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地质学家施雅风曾质疑李四光观点 被称“好大胆”

2011年06月27日 10:12
来源:凤凰网专稿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正在加载中...'

 

核心提示:施雅风,地理学家、冰川学家。长期从事冰川学和地理学研究,是中国现代冰川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并领导和促进开展冻土学与泥石流的研究,在发展中国地貌学、干旱区水文学、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第四纪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树。他提出“开发高山冰雪水资源,支持西北农业生产”。并组织祁连山、天山、乌鲁木齐河等冰川考察,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现代冰川专著《祁连山现代冰川考察报告》。2011年2月13日在江苏逝世,享年93岁。

凤凰卫视6月25日《我的中国心》,以下为文字实录:

曾子墨: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南,祁连山腹地,有一处“七一冰川”,这是第一条中国人自己发现后命名的冰川,也被看作中国冰川科学奠基的一个象征,它的发现要归功于施雅风先生。1958年,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的施雅风主持建立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支高山冰雪利用考察队,7月1日,施雅风率领考察队登上了海拔5143米高的冰川最高点,由此开始了中国人对冰川的自主探索。

解说:施雅风,中国地质学家、冰川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现代冰川之父。2010年中国科学院建院50周年,凤凰卫视采访了这位91岁高龄的老人,留下了他最后的影响资料。

施雅风(中国科学院院士冰川学家):以前中国没有现代冰川,那么快,一下子搞起来,一下子搞起来了,非常之漂亮,我们以前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但是桂林山水要和冰塔林来比,那就不好比了。有人说,说你好大胆啊,你对李四光的东西质疑,你好大胆,也有人说呢,我这里讲,我爱我师,我尤爱真理,我认为李先生我很尊重,但是他讲错了,我们应该纠正嘛。

施雅风建立中国首支高山冰雪利用考察队

解说:1919年,施雅风出生于江苏海门,父亲早逝,年长7岁的哥哥成为他幼年时期的人生导师。施雅风自小对地理学感兴趣,高中毕业时,他执意报考浙江大学史地系为第一志愿,哥哥不同意,认为弟弟专业太过冷僻,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可施雅风不听,坚持自己的意见,后来成绩优异的他如愿进入浙江大学史地系学习。7年时间里,施雅风拜叶良辅、涂长望等地质气象名家为师,也从校长竺可桢身上集成了民主、自由的学风。毕业后,施雅风进入地理所,开始他钟爱已久的专业研究,但他并不知道冰川究竟为何物,甚至不知道中国哪些地方分布着冰川。

1957年,施雅风38岁,是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研究所的一名副研究员,这一年,中科院计划在西北开展大范围的科学考察,6月,施雅风到达兰州参与祁连山西段地质考察队,大西北的干旱让施雅风印象深刻,连绵的山丘上寸草不生,但是,当考察队攀登到海拔4000米以上时,他们见到的竟又是另外的风景,就看到了洁白的雪和晶莹的冰川。

施雅风:这一次事情呢对我教训非常之深刻,非常深刻,那么就觉得在西北冰川影响大,因为昨天有冰川的地方,湖口有水,那么草地已经长得很好,牛羊成群,有许多牧民,那边没有水,什么也没有,所以印象,所以说冰川很重要。

解说:南北坡的强烈对比引发了我进一步研究冰川和干旱区水源的兴趣,我当时就在想,祁连山有这么好的冰川水源,西北却有大片寸草不长的戈壁和干旱的荒漠,应该把冰川水很好地利用起来。回到北京,施雅风向中科院建议,组织冰川考察队,这一想法得到竺可桢的同意,于是,有了1958年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科学考察,也有了中国现代冰川学的起步。

1958年大跃进,施雅风带领地理所的同志来到兰州,计划用三年时间详细考察祁连山冰川的厚度、储水量,以确定是否可以通过融冰化雪的方式解决大西北干旱问题,甘肃省领导将这一任务压缩到半年,并表示只要能完成,考察队要什么条件给什么条件。这一承诺下,施雅风开始全面组织,100多人的考察队伍、6辆大卡车、主副食品、电台等物资在半个月内全部准备到位了。

崔之久(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兰州大学、南京大学,还有原来地理所的一伙人,哦,还有什么甘肃师大啊,反正就是找大学吧,一下子组织了一批年轻人,那真是快,六个小分队啊,你想六个小分队,一个分队一二十个人,一百多人啊,一下子就弄起来了。

