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虽然如今的牛田洋已经变成了海产养殖基地,陈树仁总能准确地指出当时各个队伍的驻扎位置。他说牛田洋的往事一直清晰地印刻在他的脑海中,特别是到这里的第一个晚上,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陈树仁:也有突然那个天都全变了,下起大雨来了,各个淋得满身都是像落汤鸡一样,很冷冬天12月份天气很冷,全部淋湿了。我们牛田洋部队每人一个小板凳嘛,开会集中都带小板凳子,他们坐那边,一个人坐小板凳。我们没板凳什么没有叫我们坐下,我们以为照顾我们这些学生兵,没想到部队一声令下“坐下”,没办法全部坐在水里。听完最新指示回来,各个都鸡皮疙瘩都上来了,隔天就起不上床了,感冒了。
解说:学生连队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外交学院等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组成,这些习惯了学校悠闲的生活步调的孩子们不仅要适应严苛的军队生活,还要承受来自外界异样的眼光。
陈树仁:没有三点红的那个肩章,我们穿的是部队退回去仓库那个旧衣服作为工作服给我们穿。在路上走,老百姓开始以为是解放军,一进去看哇胡子拉碴带着眼镜。人家解放军是绑着武装带,你们绑草绳、绑麻袋,一看真是在大城市那么杀人犯法抓来劳改了,好多都解放军来了很多,牛田洋来了很多劳改犯。
上大堤抢险 大学生们命丧牛田洋
解说:胸前戴着“要斗私批修”的胸标,陈树仁开始了一段艰难的军旅生活。陈树仁所在的西牛田洋是最迟围垦的一片处女地,分到其连队名下的近400亩土地高低不平,必须下大力气进行平整。
我们在农村那一家人像我一家那3亩,3亩地几个劳力还要请邻居来帮忙,春夏四季都有请人家来帮忙来做。我们到牛田洋一个人就要耕3亩多到4亩地。
解说:因为牛田洋淤泥太深,耕牛和拖拉机都无法劳作,连队决定用人力下田拖耙平地。在陈树仁的书中,对此有一段真实的描写,同学们没走几步,就纷纷中招受伤,刮伤的脚掌在盐水中浸泡得疼痛锥心彻骨。
每个人上来起码都是七八条伤口,我们有个同学那一天上来一数12道那个裂口,是创我们连队最高了。没想到学生三连四川呢80多个裂口。
解说:40年过去了,陈树仁又回到了这片故土上,对于当年那些艰苦的岁月,陈树仁并不愿多说,他的话题总是不自觉地围绕着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陈树仁::大学生来这里很多是照顾来这里的(公职),家庭困难的。所以这一次来牛田洋拼死拼活干,上大堤抢险,保卫国家的财产,没想到这么一场灾难就把他们全部拉去了。
解说:陈树仁带我们来到了牛田洋5号水闸,这里就是他和战友们生离死别的地方。
在九点多钟,突然有个人影撞到我们倒下就往那边问,里面有没有人?有哇,我们一个班在这里。通讯员,快走了,我们上来的大部队全部去了,海堤顶不住了快点走。
解说:1969年7月28日上午十时半,台风登陆汕头,并带来了倾盆大雨,不到一小时,牛田洋17000米海堤全线漫水,被冲开缺口62处,围内两万多亩土地和房屋全部被冲毁,当时部队和大学生都留了下来参与了保护大堤的工作,但是悲剧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张学籍卡属于陈树仁的战友张朝升,他家境贫寒,父亲早逝,母亲辛苦操劳将他送入了大学,就在7月28日前两天,张朝升去探望自己卧病在床的老母亲,为了能够争取好表现,他提前回到了部队。
陈树仁:还没上大堤的时候就说他说什么事?你不是请假三天怎么就回来了?他说抗台风,我在家里潮阳海的对面听到抗台风。抗台风部队紧急任务肯定又上大堤了,这个时候是关键考验我们知识分子的时候,我不愿意在这里当逃兵。
解说:两个年轻人并不知道几个小时后,他们将面临生与死的考验。
时间以秒计 一浪冲走几十人
陈树仁:我在这里看到一块牌,叫“七二八牛田洋海堤遗址”。还好有这个牌我们才知道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样的壮烈什么样的惨烈和悲壮。但是很可惜,这个海堤的堤写错字。无论它是不是写错字,我认为写这个牌的人他至少有一点跟我们是一样的,因为我们都没有忘记41年前的这一夜的悲壮。
解说:1969年7月26日,只有八开篇幅的《汕头日报》在头版右下方刊登了一则消息,一场台风即将在潮汕地区登陆,呼吁大家紧急动员起来,争取抗灾斗争的胜利。这并未引起学生连陈树仁等人的注意,两天后强台风来袭,陈树仁所在的标兵班40个人只有他一个人得以生还。
陈树仁:刘先耀、邓重红、李丹铺林的,原来的名叫李统舍,刘伟云、赵淡希。
解说:在500多位台风遇难者的名字碑中,陈树仁如数家珍地念叨着,40年过去了,他为何对这些逝者念念不忘。7月28日,他们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又有着什么样的生死离别?
编辑:李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