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鲁湘:1954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同学,时任湖南省副省长的周士钊到北京去看望毛泽东主席,他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将株洲、湘潭、长沙三市合一,建立一座“毛泽东城”。当时,这一设想并没有得到毛泽东本人的支持。其实,别说“毛泽东城”,单就株洲而言,作为一个市级行政区划,这座城市的历史也只能追溯到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
解说:这是盛夏以来的第一场雨,分布于湘江两岸的株洲城区充满着凉意。株洲的收藏家李诗训在当地赫赫有名,他收集了很多跟株洲有关的历史文物。这些图片和票据见证着株洲六十多年的历史,它们仿佛是一条时间隧道,每每将李诗训引回到自己的青春年代。
李诗训(收藏家):我是十六岁参军来到株洲,我们就从我们的老家坐船,从岳阳上岸坐火车,一下就拉倒株洲,那个时候株洲的火车站还是木头架子,车站前面全是些土疙瘩,我说到这个地方,穷不拉叽的,跟我老家差不多。
解说:在六十年前的湖南地图上,根本找不到株洲这个地方。这里是一个只有七千人口的小镇,是一个经常被人忽视的小地方。1950年,组织上委任吴占奎到那个小镇去工作,在那里建立一座城市。当接到这个通知的时候,吴占奎觉得不可思议。
吴占奎(株洲市人民政府原市长):我一笑,我说我也不是没到过株洲啊,南下时候过株洲,那么小的一个地方,怎么能筹备一个株洲市啊,杨第甫就跟我说,你不要看株洲小,将来以后啊,湘潭发展,株洲发展,长沙发展,就是毛泽东格勒。
解说:吴占奎是最早一批来到株洲的建设者之一。1951年6月6日,政务院正式批准株洲升格为市,从此,这座山中小镇开始了堪称伟大的历史飞跃。从1951年到1956年,株洲连升三级,奇迹般崛起于长沙和湘潭之间,历史学家称为“史诗性变迁”。
解说:在长沙和湘潭之间,建一座大城市,三座城市将连成一片。曾经有人提议,将这座城市取名为:毛泽东格勒。建立“毛泽东城”的想法也反映了湖南人渴望有一个知名度较高的大都市的强烈愿望。这个今天看来仍然不无激进的构想,成就了今天的工业大城株洲。这个梦想影响了湖南整整60年。
解说:60年后的今天,从空中再看,湘江沿岸的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格局已经大为改变。三市沿湘江呈三角形分布,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被称为“金三角”,土地总面积占全省13.3%、人口占全省18.9%,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京广经济带在此交汇。这里聚集了全省90%的科技人员和80%的科技成果,全省28家重点企业集团,长株潭占3/4,这里极具发展成为大城市群的基础与潜质。
解说:张萍是湖南省社科院的研究员。1982年底,在湖南省政协四届六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张萍以提案形式,第一次提出建立长株潭经济区的构想,这一构想的核心,是“把长沙、株洲、湘潭在经济上联结起来,逐步形成湖南的综合经济中心”。
张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2月18日上午,开全体会议那时候,作了个总结发言,因为这个我记得很牢的,发言以后一下来,有不少同志围住我,围住我表示这个意见提得好,表示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那么散会以后,晚上回到家里来呢,不断地接到电话,表示支持,那么,隔了一天,12月30号,《湖南日报》登出来了。
解说:1982年12月20日,这一构想被湖南日报率先报道之后,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但受当时的不同认识和意见的影响以及条件的限制,这项工作没有能够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在1995年10月的省第七次党代会上,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呼声再次高涨。历经20多年的思考、调研与探索,这个伟大构想已经开始从梦想走向现实。2005年8月,《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终于正式完成,省政府以正式文件形式发布,它是中国内地第一个城市群区域规划。
解说:2006年11月,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召开,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湖南省对长株潭的认识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省委书记张春贤提出,要加快以长株潭为中心,以一个半小时行程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在内的‘3+5’城市群建设。
解说:2009年1月26日,长株潭一体化公交路线正式开通。长株潭城际公交车,大大拉近了三座城市之间的距离。
解说:李正宇先生家住长沙,工作单位却在湘潭。他的工作很繁忙,曾经在湘潭租住了一间宿舍,只有周末才能回长沙与家人团聚。他原先计划在湘潭买一套房子,把家人都接过去。长株潭公交车开通之后,他无限期推迟了购房计划。现在,他每天可以乘坐公交车上下班了。多条高速公路将三市串联成网。6条相互连接的直达公交线路,给一江两岸三市400多万市民的出行带来极大便利,使三市的经济运转大大提速。同时,长株潭一体化公交将与未来布局的城市轨道交通、机场扩建等,共同形成大运量、立体化的城市群公交网。一个跨越了近六十年的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
编辑:马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