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城”构想成就工业大城株洲
2009年10月15日 14:10 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王鲁湘:耕作文明一直都被视作是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一个标尺。前苏联遗传学家瓦维洛夫曾经认定,中国的水稻是7000年前从印度传进来的。这个说法一直到1995年,在一个叫玉蟾岩的地方被彻底更正。同时,人类稻作文明的历史也被完全改写了。

解说:玉蟾岩,湖南道县白石寨村的一个俗名蛤蟆洞的小山洞。在这个神秘洞穴的某个角落,历史曾经留下一处富有灵性的细节,然而千百年来,却从来没有人发现。1995年11月的一天,几位考古工作者走进洞穴,这是他们每天要进行的田野挖掘,一切都按部就班。这时候,一块不同寻常的钙质胶结物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当他们轻轻敲开这块胶结物时,没有人会意识到,这一锤竟然敲开了水稻的历史之门,敲开了远古人艰辛生存的时空!

解说:在顾海滨的眼里,这4粒小小的稻谷壳,有着一种惊心动魄的美丽。经过测定,这四粒稻谷的年代为公元前一万年以前,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稻谷遗存。这一惊天大发现,将稻作农业起源和发展的探讨时间,一下子从八千多年前推至一万四千年前!

解说:湖湘大地沉睡了万年的记忆被唤醒了,从此,玉蟾岩不再是地图上的一个符号,10000年也不再是一个枯燥的数字,它们有了形状、有了重量、有了细节、甚至有了跃动的身影与呼吸,人类的历史也在那瞬间无声地改变了。

解说:从神农育五谷,到春秋时期,湖南成为楚国的南方粮仓;从宋代,湖南作为全国主要的稻作区和粮食供应基地,到清王朝“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开始流传,湖南千百年来稻作飘香,如同不息的湘江水,穿越时空绵延流传到今天。“湖广熟,天下足”成为湖南贡献给这个国家的最为生动的描述。

解说:夏夜的长沙,清风徐徐,湖南人的悠闲在空气中弥散。一把新摇扇,一部老电影,那些关于水稻丰收的喜讯,也许是许多湖南人最乐于记忆和品味的过往。

解说:这是一个火红的年代,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就是在这种战天斗地的热潮中,湖南的稻米走向国家的四面八方。

解说:在新中国建立60年的历史中,湖南作为一个大国最重要的“粮仓”地位丝毫没有动摇。而当全世界的人们对“袁隆平”这个名字表示敬意的时候,水稻再次成为湖南的一张响亮的名片。而这张名片似乎早在一万多年前就已经印好了。

解说:位于湘西雪峰山麓的湖南省安江农校,至今完整地保留着几十年前的模样,这些枝繁叶茂的大树见证了那些不曾走远的过去。1953年8月,刚从西南农学院毕业的袁隆平,在这里踏上了人生舞台的第一站。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郊游,在一个私人办的园艺,那个园艺城非常美。一进那个花粉,桃子红红的结在树上,葡萄一串一串的。

解说:年幼时梦一般的经历成就了袁隆平对农校的选择,而安江农校的工作则为袁隆平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空。1960年7月,袁隆平在学校试验田偶然发现一株穗大粒多的“天然杂交稻”。

袁隆平:鹤立鸡群,穗子很大,籽粒饱满。

李必湖(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分析来分析去只想到是杂交优势,因为杂交优势是生物的普遍的规律。

袁隆平:试点人工做杂交,第二年我就研究杂交水稻。

解说:这一年,大饥荒犹如洪水猛兽般席卷中国大地。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也同样面临着饥饿的威胁。

解说: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袁隆平挤出教学后的业余时间,顶着日晒雨淋,每天脚踩污泥,弯腰驼背地寻觅那神奇的“不育”稻株。

袁隆平:要善于在失败里面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技术路线。

解说:1966年,一张稿费单寄到袁隆平手里,金额是:十四块两毛八。地点来自北京。这年2月28日,袁隆平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发表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这张小小的稿费单,似乎也预示着袁隆平已经闯入了全世界公认的“水稻杂交无优势”的禁区。

解说:这年6月,“文革”暴风雨般不期而至。幸运的是,政治风暴没有在意一个整天蹲在稻田里的人,近十年的喧嚣并没有过多干扰袁隆平的研究。

解说:1968年,春天到来的时候,袁隆平的秧苗已经发展成为两分地的实验田,三年后,湖南省农科院成立杂交稻研究协作组,袁隆平被调到协作组,主持湖南和全国的杂交水稻协作研究;又过五年,杂交水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袁隆平成为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第一人,这一年是1976年。

袁隆平:没有梦想,你就没有追求,人要有梦想。

解说:历经坎坷数十年,袁隆平领衔的“中国超级稻计划”,目前正在攻关第三期目标,有望在2012年前后实现大面积示范亩产900公斤。

解说:从邓小平开始,中国几代领导人都握过袁隆平那双粗糙的手,国家领导人的重视背后,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四个字:粮食安全。

解说:事实上,今天的中国杂交水稻正在走出国门,走向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东南亚、南亚、南美、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被世界誉为“东方魔稻”、“中国第五大发明”。而中国向美国出口的第一项高新技术项目,也正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全世界现有22亿亩水稻田,如果有一半种上杂交水稻,按每亩增长150公斤算,能多养活4.5亿人。

解说:从安江到长沙,袁隆平的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从沅水到湘江,袁隆平依然是那个热爱生活的普通人,年近耄耋之年,还是坚持着一辈子的喜好,除了排球和游泳,稻田依然是他最为醉心的地方。

袁隆平:梦见一个很大的树,上面的稻谷花生米那么大,那个树里面有50米,全树的稻谷,我好高兴,这是云南最高产的,我做了两次这个梦。

  共有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马超
频道头条 Big News

手机上看新闻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