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宋教仁立法修改民国政体 其死推中国进步

2011年03月07日 13:58
来源:凤凰网专稿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1905年7月的一天,宫崎滔天兴奋地告诉宋教仁,自己多年的老友孙中山即将从欧洲来到东京,志趣清洁、心地光明,这是宋教仁从宫崎滔天嘴里获得的对孙中山的第一印象。

迟云飞:他们见面的时候呢,孙中山就纵谈中国和世界的局势,就给宋教仁他们说,说现在呢我们大家都要反清,要革命,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政府,但是现在呢我们互相都不联络,这一个省也起事,那一个省起事,弄得不好呢我们就会像元末各路造反那样,你也搞我也搞,弄不好有可能引起列强的瓜分,咱们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革命组织,宋教仁、陈天华等人当时都在场,那这个时候呢,黄兴已经另外由宫崎寅藏介绍,跟孙中山见了面,那么这样呢,大家都同意建立一个统一的革命组织。

解说:十年并不成功的革命经历,让孙中山认识到建立一个更为强大的革命组织有多么重要,在精心的准备过后,1905年8月20号,第一个全国性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对西方政治法律了然于胸的宋教仁被任命为同盟会司法部检事长,由他一手创办的《二十世纪之支那》,被改组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

宋教仁呼吁借助清政府军队在北方举行起义

曾子墨:1911年4月,黄兴率领120余名敢死队员攻击了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自成立以来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整整一个昼夜的激战后,广州起义以惨败而告终,72名同盟会的精英壮烈牺牲,孙中山后来回忆的时候,依然相当痛楚,他说,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李育民(湖南师范大学教授):这次起义啊,当时对革命党人的打击啊,应该是非常大的一次打击,因为当时同盟会啊,可以说是举同盟会的精英在广州举行的起义。

章开沅(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那中间好多很好的人才久经锻炼的,但是都牺牲了,牺牲了所以后来对黄兴打击很大,黄兴都想自杀了嘛。

解说:广州起义是自1895年以来,在南部边疆策动的第十次革命行动,十次革命,无一成功,痛苦之中,宋教仁既没有如好友黄兴般发出“再不问党事”的哀叹,也没有如孙中山般乐观地认为,全国久蜇之人心乃大兴奋,他所做的是对革命策略进行深入的检讨与研究。

李育民:那么宋教仁呢,这个时候他就在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就是这个革命如何成功的问题。

迟云飞:临时联络一些会党,或者一些新军,就发动起义,仓促地起义,所以没有周密的准备,所以每一次起义组织起来了,但是很快都失败了。

解说:早在广州起义发生的五年前,作为东盟会司法部检事长的宋教仁,就曾向黄兴指出孙中山等人一心要在中国南部边疆起义,是冒险心、激进心太甚,将来恐有孤注之势。1910年,在同盟会的一些会议上,宋教仁公开提出了自己对革命策略的思考。

李育民:他认为边地起义是下策,长江流域举事这个是中策,在中央,也就是北京,京师,京城或者在北方这个是上策。

解说:黄花岗起义惨败后,素来以理性见长的宋教仁在痛心之余开始埋头于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并且放眼葡萄牙、伊朗、土耳其等国家的革命得失,在研究对比之后他认为,葡萄牙的革命是近代革命史上的模范,其革命路线值得效法。

李育民:所以他又提出来一个革命策略的路线,这个路线一个就是革命之时,就是这个时间,举义的时间要迅速,要短,要快,在很短的时间能够取得成功,另外就是革命之地,革命之地就是你举事的地点,要集中而小。再就是革命之力,革命所借助的力量,应该是借助于旧政府当中的军队,就这样一个策略路线,这样的策略路线当然要和他的“革命三策”结合起来,就可以说形成了他比较完整的一个策略的思想。

解说:孙中山人在国外,黄兴在黄花岗之后曾一度不再过问党事,革命消沉之时,宋教仁决心带领革命同仁,以理性与耐心力挽颓势。彼时,位于长江流域的中部省份湖南、湖北,革命势力正呈现出蓬勃之态,将武装起义的重心由南部边疆移至中部腹地,似乎已势在必行。

宋教仁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 谋求在两湖起义

1911年7月31号,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在上海诞生,宋教仁被选为分掌文事的总务干事,管理参谋、立案等诸多事务,实为中部总会的灵魂人物。新的革命开始悄悄地在这一组织里酝酿。

李育民:由于革命党人长期在华南边地举行起义,所以他们在广州,像在这些地方都是加强防范,而对于中部,对于像这些地方倒有一些松懈。

迟云飞:这个同盟会中部总会,它的任务就是策动长江流域起义,它的要点呢,是先在湖北或者是湖南起义,如果是湖北最先起义了,湖南立刻响应,如果是湖南最先起义了,湖北立刻响应,然后其他的各个省同时发动,这样就缩短战事,避免长期的流血的战争,同时也避免列强的瓜分。

解说:同盟会中部总会既经成立,宋教仁即开始精心筹划起义,在长江流域、湖北、湖南、安徽、四川各省建立分会,并严格训练军队,以求起义时互相呼应。

宋教仁立法修改民国政体 制约袁世凯权力

曾子墨:1911年10月10日,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成功地领导了武昌起义,在上海得到武昌胜利的捷报时,抱病在床的宋教仁从床上一跃而起,百感交集。孙中山是在美国的丹佛听到这个消息的,他马上前往伦敦、巴黎,为新政的政权筹款募捐,革命的胜利让孙中山与宋教仁踌躇满志,然而,在建设一个全新政权的路径选择上,两个人却出现了重大分歧。

解说:1911年12月25号,孙中山辗转抵沪,各方欢迎极盛,黄兴、陈其美更是朝夕不离孙先生左右,次日晚,黄兴、宋教仁、陈其美等人集会于孙中山寓所内,商讨临时政府成立事宜。会上,宋教仁等人一致推孙中山为临时政府大总统,不过,在整体的架构方式上,宋教仁坚持认为,应该取法责任内阁制,而非总统制,许多年以前,在日本政法大学时,宋教仁曾经对如何制约权力有过深入的思考与设想,如今,他认为实践自己政治理念的机会到了。

[责任编辑:卫视李杨]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