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毛公鼎辗转民间 最终成为台北故宫镇馆之宝

2013年04月22日 16:59
来源:凤凰卫视

'正在加载中...'

核心提示:清朝同治年间,已经升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花了700两银子购得一个青铜大鼎,送给当时的金石收藏大家潘祖荫,后来这件叫做大盂鼎的青铜器被保存在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人说,如果公开拍卖,大盂鼎的价格至少在一亿美元以上。

凤凰卫视4月20日《文化大观园》,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这是一个青铜器的全新时代,生动的纹饰,晦涩的铭文,记录着怎样的历史?而它们又是怎样承载周朝之礼呢,一段被铸造的时光《青铜之路》,《文化大观园》正在播出。

王鲁湘:今天呢,我们继续《青铜之路》系列节目的第三集,在前两集当中呢,我们向大家介绍了殷商时期三星堆以及新干大洋洲发现的青铜器,那些巨大的以及造型奇特的器物让大家大饱了眼福,和它们相比,存放在台北故宫的西周青铜器毛公鼎在高度和重量上则差了不少,在形制和纹饰上也发生了变化,毛公鼎是清朝道光年间陕西歧山县村民董春生在地里挖出来的,后来有古董商人听说后,以300两白银购得,此鼎几经辗转,多次易主,最终由一位商人捐给了当时的国民政府,现在是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

有人不禁会问,体积并不算大的毛公鼎何以有如此高的地位和价值呢?答案就是器身上的大量铭文,毛公鼎上的铭文不仅给这冷冰冰的青铜赋予了文化的涵义,更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那么毛公鼎以及和它同一时期的青铜器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周人又是如何把青铜文化推到顶峰的呢?

解说:清朝同治年间,已经升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花了700两银子购得一个青铜大鼎,送给当时的金石收藏大家潘祖荫,后来这件叫做大盂鼎的青铜器被保存在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人说,如果公开拍卖,大盂鼎的价格至少在一亿美元以上。

陈履生:这件东西也是比较特别,历尽艰辛,现在补得几乎看不出来,当时也碎了好多片,这是由上海博物馆调过来,所以这个“大盂鼎”它这个尺度、比例、敦厚的这种感觉,这在青铜器上应该也算一个具有典范性的意义。

王鲁湘:所以你看这是一件西周时期的典型器,那个(后母戊鼎)是商的典型器。

陈履生:对。

王鲁湘:所以说商的东西有一种狰狞之美,西周是文质彬彬。

陈履生:文质彬彬,相对于这个后母戊鼎嘛,它就感觉很文雅一点了,但是还不失这种礼器的这种庄重和威严。

王鲁湘:对。

解说:1890年,一个叫任志远的农民在陕西歧山的任家村挖出了一个青铜器窖藏,出土青铜器达120件,从青铜器器身的铭文得知,它们同属于公元前10世纪一个叫“克”的西周贵族,此次窖藏出土的青铜器最大的一件名叫大克鼎,如今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克鼎和大盂鼎因其威严的外形,庄重的铭文,被誉为西周铜鼎的“重器鸿宝”,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代表,公元前1047年,周武王率领大军征讨商王,第二年商军大败,一个新的王朝建立了,开始了长达700年的统治,那么朝代的更迭给那时期作为贵重物品的青铜器带来了哪些改变呢?

王鲁湘:我们现在都觉得商代的青铜器特别的狞厉、神秘,就是它的这个造型啊,包括它的纹饰的风格给人一个这样的感觉,您觉得用狞厉和神秘这两个字几个字来评价它,符不符合商代人自己当时候的这种对青铜器的感觉?

唐际根:很接近,很接近,过去咱们这个美学家李泽厚用过一个词叫狰狞,那就是有点恐怖了,实际上神秘这个是抓到了,我认为抓到了,确实有一点狰狞,或者叫让你肃然起敬这个感觉。

王鲁湘:那么到了周的时候,这种纹饰是不是就有了一些变化?因为周革了商的命啊,整个文化它有一个大的转变呢。

唐际根:商周之际可能有少量的这个地方的这个诸侯啊,就是刚分封不久或者过去的残留的国家。

王鲁湘:嗯。

唐际根:它延续了一下商朝的这个青铜器的文化风格,但是整体上来讲,确实是就是革命性的变化,就是过去商代的这种狰狞神秘,就是这种肃然起敬的感觉大大的淡化了,就是甚至纹饰都很不一样,比方这种条带纹,我们叫切曲纹什么的,慢慢就开始大量越来越多起来,它这种纹饰就看不到狰狞了,看不到恐怖了。

王鲁湘:线条开始变得也柔和了,商代的线条以直愣愣的线条为主,是吧。

唐际根:没错,所以说明,它这个整个就是青铜器在这个纹饰这个表现上,它强调的不是说我要让你感觉到这个社会现有的秩序是跟神在一起的,它通过什么,它更相对更强调人权一点。

解说:从传世和出土的大量西周青铜器来看,纹饰不再有狰狞的面容,取而代之的是温和的风格,有时还会有大片的空白,曾经在商朝青铜器中常见的饕餮纹也开始减少,只在器物的腿部或者作为附属图案出现。

除了纹饰上的变化之外,人们还发现了一个明显的改变,那就是酒器减少了,这和出土的商代青铜器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这是为什么呢?最终给出答案的就是大盂鼎中的铭文,铭文中详细记载了周康文对臣子的劝戒,提到殷商因沉迷于酒而导致了亡国,青铜器上铭文的大量出现不断地佐证着书中的记载。

冯好:其实在商代晚期的时候,在青铜器上已经有铭文存在了,但是字都很少,往往是一个族徽或者说是几个字,比如说在祭祀里面记载了用铭文记载了祭祀的祖先的名称,字都很少,大量的铭文的出现是在西周中期以后出现的,这种变化也体现了商周它们思想文化的一些差异,因为青铜在商州的时候它是贵族的一个礼器,既要用来祭祀神祭祀祖先,也是用来标志使用者的等级和身份,所以青铜礼器它是有很强的神性内涵在里面,所以说在上面要铭刻字,也要体现使用者他的一个价值观,商人比较信神,所以可能会认为在这种神圣器物上记载凡人尘世的内容可能不太合适。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政治文化不同,周人呢实行的是分封制,也就是把大大小小的诸侯贵族分封到各地来镇守,这是一种世袭的贵族体系,那么就需要一种载体能够把这些任命能够牢固地记载下来。

《文化大观园》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王鲁湘【主持人专区】

首播:周六18:45

重播:周日14:02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赵思斯] 标签:毛公鼎 青铜器 铭文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