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外交最重要的环节是什么?
赵启正:我认为这个理解是准确的,当然由于现在国际交往密切了,中国出国访问的人在100万以上,外国每年到中国来访问的是200万以上,所谓的外国访问是指到外国,不是我们自己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不是这个意思,这样超过100万。
所以交往机会多了,媒体仍就是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说,我们中国的国际广播电台。比如说,我们中国的外文网站现在有60多种,每天在表达中国的国情,这当然是媒体的作用,所以媒体的作用在公共外交时代应当提升了。一个我们新媒体出来了,网络出来了,卫星电视出来了,所以给媒体在公共外交舞台上的施展有了更好的条件,绝对要重视的。
邱震海:但是坦率的讲,赵主任,当我们谈到对外媒体报道的时候,应该从5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的对外宣传就非常的强劲,当时叫外宣,但是比较坦率的讲,外宣给人的感觉,就是会有一种政府宣传功能。您认为,作为对外媒体报道,或者对外公关,对外宣传也好,它跟现时代的公共外交。在现时代公共外交的背景下,应该有哪些提升的必要和提升的空间?
赵启正:这里有两个问题,宣传,这个词在汉语中是完全没问题的,就是让大家都知道。把一个消息扩展开,把一个观点扩展开,这叫宣传了,但是不好的是对应到英文或其他文字叫Propaganda。这就是字典上,历史上一个错误。
Propaganda在大的字典上都有一个括弧,说这是贬义词,就是强词夺理的意思,所以中文变成外文的时候,这声音就出了毛病。所以近年来,我们对外文的表达,可以说是对外传播、对外介绍、对外说明,说明中国的真实情况,而不是强词夺理的说什么。我们表达我们的进展,表达我们的困难,也表达我们的不足,所以这样的做法效果就比较好了。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媒体的力量还是不如西方,它们的CNN,它们的《美联社》、《翻译社》、《路透社》,它们的几家电视系统还是强大的。比如在华盛顿,我们的驻外记者加起来可能不如BBC的十分之一,再加上语言的差异,各种民族文化的差异,我们获得一手资讯的机会较小,我们的表达,他们的媒体就不一定很愿意转载,而我们的报纸到美国去卖,讲的是中国事情,只有少数研究中国者和对中国特别有兴趣的人才愿意读,我们缺少一个综合性的,也能表达世界新闻和中国新闻在一起,这样强大的媒体和及时的传递,我们正在克服的。
邱震海:赵部长,撇出宣传的用语,撇出很多西方媒体目前的强大,包括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误解。从中国自身本身来说,中国无论用外宣也好,还是公共外交也好,还是对外传播也好,怎么摆脱原来那种干巴巴的,怎么摆脱原来那种可能从以前留下来的所谓的,我们不一定完全认同政治说教的色彩。怎么样以西方人能够听得懂的语言,站在大家共同的一种高度,能够走进整个全世界人民的心中,在这方面作为中国外宣、公共外交主管的官员,您有些什么样的高见?
赵启正:中国60年来,特别是30年来,我们的进步,我们的实际情况是非常明显的。有人说一天一个新中国,每天都在变样,我们的资源是很丰富的,但是我们给外围看的时候,就不要把这个非常天然的、自然的面貌,把它过于修正和提炼。我曾经说过假设维生素C表达了我们国家的文化,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我们的政策。
我们不能把维生素C提炼出来,做成一个维生素C的片给人家吃,应该把原生的苹果给人家,吃了苹果他们就会体会中国这样好的苹果,中国这样注意环保,中国这样注意建设,这样注意在改善地区的不平衡,让他去体会,而不能简单的用几个政治词汇去概括,那就相当于你把维生素提炼出来了,反而他不愿意吃或吃不进去。把原生的苹果给他,也不要做成果酱,也不要晒成干,你把苹果给他,这就是我们表达上的进步。
邱震海:好的,当我们谈到这个时候,其实大家已经可以看到,我们已经在切入到中国公共外交一个深层的问题,就是中国公共外交如何跟社会真正产生一种心灵的沟通,真正是用大家彼此能够听得懂的语言,站在大家共同的高度。
邱震海:好,欢迎回到《震海听风录》,您现在收看的是我们与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先生,就中国公共外交所进行的一个对话和讨论。您好赵主任,刚才我们谈到中国公交外交的定义、方式,它存在的一些其他风格。我们来看中国外交的目标,它到底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所以在您上我们的节目之前,我们在我们凤凰卫视的观众和网友当中,也是做了一个民意调查。
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叫中国公共外交的目标应该是什么?三个选项,第一个是树立正确的中国形象,我们看到占了65.77%观众认为,这应该是中国公共外交的目标。另外有22%的人认为,应该确立中国的国际话语权,10.81%的人认为,是应该与西方来共同梳理人类,共同的话题。
看样子,绝大部分的观众还是认为应该是树立正确的中国形象。赵主任,您认同这一点吗?您认为这是一种正确的理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