解说:冰川考察需要冰鞋,施雅风等想出了土办法,在猎人穿的靴子底上绑上自制的钉子制成了冰鞋。

崔之久:它冰爪它有一个钩子,就跟那个穿这个球鞋差不多,就是换成那个冰爪了,底下是带齿的,十个齿,前面四个,后面四个,中间有两个,可以扎到那个冰里面去,然后就给你捆到你的那个靴子上面。

解说:此时,中国现代冰川研究一片空白,施雅风特地向中国科学院提出,请求苏联科学院派遣冰川学家,40岁的道尔古辛来了,他到过南极,有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成为施雅风冰川研究的第一位向导。

崔之久:他这里面你也看得出来,施先生这个人他还是挺有眼力的,他能想得起来请个苏联专家来,登山队请教练来,这不说明他还是很有经验的,不是那种盲目的,稀里糊涂的,他还是胸有成竹的。

解说:1958年7月1日,100多人的考察队出发了。

施雅风:7月1号,这个走呢,沿着沟口往上走呢,先看到那冰川,越走越近,但是走走,哎,冰川不见了,前面一个小山挡住了,后来到那小山上呢,怕上这个小山,哦,冰川就在前面。冰川也没有薄薄的一层雪,开始大家还不太敢上去,后来有几个人上去以后,踩了几脚觉得也蛮好走,蛮好走,蛮好走,大家都陆陆续续上了冰川,一路往上走,大概走了个两个钟头,两三个钟头,在尽河西那,一直走到山顶上。

解说:由于准备充分,考察队员们没有经历太多波折,登上了海拔4500米左右的冰川,苏联专家帮助考察队测量冰川厚度,计算出大约相当于两个十三陵水库的储水量,这个结果让施雅风兴奋不已,开发利用高山冰川解决大西北干旱的设想似乎可以实现了。

施雅风:那一天几乎都没有反应,大家也没有这样,主要是兴奋高兴,第二天我们就发了个电报,当时我们自己带了电台,发电报给甘肃省、给北京的中国科学院报捷,提出来把这个冰川,7月1号上去的,党的生日,就叫七一冰川。

解说:七一冰川发现后,施雅风率领的高山冰雪利用考察队没有返回,100多人的队伍分成六组,用三个月的时间分头对祁连山进行科考,此时,正值夏季,野外蚊子很多,施雅风的骑马被蚊子叮咬,马猛地把头一甩,把施雅风从马背上摔了下来,在晚年施雅风的回忆里,野外考察这样的危险很多。

施雅风:有一次呢就是雪盲,那一次在祁连山考察,这一天我也大意了,觉得阴天,阴天没有太阳在冰川上走,那个人的眼镜带了,我把我的眼镜,我说我没有关系,我觉得没有关系,我把我眼镜给他戴了,阴天,哪知道阴天这个雪的反射还是厉害,回到账篷里睡了一觉,第二天早上眼睛就痛起来了,眼睛睁不开了,痛起来了,像刺一样的,也很痛的,休息了大概四五天,雪盲也就自己好了。

李吉均(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理与地貌学家):有一次从冰川上往下走的时候,冰川上坡度,还是有一定的坡度,他觉得走着走着,走起来太费事,干脆坐下来向下滑,结果一滑一快,差一点掉下来,就非常危险了,总算是在中间的时候停了下来。

解说:1958年10月1日前后,各分队结束考察陆续回到兰州,施雅风组织六个分队分别写出考察报告,在此基础上,他写成了关于祁连山考察的总报告,并立即送往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1月,40多万字的《祁连山现代冰川考察报告》出版了,中国现代冰川学从这里起步。

施雅风:以前中国没有现代冰川,没有现代冰川,这个报告中间,积累效用各个方面也写得比较系统,这个报告他们有人带到苏联去,我听了苏联大学留学生讲,他跟那个苏联老师讲,施先生老不起,这个中国那么快,一下子搞起来,一下子搞起来了。

施雅风在反右时受冲击 举家迁往兰州工作

解说:1959年初,北京的反右运动进入高潮,从兰州考察回来的施雅风明显有些不适应,在一次“交心”会上,他直言科学院存在“权能分离”的现象,也就是权力由党掌握,具体工作却都由科学院在做,诸如此类的言论让他成为斗争目标。一次批判会上,张劲夫主持会议,快要结束时,张劲夫发言了,说施雅风思想错误严重,但鉴于工作积极,免予处分,就这样保护了他。但施雅风决定离开了,1960年,兰州冰川积雪冻土研究所设立,施雅风负责业务工作,也是所内唯一的高级研究人员,他权衡再三,决定把全家搬到兰州。

《我的中国心》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曾子墨主持人专区 

首播周六 10:05-10:55

重播:周日 21:40-22:30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楼楚楚] 标签:施雅风 李四光 冰川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