个广袤的草原之国,1990年,蒙古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多党选举,执政近七十年的蒙古人民革命党获胜。1992年2月,第四部蒙古宪法生效,改国名为蒙古国,建立设有总统的议会制。
嘎乐桑·巴特苏赫:除了蒙古社会发生的这一系列变化,蒙古的外交政策也开始转变。
解说:不同于过去以苏联为出访首站的惯例,1990年3月当选蒙古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主席奥其尔巴特,首先来到了中国。
嘎乐桑·巴特苏赫:这是一个不错的例子,体现蒙古政府希望优先发展与中国的双边关系。
解说:1991年8月,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到访蒙古,不仅为蒙古送去了大米、食品、药品等大批物资,两国还签署了多项协定,包括蒙古可以利用中国天津港作为贸易通道,中国向蒙古提供贷款,相互鼓励和保护投资等,这不仅标志着两国关系完全正常化,更为这个陷入经济转型困境中的北方邻邦带来了新的希望。
嘎乐桑·巴特苏赫:九十年代初期,中国成为了蒙古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同时中国也重新开始恢复对蒙古的经济援助,比如长期低息贷款,政府组织和机构之间也开始积极往来,民间交往也逐步恢复。所以中国当然也开始在蒙古社会的发展和对外开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解说:在东欧各国经历了剧烈的政治地震之后,1991年12月25日,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近七十年的镰刀斧头旗,在凛冽的西伯利亚寒风中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一个庞大统一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从世界地图上消失了,尚未站稳脚跟的俄罗斯联邦逐渐减少,甚至停止向蒙古出口石油等工业产品和日用消费品,使得蒙古叫苦不迭,却又有苦难言。
黄海波:当时的蒙古总理宾巴苏伦,由于无法解决经济问题而提出辞职,他在辞职中谈到蒙古的经济危机触目惊心。而据世界银行估计,仅1991年蒙古的国民生产总值就下降了16%,贸易总额下降60%,全年国民总收入只有1.8亿美元。
黄海波:从前擅长豪饮的蒙古牧民,现在不得不为一瓶伏特加酒而大打出手,甚至有人“顾酒不顾命”。而伴随着经济恶化出现的失业率、犯罪率增高,百姓们怨声载道,动荡不安的社会陷入了一片灰暗。
解说:东欧巨变和前苏联解体,使得蒙古失去了往日的支柱,与之三面相邻的中国,便成为它今后生存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中蒙关系发展进了“快车道”。
嘎乐桑·巴特苏赫:中国三十年前就开始打开国门,并推行经济改革政策,对蒙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们希望能从这样的改革,以及让中国迅速发展的大开国门政策中,获得益处,所以我们也逐渐开始大力吸引外资,拓展对外贸易。
解说:这里是内蒙古的二连浩特,中蒙边境线上最主要的口岸,仅10分钟的路程,就能来到蒙古国的扎门乌德,近年来,由于两国之间的过境手续便捷,前来扎门乌德购物和领略异国风情的中国人也在逐渐增多。
恩赫巴亚尔(蒙古国前总统):我想中蒙关系是积极的关系,我想举实例说明,我们蒙古每年有40万人访问中国,这是不小的数字,占蒙古全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中国是蒙古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在经济上,中国也是蒙古最大的投资者之一。
解说:1994年,李鹏总理访问蒙古,双方重新签署《中蒙友好合作关系条约》,为两国关系发展,奠定了政治和法律基础。
解说:1997年和1999年,巴嘎班迪总统和江泽民主席先后进行了互访,发表了《联合声明》和《联合公报》,再次为两国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嘎乐桑·巴特苏赫:持续了七十年的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转变为“等距离多支点外交”,意味着蒙古会和它的邻邦,中国和俄罗斯保持平衡的外交关系,所以我们必须要重新打造同中国的关系。
解说:从九十年代初开始,这个草原之国,向疏远了六十多年的南方邻邦投去了热情的目光。中国商品也逐渐取代前苏联产品,走进了蒙古的寻常百姓家。今天,在乌兰巴托的各个商场,“中国制造”比比皆是,尤其是日用百货、服装鞋帽、家用小电器、工艺品等轻工产品,而普通民众生活所需的米面、蔬菜、水果除少量自产外,也都来自中国。目前中国已经连续10年成为蒙古第一大投资国和第一大贸易伙伴。
黄家骙(前中国驻蒙大使):进入21世纪以后,我们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是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主要的标志就是2003年6月4日,我们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第一次出国访问,就把蒙古作为访问的国家,也表明了我们中央我们政府对蒙古这个邻国,北部邻国十分重视。
编辑:马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