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王海安:不只是关注历史 也关注老人的生活

2013年07月06日 15:17
来源:凤凰卫视

'正在加载中...'

核心提示:通过剧场,通过放映在传播,我觉得都是有希望的,让80后、90后或者是以前的70后、60后他们去了解这段历史,去关注,关注我们不只是关注那几年的历史,我们可能关注的是老人的生活,让我们知道那样的日子确实是应该被记得的。

凤凰卫视7月5日《与梦想同行》,以下为文字实录:

许戈辉:各位好,欢迎大家继续《与梦想同行》,我们接着来讲述加入“民间记忆计划”的年轻人的故事。

今年25岁的王海安出生在山东省青州市何官镇张高村,对于发生在上个世纪中叶的三年饥荒曾经一度他唯一的了解就是挂在家里猪圈上的那一块榆树皮,年过八旬的爷爷告诉他说这是苦日子时候唯一的粮食,日子好了老人也不忘留一块作为纪念。

2010年王海安加入了“民间记忆计划”,已经拍摄了两部反映三年饥荒的纪录片,如今对于那段历史,他说自己有了更加直接,更加客观的认识。

王海安:你那小孩儿快饿死的事你还想着吗?

老人:俺那小孩快饿死时。

王海安:还想着吗?

老人:想着啊,就是三月里捞不着一点吃的,饿死了啊,我去干活,他在炕上趴着,他姐姐在那哄着他。

王海安:我听到一些老人讲述的特别生动的故事的时候,我觉得我又赚下了一段历史,很沉甸甸的,现在让我讲我在村子里遇到的那个故事和那些老人讲给我的故事,我可以讲一天一夜甚至都讲不完,它就分散到我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里,而且我可以用这个去感染其他的人,通过剧场,通过放映在传播,我觉得都是有希望的,让80后、90后或者是以前的70后、60后他们去了解这段历史,去关注,关注我们不只是关注那几年的历史,我们可能关注的是老人的生活,让我们知道那样的日子确实是应该被记得的。

许戈辉:王海安所在的张高村,村西有个公墓,百年来去世的村民都埋葬在那里,而三年困难时期的死亡者却不在其中,村里觉得晦气、丢脸,2011年,王海安决定带村里立块碑,而让他没有料到的是自己在进行的是一次鸡蛋撞墙式的进攻,最终墓碑没有能够在村里树起来,他被各种冷漠、怀疑、担心、嘲笑和反对击败,于是有了他的第一部片子《进攻张高村》,民间记忆计划发起者吴文光在这样形容这些年轻人们在村庄里的境遇,不是散布,而是匍匐、潜入、打洞,现实很坚硬。

王海安:我现在想给1960年人饿时饿死的那些张高村的村民树一块碑,今天是我的生日,1988年2月4号,我现在对出生地的认同感特别强,可能是源于我采访那些老人。我想若干年以后,可能也用不了若干年吧,试图做一个村子的纪念馆,可能有影像,可能有文字,可能有历史资料,也可能是那种物件,可能不只是限于饥荒或者大跃进也有其他的,就是历史博物馆,村子里的历史博物馆,然后我在想怎么维持怎么做,我想做一个这样的事情,我希望我还在做着民间记忆计划这件事的时候,我能在村子把这样的事情完成。

《与梦想同行》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许戈辉【主持人专区】

播出时间:星期一至星期五19:55-20:00

声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肖芳萱] 标签:王海安 老人 民间记忆计划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